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涣

作者: 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是解释《易经》的著作。它是儒家经典“十翼”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易传》共10篇,包括《彖传》《象传》《系辞传》等,是对《易经》卦象、卦辞和爻辞的哲学阐释。书中提出了“阴阳”“太极”“变通”等概念,系统阐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对后世易学、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研究《易经》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涣-原文

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

初六之吉,顺也。

涣奔其机,得愿也。

涣其躬,志在外也。

涣其群元吉,光大也。

王居无咎,正位也。

涣其血,远害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涣-译文

风在水面上吹拂,形成涣散之象;古代君王因此祭祀天帝,建立宗庙。

初六爻的吉祥,是因为顺应了时势。

涣散时奔向机会,能够实现愿望。

涣散自身,志向在于外部。

涣散群体,大吉大利,因为光明正大。

君王居于其位,没有灾祸,因为位置正当。

涣散其血,远离灾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涣-注解

风行水上:形容风在水面上吹拂,象征着变化和流动。在《易经》中,这通常与‘涣’卦相关,表示事物的分散和变化。

涣:《易经》中的一卦,象征着分散、流动和变化。它通常与水的流动和风的吹拂相联系,表示事物的不稳定状态。

先王:古代贤明的君主,这里指的是古代的圣王,他们通过祭祀和建立庙宇来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

享于帝:向天帝献祭,表示对神灵的尊敬和祈求保佑。

立庙:建立庙宇,用于祭祀和纪念先王或神灵。

初六:《易经》中卦的第一爻,通常表示事物的初始阶段。

吉:吉祥,顺利。

顺:顺应,遵循自然规律或社会规范。

涣奔其机:在涣卦中,抓住机会,迅速行动。

得愿:实现愿望。

涣其躬:在涣卦中,个人的行动或变化。

志在外:志向在于外部世界,追求更广阔的发展。

涣其群:在涣卦中,群体的变化或分散。

元吉:大吉,非常吉祥。

光大:发扬光大,扩展影响。

王居无咎:君主居于正位,没有过失。

正位:正确的位置或地位。

涣其血:在涣卦中,流血或牺牲。

远害:远离灾害或危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涣-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易经》中的涣卦,通过描述风行水上的景象,象征着事物的变化和流动。涣卦的核心思想是变化和分散,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变化时要顺应自然规律,抓住机会,迅速行动。

文中提到‘先王以享于帝,立庙’,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神灵的崇拜和对先王的尊敬。通过祭祀和建立庙宇,先王们不仅维护了社会秩序,还传承了道德和文化。这种对神灵和先王的尊敬,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在涣卦的爻辞中,‘初六之吉,顺也’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初六爻象征着事物的初始阶段,此时顺应变化,抓住机会,就能获得吉祥。‘涣奔其机,得愿也’进一步说明了在变化中抓住机会的重要性,只有迅速行动,才能实现愿望。

‘涣其躬,志在外也’则强调了个人志向的重要性。在变化中,个人的行动和志向决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涣其群元吉,光大也’则说明了群体的变化和分散,只有在群体中发扬光大,才能获得大吉。

最后,‘王居无咎,正位也’和‘涣其血,远害也’分别强调了君主居于正位的重要性和远离灾害的必要性。君主居于正位,才能避免过失;在变化中,远离灾害,才能确保安全。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涣卦的爻辞,深入探讨了变化和顺应的重要性,强调了个人志向和群体发展的关系,以及君主居于正位和远离灾害的必要性。这些思想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还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涣》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672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