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是解释《易经》的著作。它是儒家经典“十翼”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易传》共10篇,包括《彖传》《象传》《系辞传》等,是对《易经》卦象、卦辞和爻辞的哲学阐释。书中提出了“阴阳”“太极”“变通”等概念,系统阐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对后世易学、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研究《易经》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未济-原文
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濡其尾,亦不知极也。
九二贞吉,中以行正也。
未济征凶,位不当也。
贞吉悔亡,志行也。
君子之光,其晖吉也。
饮酒濡首,亦不知节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未济-译文
火在水上,象征着事情尚未完成;君子应当谨慎地辨别事物,选择合适的位置。
浸湿了尾巴,也不知道极限在哪里。
九二爻表示坚守正道会带来吉祥,因为处于中位且行为正直。
事情未完成时出征会有凶险,因为位置不当。
坚守正道会带来吉祥,悔恨也会消失,因为志向得以实现。
君子的光辉,其光芒是吉祥的。
喝酒喝到浸湿了头,也不知道节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未济-注解
未济:《易经》六十四卦之一,卦象为火在水上,象征事情未完成或未达到预期状态。
君子以慎辨物居方:君子应谨慎辨别事物,选择适宜的居处和行为方式。
濡其尾:指狐狸渡河时尾巴被水浸湿,比喻事情未完成或未达到预期状态。
九二贞吉:《易经》中九二爻的爻辞,表示坚守正道可获吉祥。
中以行正:居中而行正道,表示行为符合中庸之道。
未济征凶:在未济卦中,征伐或行动可能带来凶险。
位不当:所处的位置或时机不适宜。
贞吉悔亡:坚守正道可获吉祥,悔恨也会消失。
志行:志向和行为一致,表示行动符合内心的追求。
君子之光:君子的光辉,象征君子的德行和智慧。
其晖吉:光辉照耀,带来吉祥。
饮酒濡首:饮酒过量以至于头部被酒浸湿,比喻行为失去节制。
不知节:不懂得节制,行为失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未济-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易经》未济卦的爻辞,通过对未济卦的解读,展现了古代哲学中关于行为、时机和节制的深刻思考。未济卦的卦象为火在水上,象征事情未完成或未达到预期状态,这与卦名‘未济’(未完成)相呼应。
文中提到‘君子以慎辨物居方’,强调了君子在行动前应谨慎辨别事物,选择适宜的居处和行为方式。这一思想体现了儒家文化中‘中庸之道’的理念,即行为应合乎中道,既不偏激也不懈怠。
‘濡其尾,亦不知极也’一句,以狐狸渡河时尾巴被水浸湿为喻,形象地描绘了事情未完成的状态。这种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在事情未完成时,应保持警惕,避免因疏忽而导致失败。
‘九二贞吉,中以行正也’进一步强调了坚守正道的重要性。九二爻居中而行正道,象征着行为符合中庸之道,这是儒家思想中极为推崇的行为准则。通过坚守正道,君子可以避免凶险,获得吉祥。
‘未济征凶,位不当也’则提醒人们,在未济的状态下,行动可能带来凶险,尤其是当所处的位置或时机不适宜时。这一观点与《易经》中‘时’的概念密切相关,强调了时机的重要性。
‘贞吉悔亡,志行也’表明,坚守正道不仅可获吉祥,还能消除悔恨。这是因为君子的志向和行为一致,行动符合内心的追求,从而避免了内心的矛盾和悔恨。
‘君子之光,其晖吉也’一句,以光辉照耀为喻,象征君子的德行和智慧。君子的光辉不仅能照亮自己,还能影响他人,带来吉祥。这一思想体现了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即通过个人的修养来影响社会。
最后,‘饮酒濡首,亦不知节也’以饮酒过量以至于头部被酒浸湿为喻,批评了行为失去节制的现象。这一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行为应有所节制,过度放纵只会带来不良后果。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未济卦的解读,展现了古代哲学中关于行为、时机和节制的深刻思考。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对现代人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