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是解释《易经》的著作。它是儒家经典“十翼”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易传》共10篇,包括《彖传》《象传》《系辞传》等,是对《易经》卦象、卦辞和爻辞的哲学阐释。书中提出了“阴阳”“太极”“变通”等概念,系统阐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对后世易学、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研究《易经》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明夷-原文
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
君子于行,义不食也。
六二之吉,顺以则也。
南狩之志,乃大得也。
入于左腹,获心意也。
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
初登于天,照四国也。
后入于地,失则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明夷-译文
光明进入地中,象征着光明被遮蔽;君子在治理民众时,应当运用隐晦的方式来彰显光明。
君子在行动中,坚持道义而不贪图利益。
六二爻的吉祥,是因为顺应了正确的法则。
向南狩猎的志向,最终会获得巨大的成功。
进入左腹,意味着获得了内心的真实意愿。
箕子的坚贞,表明光明是不可熄灭的。
最初升上天空,照耀四方国家。
后来落入地下,是因为失去了正确的法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明夷-注解
明夷:《易经》六十四卦之一,象征光明被遮蔽,寓意在困境中保持智慧和坚韧。
君子:指有德行、有智慧的人,常用来形容品德高尚的人。
莅众:指君子在众人面前,以谦逊和智慧来领导和管理。
用晦而明:在困境中保持低调和智慧,最终能够显现出光明。
义不食也:指君子在困境中坚持道义,不因困难而放弃原则。
六二之吉:《易经》中六二爻的吉兆,象征顺应天道而获得吉祥。
顺以则也:顺应天道和法则,才能获得吉祥。
南狩之志:指君子有远大的志向和目标,如同南方的狩猎一样。
入于左腹:指深入内心,理解他人的心意。
箕子之贞:箕子是商朝末年的贤臣,以忠诚和智慧著称,象征光明不可熄灭。
初登于天:指君子初期的成功和辉煌,如同登上天空照耀四方。
后入于地:指君子后期的失败和困境,如同坠入地下失去法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明夷-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易经》中的《明夷》卦,主要讲述了君子在困境中如何保持智慧和坚韧,最终能够显现出光明。明夷卦象征光明被遮蔽,寓意在困境中保持智慧和坚韧。君子在众人面前,以谦逊和智慧来领导和管理,用晦而明,即在困境中保持低调和智慧,最终能够显现出光明。
君子在困境中坚持道义,不因困难而放弃原则,这是君子于行,义不食也的含义。六二之吉,顺以则也,象征顺应天道和法则,才能获得吉祥。南狩之志,乃大得也,指君子有远大的志向和目标,如同南方的狩猎一样。入于左腹,获心意也,指深入内心,理解他人的心意。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箕子是商朝末年的贤臣,以忠诚和智慧著称,象征光明不可熄灭。
初登于天,照四国也,指君子初期的成功和辉煌,如同登上天空照耀四方。后入于地,失则也,指君子后期的失败和困境,如同坠入地下失去法则。这段文字通过《明夷》卦的象征意义,深入探讨了君子在困境中的智慧和坚韧,以及如何在困境中保持道义和原则,最终能够显现出光明。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君子品德的重视,强调了在困境中保持智慧和坚韧的重要性。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如明夷、南狩、箕子等,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于君子品德的推崇,以及对于智慧和坚韧的重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