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既济

作者: 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是解释《易经》的著作。它是儒家经典“十翼”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易传》共10篇,包括《彖传》《象传》《系辞传》等,是对《易经》卦象、卦辞和爻辞的哲学阐释。书中提出了“阴阳”“太极”“变通”等概念,系统阐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对后世易学、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研究《易经》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既济-原文

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曳其轮,义无咎也。

七日得,以中道也。

三年克之,惫也。

终日戒,有所疑也。

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时也。

实受其福,吉大来也。

濡其首厉,何可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既济-译文

水在火上,象征着事情已经成功;君子因此要思考可能出现的祸患并提前预防。

拖拽车轮,意味着行为合乎道义,没有过错。

七天后得到,是因为遵循了中庸之道。

经过三年才克服困难,说明已经疲惫不堪。

整天保持警惕,是因为心中有所疑虑。

东边的邻居杀牛祭祀,不如西边的邻居在恰当的时机进行。

真正受到福佑,吉祥就会大量到来。

头部被水浸湿而危险,这种情况怎么可能长久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既济-注解

既济:《易经》六十四卦之一,卦象为水在火上,象征事情已经完成,但需警惕潜在的危险。

君子:指有德行、有智慧的人,常用来形容理想的人格。

思患而豫防之:意为思考可能出现的祸患并提前预防。

曳其轮:指拖拽车轮,象征行动中的困难或阻碍。

义无咎:意为在道义上没有过错。

七日得:指经过七天的努力或等待后得到结果。

中道:指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处事原则。

三年克之:指经过三年的努力克服困难。

惫:疲惫、劳累。

终日戒:意为整天保持警惕。

有所疑:指心中存有疑虑。

东邻杀牛:指东边的邻居杀牛祭祀,象征过度的行为。

西邻之时:指西边的邻居在适当的时机行事。

实受其福:意为真正享受到福报。

吉大来也:意为大吉大利的到来。

濡其首厉:指头部被水浸湿,象征危险或困境。

何可久也:意为这种情况怎么可能长久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既济-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易经》中的《既济》卦,卦象为水在火上,象征事情已经完成,但同时也提醒人们要警惕潜在的危险。卦辞中的‘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强调了未雨绸缪的重要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居安思危’的智慧。

在具体的爻辞中,‘曳其轮,义无咎也’描绘了行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但通过坚持道义,最终可以避免过错。‘七日得,以中道也’则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即在适当的时机采取行动,避免过犹不及。‘三年克之,惫也’则反映了长期奋斗后的疲惫,提醒人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要注意劳逸结合。

‘终日戒,有所疑也’进一步强调了保持警惕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事情看似顺利的时候,更不可掉以轻心。‘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时也’通过对比东邻和西邻的行为,揭示了时机的重要性,过度的行为往往不如适时的行动来得有效。

最后,‘实受其福,吉大来也’表达了真正的福报来自于适时的行动和正确的选择,而‘濡其首厉,何可久也’则警示人们,如果陷入危险之中,这种情况不可能长久维持,必须及时采取措施摆脱困境。

整体而言,这段文字通过具体的象征和比喻,深刻揭示了《既济》卦的核心思想:在事情完成之后,仍需保持警惕,未雨绸缪,适时行动,避免过度,才能真正享受到福报。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易经》的智慧,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平衡、时机和警惕的重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既济》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670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