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是解释《易经》的著作。它是儒家经典“十翼”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易传》共10篇,包括《彖传》《象传》《系辞传》等,是对《易经》卦象、卦辞和爻辞的哲学阐释。书中提出了“阴阳”“太极”“变通”等概念,系统阐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对后世易学、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研究《易经》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夬-原文
泽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不胜而往,咎也。
有戎勿恤,得中道也。
君子夬夬,终无咎也。
其行次且,位不当也。
闻言不信,聪不明也。
中行无咎,中未光也。
无号之凶,终不可长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夬-译文
泽水上升到天上,形成夬卦;君子应当将恩惠施予下属,但若自居功德则会招致忌恨。
不能取胜却强行前往,这是错误的。
有战事但不必忧虑,因为得到了中正之道。
君子果断决绝,最终不会有灾祸。
行动犹豫不决,是因为所处的位置不恰当。
听到言论却不相信,是因为耳朵不聪慧。
行为中正不会有灾祸,但中正之道尚未发扬光大。
没有号召的凶险,最终不会长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夬-注解
泽上于天:泽指水泽,天指天空。泽上于天意味着水泽上升到天空,象征着水汽上升形成云,预示着雨水的到来,是自然界的循环现象。
夬:夬是《易经》六十四卦之一,象征着决断、决裂。夬卦的卦象是上兑下乾,兑为泽,乾为天,泽上于天,象征着决断的力量。
君子以施禄及下:君子在这里指的是有德行的人。施禄及下意味着君子应该将恩惠施予下属,体现了一种仁政的思想。
居德则忌:居德指的是保持德行,忌意味着谨慎。这句话告诫君子在保持德行的同时要谨慎行事,避免过失。
不胜而往,咎也:不胜而往意味着在没有充分准备或力量不足的情况下贸然行动,咎指的是过失或灾祸。这句话告诫人们不要轻率行动。
有戎勿恤:有戎指的是有战争或冲突,勿恤意味着不必过分担忧。这句话表达了在战争中保持冷静和自信的态度。
得中道也:中道指的是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这句话强调了在行动中保持中庸之道的重要性。
君子夬夬:夬夬意味着决断果断。君子夬夬表示君子在决断时应该果断坚决。
终无咎也:终无咎意味着最终不会有灾祸。这句话表达了只要坚持正确的决断,最终会得到好的结果。
其行次且:次且意味着行动迟缓或不果断。这句话批评了行动不果断的态度。
位不当也:位不当意味着所处的位置或时机不合适。这句话指出了行动迟缓的原因。
闻言不信:闻言不信意味着听到的话不真实或不可信。这句话批评了轻信谣言的态度。
聪不明也:聪不明意味着听力不好或理解力不足。这句话指出了闻言不信的原因。
中行无咎:中行指的是中庸的行为,无咎意味着没有过失。这句话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
中未光也:中未光意味着中庸之道尚未发扬光大。这句话指出了中庸之道在实践中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无号之凶:无号意味着没有号召或没有领导,凶指的是灾祸。这句话表达了在没有领导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的灾祸。
终不可长也:终不可长意味着最终不会长久。这句话表达了没有领导的局面最终会结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夬-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易经》中的夬卦,主要讲述了决断、行动和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夬卦象征着决断的力量,泽上于天的卦象预示着雨水的到来,象征着自然界的循环和变化。君子以施禄及下,体现了仁政的思想,而居德则忌则告诫君子在保持德行的同时要谨慎行事。
不胜而往,咎也,这句话告诫人们不要在没有充分准备或力量不足的情况下贸然行动,否则会招致灾祸。有戎勿恤,得中道也,表达了在战争中保持冷静和自信的态度,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君子夬夬,终无咎也,表示君子在决断时应该果断坚决,只要坚持正确的决断,最终会得到好的结果。
其行次且,位不当也,批评了行动不果断的态度,指出了行动迟缓的原因。闻言不信,聪不明也,批评了轻信谣言的态度,指出了闻言不信的原因。中行无咎,中未光也,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指出了中庸之道在实践中尚未得到充分体现。无号之凶,终不可长也,表达了在没有领导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的灾祸,指出了没有领导的局面最终会结束。
这段古文通过夬卦的象征意义,深入探讨了决断、行动和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易经》作为一部哲学经典的思想深度和智慧。通过对这些关键词的注解和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段古文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