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需

作者: 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是解释《易经》的著作。它是儒家经典“十翼”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易传》共10篇,包括《彖传》《象传》《系辞传》等,是对《易经》卦象、卦辞和爻辞的哲学阐释。书中提出了“阴阳”“太极”“变通”等概念,系统阐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对后世易学、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研究《易经》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需-原文

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

需于沙,衍在中也。虽小有言,以终吉也。

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

需于血,顺以听也。酒食贞吉,以中正也。

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需-译文

云在天上,象征着需要等待;君子应当以饮食宴乐来应对。

在郊外等待,不会遇到困难。保持恒心不会有灾祸,因为未失去常态。

在沙地上等待,意味着有充裕的时间。虽然有些小争议,但最终会吉利。

在泥泞中等待,灾祸在外面。自己招致敌人,但谨慎行事不会失败。

在血泊中等待,顺从并听从。酒食象征着吉祥,因为持守中正之道。

不速之客到来,恭敬对待最终会吉利。虽然位置不当,但不会有大的损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需-注解

需:需卦,象征等待、需求。在《易经》中,需卦代表着一种等待时机的状态,强调在适当的时机采取行动。

君子:在古代中国,君子指的是有德行、有修养的人,通常指有道德修养的统治者或学者。

饮食宴乐:指在适当的时机享受生活,体现了君子在等待时机时的从容态度。

郊:指城外的郊野,象征着远离中心的地方,可能意味着在边缘地带等待时机。

沙:象征着不稳定和流动,可能意味着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等待。

泥:象征着困境和阻碍,可能意味着在困难中等待。

血:象征着危险和冲突,可能意味着在危险中等待。

酒食贞吉:指在适当的时机享受饮食,象征着在等待中保持中正的态度,能够带来吉祥。

不速之客:指不请自来的客人,象征着意外的挑战或机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需-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易经》中的需卦,主要讲述了在等待时机时的态度和行为。需卦象征着一种等待的状态,强调在适当的时机采取行动。君子在等待时机时,应保持从容不迫的态度,享受生活,但同时也要保持警惕,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

文中提到的‘需于郊’、‘需于沙’、‘需于泥’、‘需于血’等,分别象征着在不同的环境中等待时机。‘需于郊’意味着在边缘地带等待,不轻易冒险;‘需于沙’意味着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等待,虽然可能会遇到一些小麻烦,但最终会吉祥;‘需于泥’意味着在困境中等待,虽然外部环境不利,但只要谨慎行事,就不会失败;‘需于血’意味着在危险中等待,需要顺从和听从,才能避免灾祸。

‘酒食贞吉’体现了君子在等待中保持中正的态度,享受生活的同时,也要保持警惕,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则提醒我们,面对意外的挑战或机遇,应以敬慎的态度对待,最终会带来吉祥。

这段文字不仅体现了《易经》中的哲学思想,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时机和环境的深刻理解。通过不同的象征和比喻,文中传达了在等待时机时应保持的态度和行为,强调了中正、谨慎和从容的重要性。这些思想不仅在古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665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