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贲

作者: 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是解释《易经》的著作。它是儒家经典“十翼”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易传》共10篇,包括《彖传》《象传》《系辞传》等,是对《易经》卦象、卦辞和爻辞的哲学阐释。书中提出了“阴阳”“太极”“变通”等概念,系统阐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对后世易学、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研究《易经》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贲-原文

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舍车而徒,义弗乘也。

贲其须,与上兴也。

永贞之吉,终莫之陵也。

六四,当位疑也。

匪寇婚媾,终无尤也。

六五之吉,有喜也。

白贲无咎,上得志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贲-译文

山下有火,象征着贲卦;君子应当明察各种政务,不敢轻易判决案件。

舍弃车辆而步行,是因为道义上不应该乘坐。

修饰自己的胡须,是为了与上位者一同兴起。

长久坚守正道会带来吉祥,最终没有人能够侵犯。

六四爻,虽然处于适当的位置,但心中仍有疑虑。

不是强盗而是婚姻的结合,最终不会有怨尤。

六五爻的吉祥,是因为有喜庆之事。

白色的贲饰没有过错,是因为上位者实现了志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贲-注解

贲:贲卦,象征装饰、文饰,意味着通过外在的修饰来展现内在的美德。

君子以明庶政:君子通过明察秋毫来治理国家,确保政策的公正和透明。

无敢折狱:不敢轻易断案,强调审慎和公正。

舍车而徒:放弃乘车而选择步行,象征舍弃外在的便利,追求内在的正义。

义弗乘也:因为正义而不乘坐车,强调道德选择的重要性。

贲其须:修饰其须发,象征通过外在的修饰来提升内在的品德。

与上兴也:与上位者一同兴起,意味着通过合作和共同努力实现目标。

永贞之吉:持久的坚守正道带来的吉祥。

终莫之陵也:最终没有人能够凌驾其上,强调坚持正道的不可动摇。

六四,当位疑也:六四爻处于不当位,象征疑惑和不确定性。

匪寇婚媾:不是强盗而是婚姻的结合,象征和平与和谐。

终无尤也:最终没有过错,强调和谐的结果。

六五之吉:六五爻的吉祥,象征通过正确的行为获得的好运。

有喜也:有喜庆之事,强调吉祥的结果。

白贲无咎:白色的装饰没有过错,象征纯洁和无害。

上得志也:上位者实现了志向,强调成功和成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贲-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易经》中的贲卦,贲卦象征着装饰和文饰,意味着通过外在的修饰来展现内在的美德。文本通过贲卦的各个爻辞,阐述了君子在治理国家和个人修养中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首先,文本强调了君子在治理国家时应明察秋毫,确保政策的公正和透明,不敢轻易断案,体现了审慎和公正的重要性。这种治理理念不仅适用于古代,也对现代社会的治理有着深远的启示。

其次,文本通过‘舍车而徒’的比喻,强调了舍弃外在的便利,追求内在的正义。这种道德选择体现了君子在面对诱惑和困难时的坚定立场,强调了道德选择的重要性。

再次,文本通过‘贲其须’的象征,说明了通过外在的修饰来提升内在的品德。这种内外兼修的理念,不仅适用于个人修养,也对现代社会的个人发展和自我提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文本还通过‘永贞之吉’和‘终莫之陵也’的表述,强调了坚持正道的不可动摇和持久的坚守正道带来的吉祥。这种坚持和坚守的精神,不仅适用于古代,也对现代社会的个人和集体行为有着重要的启示。

最后,文本通过‘匪寇婚媾’和‘终无尤也’的象征,强调了和平与和谐的重要性。这种和谐的理念,不仅适用于古代社会的婚姻和家庭关系,也对现代社会的国际关系和人际交往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贲卦的各个爻辞,阐述了君子在治理国家和个人修养中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强调了审慎、公正、道德选择、内外兼修、坚持正道和和谐的重要性。这些理念不仅适用于古代,也对现代社会的治理、个人发展和人际交往有着深远的启示。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贲》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665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