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谦

作者: 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是解释《易经》的著作。它是儒家经典“十翼”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易传》共10篇,包括《彖传》《象传》《系辞传》等,是对《易经》卦象、卦辞和爻辞的哲学阐释。书中提出了“阴阳”“太极”“变通”等概念,系统阐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对后世易学、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研究《易经》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谦-原文

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鸣谦贞吉,中心得也。

劳谦君子,万民服也。

无不利撝谦,不违则也。

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鸣谦,志未得也。

可用行师,征邑国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谦-译文

地中有山,象征谦逊;君子应当取多补少,衡量事物并公平施予。

谦逊的君子,以谦卑的态度自我修养。

谦逊而正直,吉祥,因为内心得到了满足。

勤劳而谦逊的君子,万民都会服从。

谦逊没有不利之处,因为不违背原则。

利用谦逊进行征伐,是为了征服不服从的人。

谦逊,但志向尚未实现。

可以动用军队,征讨不服从的城邑和国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谦-注解

谦:在《易经》中,谦卦象征着谦虚、谦逊的美德。地中有山,表示山藏于地之下,不显露其高,比喻君子应保持谦逊的态度。

君子以裒多益寡:君子应减少自己的多余,增加不足,以达到平衡。这是对谦逊美德的进一步阐释,强调君子应自我调节,以达到内外的和谐。

称物平施:指君子应根据事物的实际情况,公平地分配资源或责任,体现公正和平衡的原则。

卑以自牧:君子应保持谦卑的态度,自我约束和管理,这是对谦逊美德的实践。

鸣谦贞吉:鸣谦指公开表达谦逊,贞吉表示这样做会带来吉祥和成功。

中心得也:指君子内心保持谦逊,能够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劳谦君子:指君子在劳动和工作中保持谦逊,这样的态度能够赢得民众的尊敬和服从。

无不利撝谦:撝谦指适度地表达谦逊,无不利表示这样做没有不利的后果。

不违则也:指君子的行为不违背道德和法律的原则。

利用侵伐:指在必要时,君子可以使用武力来征服不服从的人或国家。

征不服也:指通过武力征服那些不服从的人或国家。

鸣谦,志未得也:指即使公开表达谦逊,但如果内心志向未达成,仍需努力。

可用行师:指在必要时,君子可以动用军队。

征邑国也:指通过军事行动征服其他城邑或国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谦-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易经》的谦卦,深刻阐述了谦逊的美德及其在君子行为中的重要性。谦卦通过‘地中有山’的象征,形象地表达了君子应如山藏于地之下,不显露其高,保持谦逊的态度。这种谦逊不仅是外在的表现,更是内心的修养和自我约束。

文中提到的‘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进一步阐释了谦逊的内涵。君子应减少自己的多余,增加不足,以达到平衡。这种自我调节不仅体现了君子的道德修养,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即追求内外的和谐与平衡。

‘鸣谦贞吉,中心得也’强调了公开表达谦逊的重要性。君子通过公开表达谦逊,不仅能够获得吉祥和成功,还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这种内心的满足感是君子修养的重要标志,也是其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坚定和从容的基础。

‘劳谦君子,万民服也’则进一步指出,君子在劳动和工作中保持谦逊,能够赢得民众的尊敬和服从。这种谦逊不仅是个人的美德,更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原则。通过谦逊的态度,君子能够有效地管理和引导民众,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最后,文中提到的‘利用侵伐,征不服也’和‘可用行师,征邑国也’,虽然看似与谦逊的美德相矛盾,但实际上反映了君子在必要时使用武力的原则。这种武力使用并非出于个人野心,而是为了维护正义和秩序,体现了君子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智慧和决断力。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谦卦的阐释,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谦逊美德的多重内涵及其在君子行为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也是现代社会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指导原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谦》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664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