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是解释《易经》的著作。它是儒家经典“十翼”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易传》共10篇,包括《彖传》《象传》《系辞传》等,是对《易经》卦象、卦辞和爻辞的哲学阐释。书中提出了“阴阳”“太极”“变通”等概念,系统阐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对后世易学、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研究《易经》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观-原文
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初六童观,小人道也。
窥观女贞,亦可丑也。
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
观国之光,尚宾也。
观我生,观民也。
观其生,志未平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观-译文
风在大地上吹拂,象征着观察;古代的先王因此巡视四方,观察民情,设立教化。
初六爻象征着孩童般的观察,这是小人的行为方式。
暗中观察女子的贞洁,也是可耻的行为。
观察自己的生活和进退,没有违背正道。
观察国家的光辉,是为了尊重宾客。
观察自己的生活,也就是观察民众的生活。
观察他人的生活,心中的志向还未平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观-注解
风行地上:形容风在地面上吹拂,象征着观察和感知外界的变化。
观:观察、审视,指通过观察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先王:古代贤明的君主,指有智慧和德行的统治者。
省方:巡视四方,指君主巡视各地以了解民情。
观民设教:通过观察民情来制定教化政策,指根据民众的实际情况来施行教育。
童观:像儿童一样观察,指幼稚、浅薄的观察方式。
小人道:指小人的行为方式,通常带有贬义,表示不成熟或不正当的行为。
窥观:偷偷观察,指不公开、不正式的观察方式。
女贞:指女性的贞洁,象征着纯洁和正直。
可丑:可以感到羞耻,指行为不当或不符合道德规范。
观我生进退:观察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指自我反省和调整。
未失道:没有偏离正道,指行为符合道德和伦理规范。
观国之光:观察国家的光辉,指了解国家的繁荣和文明。
尚宾:尊重宾客,指对待客人以礼相待。
观我生:观察自己的生活,指自我反省和自我审视。
观民:观察民众,指了解民众的生活和需求。
观其生:观察他人的生活,指了解他人的行为和思想。
志未平:志向未定,指内心的追求和目标尚未明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观-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周易·观卦》,主要讲述了观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观察来指导行为和决策。文本通过‘风行地上,观’的意象,强调了观察的普遍性和必要性。风在地面上吹拂,象征着外界的变化和动态,而‘观’则是对这些变化的感知和理解。
文本中提到‘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强调了古代贤明君主通过巡视四方、观察民情来制定教化政策的重要性。这不仅体现了古代统治者的智慧,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思想。通过观察民众的生活和需求,统治者能够更好地施行教化,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具体的爻辞中,文本通过‘童观’、‘窥观’等不同的观察方式,揭示了观察的层次和深度。‘童观’象征着幼稚、浅薄的观察方式,而‘窥观’则暗示了不公开、不正式的观察方式。这些不同的观察方式反映了人们在认知和理解世界时的不同态度和方法。
此外,文本还通过‘观我生进退’、‘观国之光’等表述,强调了自我反省和了解国家的重要性。‘观我生进退’指的是通过观察自己的生活来调整行为,确保不偏离正道;‘观国之光’则是通过观察国家的繁荣和文明来了解国家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这些内容不仅体现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注。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揭示了观察在个人修养、社会治理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通过对观察的深入理解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