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泰

作者: 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是解释《易经》的著作。它是儒家经典“十翼”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易传》共10篇,包括《彖传》《象传》《系辞传》等,是对《易经》卦象、卦辞和爻辞的哲学阐释。书中提出了“阴阳”“太极”“变通”等概念,系统阐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对后世易学、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研究《易经》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泰-原文

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翩翩不富,皆失实也。

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城复于隍,其命乱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泰-译文

天地相交,万物通泰;君主因此制定天地运行的法则,辅助天地适宜的安排,以此来治理民众。

拔除茅草象征吉祥,志向在于外部。

包容荒野,崇尚中正之道,以此发扬光大。

没有去而不返的,这是天地的规律。

轻浮而不富有,都是失去了真实。

不戒备而信任,是内心的愿望。

因此获得福祉,大吉大利,是因为中正地实现了愿望。

城墙倒塌在护城河里,这是命运混乱的象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泰-注解

天地交:指天地之间的和谐交流,象征着宇宙间的平衡与和谐。

泰:易经中的卦名,象征着顺利、平安。

财成天地之道:指通过财富的积累和运用,来实现天地间的和谐与平衡。

辅相天地之宜:指辅助天地间的自然规律,使之更加适宜。

左右民:指影响和引导民众,使之遵循天地之道。

拔茅征吉:指通过努力和奋斗,获得吉祥和成功。

志在外:指志向远大,不拘泥于眼前。

包荒得尚于中行:指包容和接纳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以中正之道行事。

光大:指发扬光大,使之更加显著。

无往不复:指事物的发展总是有去有回,循环往复。

天地际:指天地之间的界限,象征着宇宙的广阔和深远。

翩翩不富:指外表华丽但内在空虚。

皆失实:指失去了真实和本质。

不戒以孚:指不通过戒律和约束,而是通过诚信和信任来达到目的。

中心愿:指内心的愿望和追求。

以祉元吉:指通过祈福和祝愿,获得大吉大利。

中以行愿:指通过中正之道来实现内心的愿望。

城复于隍:指城墙倒塌在护城河中,象征着国家的衰败和混乱。

其命乱:指命运混乱,无法掌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泰-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易经》中的泰卦,主要讲述了天地之间的和谐交流以及如何通过财富和智慧来实现这种和谐。泰卦象征着顺利和平安,强调了天地间的平衡与和谐。通过财富的积累和运用,可以辅助天地间的自然规律,使之更加适宜,从而影响和引导民众,使之遵循天地之道。

文中提到的‘拔茅征吉’和‘志在外’表达了通过努力和奋斗,获得吉祥和成功的理念,同时也强调了志向远大,不拘泥于眼前的重要性。‘包荒得尚于中行’则强调了包容和接纳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以中正之道行事,从而发扬光大。

‘无往不复’和‘天地际’则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循环往复和宇宙的广阔深远。‘翩翩不富’和‘皆失实’则警示人们不要只注重外表华丽而忽略了内在的真实和本质。‘不戒以孚’和‘中心愿’则强调了通过诚信和信任来实现内心的愿望和追求。

最后,‘以祉元吉’和‘中以行愿’表达了通过祈福和祝愿,获得大吉大利,并通过中正之道来实现内心的愿望。‘城复于隍’和‘其命乱’则象征着国家的衰败和混乱,警示人们要时刻保持警惕,避免命运混乱,无法掌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丰富的象征和隐喻,深刻揭示了天地间的和谐与平衡,以及如何通过财富、智慧、诚信和中正之道来实现这种和谐。它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智慧和治国理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泰》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662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