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比

作者: 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是解释《易经》的著作。它是儒家经典“十翼”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易传》共10篇,包括《彖传》《象传》《系辞传》等,是对《易经》卦象、卦辞和爻辞的哲学阐释。书中提出了“阴阳”“太极”“变通”等概念,系统阐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对后世易学、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研究《易经》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比-原文

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比之初六,有它吉也。

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外比于贤,以从上也。

显比之吉,位正中也。

舍逆取顺,失前禽也。

邑人不诫,上使中也。

比之无首,无所终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比-译文

地上有水,象征着亲近和比附;古代的先王因此建立了众多的国家,亲近诸侯。

比卦的初六爻,表示有其他的吉祥。

从内部亲近,不会失去自我。

亲近那些不正派的人,难道不会受到伤害吗?

向外亲近贤能的人,是为了追随上位者。

显赫的亲近是吉祥的,因为位置正中。

舍弃逆反,选择顺从,会失去前面的猎物。

城邑中的人不戒备,是因为上位者使用中正之道。

亲近没有首领,就没有结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比-注解

比:《易经》六十四卦之一,象征亲近、依附。卦象为地上有水,表示水依附于地,比喻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关系。

先王:指古代圣明的君主,如尧、舜、禹等,他们以德行治理天下,建立万国,亲近诸侯。

万国:指众多的诸侯国,象征着天下的统一与和谐。

诸侯:古代分封制下的地方统治者,受命于天子,治理一方。

初六:《易经》卦象中的第一爻,象征事物的初始阶段。

自内:从内部出发,表示内心的真诚与自省。

匪人:指不正直、不道德的人。

贤:指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显比:明显的亲近与依附,表示公开的、正当的关系。

位正中:处于正确的位置,表示行为合乎中道,不偏不倚。

舍逆取顺:放弃逆反的行为,选择顺从的态度。

邑人:指城邑中的百姓。

无首:没有首领,表示缺乏领导或方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比-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易经》中的《比卦》,通过卦象和爻辞,阐述了人与人之间亲近、依附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这种关系中保持正直与和谐。

首先,卦象‘地上有水’象征着水依附于地,比喻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关系。这种关系在古代社会中尤为重要,尤其是在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一句,强调了古代圣明君主通过亲近诸侯来维护天下的统一与和谐。这种亲近不仅仅是政治上的依附,更是道德上的认同与支持。

接下来,爻辞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比’的吉凶。‘比之初六,有它吉也’表示在初始阶段,亲近他人是吉利的,因为这是建立关系的基础。‘比之自内,不自失也’则强调了内心的真诚与自省,只有从内心出发的亲近,才能避免迷失自我。

然而,‘比之匪人,不亦伤乎?’提醒我们,亲近不正直的人会带来伤害。因此,‘外比于贤,以从上也’强调了亲近有德行的人,追随贤者,才能获得真正的利益与支持。‘显比之吉,位正中也’进一步指出,公开的、正当的亲近关系是吉利的,因为它合乎中道,不偏不倚。

最后,‘舍逆取顺,失前禽也’和‘邑人不诫,上使中也’则从反面说明了逆反行为的危害,以及顺从与和谐的重要性。‘比之无首,无所终也’则警示我们,缺乏领导或方向的亲近关系,最终会走向失败。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比卦》的卦象和爻辞,深入探讨了人与人之间亲近关系的复杂性,强调了正直、真诚、追随贤者的重要性,同时也警示了逆反行为和缺乏领导的危害。这些思想不仅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比》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662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