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无妄

作者: 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是解释《易经》的著作。它是儒家经典“十翼”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易传》共10篇,包括《彖传》《象传》《系辞传》等,是对《易经》卦象、卦辞和爻辞的哲学阐释。书中提出了“阴阳”“太极”“变通”等概念,系统阐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对后世易学、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研究《易经》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无妄-原文

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

无妄之往,得志也。

不耕获,未富也。

行人得牛,邑人灾也。

可贞无咎,固有之也。

无妄之药,不可试也。

无妄之行,穷之灾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无妄-译文

天下雷声大作,万物都处于无妄的状态;古代的先王因此顺应天时,养育万物。

无妄地前往,能够实现志向。

不耕种却想收获,是无法致富的。

行人得到了牛,却给城里的人带来了灾祸。

可以坚守正道而没有灾祸,这是本来就有的道理。

无妄的药物,不能轻易尝试。

无妄的行为,会导致穷困的灾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无妄-注解

天下雷行:指雷声震动天下,象征着天道的威严和不可抗拒的力量。

物与无妄:万物皆遵循自然规律,没有虚妄。无妄,指没有虚妄、不真实的事物。

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先王效法天道,顺应时节,养育万物。茂,指繁盛、茂盛。

无妄之往:指没有虚妄的行为或行动。

得志也:指行为符合正道,能够实现志向。

不耕获:指不劳而获,不通过努力就得到收获。

未富也:指虽然有所收获,但并未真正富裕。

行人得牛:指行路的人得到了牛,象征着意外的收获。

邑人灾也:指城邑中的人遭受灾难,象征着意外的损失。

可贞无咎:指行为正直,没有过错。贞,指正直、坚定。

固有之也:指这种品质是固有的,与生俱来的。

无妄之药:指没有虚妄的药物,象征着真实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可试也:指不可轻易尝试,因为可能有风险。

无妄之行:指没有虚妄的行为,象征着正直的行为。

穷之灾也:指行为过于极端,可能导致灾难。穷,指极端、过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无妄-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周易》中的《无妄卦》,主要讲述了天道运行的无妄与人类行为的关系。文本通过雷声震动天下的意象,强调了天道的威严和不可抗拒的力量,进而指出万物皆应遵循自然规律,没有虚妄。这种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即人类应顺应自然,遵循天道。

文本中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进一步阐释了先王如何效法天道,顺应时节,养育万物。这不仅是对古代统治者治国理念的总结,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人们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依赖。通过顺应时节,先王能够使万物繁盛,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

在具体的行为层面,文本通过‘无妄之往,得志也’等句子,强调了行为应符合正道,没有虚妄。这种思想与儒家提倡的‘正心诚意’、‘修身齐家’等理念相契合,强调了个人行为对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同时,文本也警示人们不可不劳而获,如‘不耕获,未富也’,指出只有通过正当的努力才能获得真正的富裕。

此外,文本还通过‘行人得牛,邑人灾也’等对比,揭示了生活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行路的人得到了牛,象征着意外的收获,而城邑中的人却遭受灾难,象征着意外的损失。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也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不可过于依赖偶然的幸运。

最后,文本通过‘无妄之药,不可试也’和‘无妄之行,穷之灾也’等句子,进一步强调了行为的适度与节制。无妄之药虽然真实有效,但不可轻易尝试,因为可能有风险;而无妄之行虽然正直,但若过于极端,也可能导致灾难。这种思想与道家提倡的‘中庸之道’相呼应,强调了行为应适度,不可过于偏激。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天道、行为、偶然性等多方面的探讨,深刻揭示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自然观、伦理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无妄》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662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