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是解释《易经》的著作。它是儒家经典“十翼”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易传》共10篇,包括《彖传》《象传》《系辞传》等,是对《易经》卦象、卦辞和爻辞的哲学阐释。书中提出了“阴阳”“太极”“变通”等概念,系统阐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对后世易学、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研究《易经》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复-原文
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不远之复,以修身也。
休复之吉,以下仁也。
频复之厉,义无咎也。
中行独复,以从道也。
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
迷复之凶,反君道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复-译文
雷声在地中响起,象征着复归;古代君王在冬至这一天关闭城门,商人和旅客不得出行,君王也不巡视四方。
不远离而复归,是为了修身养性。
安详地复归是吉祥的,因为这是对下位者的仁爱。
频繁地复归虽然艰难,但从道义上讲是没有过错的。
在行动中独自复归,是为了遵循正道。
敦厚地复归而没有悔恨,是因为内心自我反省。
迷失方向而复归是凶险的,因为这是违背了君王的道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复-注解
雷在地中:指雷声在地中震动,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万物的复苏。
复:在《易经》中,复卦象征着回归和复兴,代表着事物从低谷中恢复和重生。
先王:古代贤明的君主,这里指古代的圣王。
至日闭关:至日指冬至或夏至,闭关是指在这天关闭城门,停止商业活动,以示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
商旅不行:商人和旅行者停止出行,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自然节律的尊重。
后不省方:后指君主,省方是指巡视四方。这里表示君主在这天不外出巡视,以示对天时的顺应。
不远之复:指在错误发生后不久就能及时改正,象征着修身养性。
休复之吉:休复指停止错误行为并回归正道,吉表示吉祥。
频复之厉:频复指频繁地改正错误,厉表示严厉或艰难。
中行独复:中行指中庸之道,独复表示独自回归正道。
敦复无悔:敦复指诚恳地改正错误,无悔表示没有遗憾。
迷复之凶:迷复指迷失方向后回归,凶表示凶险。
反君道也:反君道指违背君主的正道,象征着迷失方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复-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易经》中的复卦,复卦象征着回归和复兴,代表着事物从低谷中恢复和重生。文本通过描述雷在地中震动的景象,引出了复卦的主题,即万物复苏和回归正道。
文中提到的‘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自然节律的尊重和顺应。古代圣王在冬至或夏至这一天关闭城门,停止商业活动,君主也不外出巡视,以示对天时的敬畏。这种顺应自然的行为,体现了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接下来的几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复卦的内涵。‘不远之复,以修身也’强调了及时改正错误的重要性,象征着修身养性。‘休复之吉,以下仁也’则指出停止错误行为并回归正道会带来吉祥,体现了仁德的力量。‘频复之厉,义无咎也’说明频繁地改正错误虽然艰难,但符合道义,不会有过错。
‘中行独复,以从道也’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独自回归正道,体现了对道的追求。‘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则指出诚恳地改正错误,内心没有遗憾,体现了自我反省的精神。最后,‘迷复之凶,反君道也’警示人们迷失方向后回归正道虽然凶险,但违背君主的正道则更为危险。
整体来看,这段文字通过复卦的象征意义,阐述了回归正道、顺应自然、修身养性、仁德、道义、中庸之道和自我反省等重要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哲学智慧,也对现代社会的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