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噬嗑

作者: 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是解释《易经》的著作。它是儒家经典“十翼”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易传》共10篇,包括《彖传》《象传》《系辞传》等,是对《易经》卦象、卦辞和爻辞的哲学阐释。书中提出了“阴阳”“太极”“变通”等概念,系统阐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对后世易学、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研究《易经》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噬嗑-原文

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勅法。

屦校灭趾,不行也。

噬肤灭鼻,乘刚也。

遇毒,位不当也。

利艰贞吉,未光也。

贞厉无咎,得当也。

何校灭耳,聪不明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噬嗑-译文

雷电交加,象征着噬嗑卦;古代君王因此明确刑罚,整顿法律。

脚上戴着刑具,脚趾被割掉,意味着无法行走。

咬破皮肤,割掉鼻子,象征着过于刚强。

遭遇毒害,是因为位置不当。

在艰难中坚持正道会带来吉祥,但尚未达到光明的境界。

坚守正道,即使有危险也不会有灾祸,因为行为得当。

戴着刑具,耳朵被割掉,象征着听觉不灵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噬嗑-注解

雷电:在《易经》中,雷电象征着迅速而强烈的变化,常用来比喻法律的严厉和迅速执行。

噬嗑:噬嗑是《易经》中的一卦,象征着咬合、吞噬,常用来比喻法律的严格和惩罚的不可避免。

明罚勅法:明确惩罚,严格执行法律。这是古代君王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强调法律的公正和严格执行。

屦校灭趾:屦校是古代的刑具,用来束缚脚趾。灭趾意味着刑罚的严厉,使人无法行走。

噬肤灭鼻:噬肤比喻刑罚的残酷,灭鼻则是指刑罚的严厉,使人失去感官。

乘刚:乘刚是指利用强硬的手段来达到目的,这里指法律的严格执行。

遇毒:遇到毒害,比喻在不当的位置上遭受不幸。

位不当:位置不当,指在错误的位置上,导致不幸或失败。

利艰贞吉:在艰难中坚持正道,最终会获得吉祥。

未光:未达到光明,指尚未达到理想的状态。

贞厉无咎:坚持正道,即使面临严厉的考验,也不会有过失。

得当:得到适当的位置或处理,指事情得到妥善解决。

何校灭耳:何校是古代的刑具,用来束缚耳朵。灭耳意味着刑罚的严厉,使人失去听觉。

聪不明:听觉不灵敏,比喻对法律或道德的忽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噬嗑-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易经》中的噬嗑卦,主要讲述了法律的严格执行和惩罚的不可避免。雷电象征着法律的迅速和严厉,噬嗑则比喻法律的严格和惩罚的不可避免。先王以明罚勅法,强调了法律的公正和严格执行,这是古代君王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屦校灭趾和噬肤灭鼻,都是比喻刑罚的严厉和残酷。屦校灭趾使人无法行走,噬肤灭鼻使人失去感官,这些都是法律严格执行的象征。乘刚则是指利用强硬的手段来达到目的,这里指法律的严格执行。

遇毒和位不当,比喻在不当的位置上遭受不幸。利艰贞吉则是在艰难中坚持正道,最终会获得吉祥。未光指尚未达到理想的状态,贞厉无咎则是坚持正道,即使面临严厉的考验,也不会有过失。

何校灭耳和聪不明,比喻对法律或道德的忽视。何校灭耳使人失去听觉,聪不明则是对法律或道德的忽视。这段文字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象征,强调了法律的严格执行和惩罚的不可避免,同时也指出了在艰难中坚持正道的重要性。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中国对法律的重视和对正义的追求。法律的严格执行和惩罚的不可避免,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重要手段。同时,这段文字也强调了在艰难中坚持正道的重要性,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道德观念。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使得抽象的法律和道德观念变得具体而生动。雷电、噬嗑、屦校、噬肤等形象,都使得这段文字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法律观念和道德观念,对于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这段文字也为我们提供了在艰难中坚持正道的道德启示,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噬嗑》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658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