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是解释《易经》的著作。它是儒家经典“十翼”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易传》共10篇,包括《彖传》《象传》《系辞传》等,是对《易经》卦象、卦辞和爻辞的哲学阐释。书中提出了“阴阳”“太极”“变通”等概念,系统阐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对后世易学、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研究《易经》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同人-原文
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出门同人,又谁咎也。
同人于宗,吝道也。
伏戎于莽,敌刚也。
三岁不兴,安行也。
乘其墉,义弗克也。
其吉,则困而反则也。
同人之先,以中直也。
大师相遇,言相克也。
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同人-译文
天与火相合,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君子通过分类族群来辨别事物。
出门与人和谐相处,又有谁会责怪呢。
在宗族内部和谐相处,是吝啬的道路。
在草丛中埋伏军队,敌人是刚强的。
三年不兴旺,是安于现状的表现。
登上城墙,正义无法战胜。
如果吉祥,那么困境中反而会回归正道。
和谐相处的首要条件,是保持中正和正直。
大师相遇,说的是相互克制。
在郊外与人和谐相处,志向尚未实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同人-注解
天与火:天与火是《易经》中的两个卦象,天代表乾卦,火代表离卦。乾卦象征天、父、刚健,离卦象征火、日、光明。两者结合,形成同人卦,象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团结。
同人:同人卦是《易经》中的第十三卦,象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团结与合作。卦象为天在上,火在下,表示光明与刚健的结合,寓意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共同进步。
君子以类族辨物:君子通过观察事物的类别和族类来辨别事物的本质。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在人际交往中应具备的辨别能力和智慧,能够区分不同的人和事物,以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
出门同人:出门与人交往,表示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合作。这句话强调了在人际交往中应积极主动,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同人于宗:在宗族内部与人和谐相处。宗族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单位,宗族内部的和谐对于社会的稳定至关重要。这句话强调了在宗族内部应保持和谐,避免冲突。
伏戎于莽:伏兵隐藏在草丛中,表示在战争中采取隐蔽的策略。这句话强调了在对抗强敌时应采取灵活的策略,避免正面冲突。
三岁不兴:三年不发动战争,表示在战争中应保持克制,避免过度消耗。这句话强调了在战争中应注重长远利益,避免短视行为。
乘其墉:登上城墙,表示在战争中占据有利地形。这句话强调了在战争中应充分利用地形优势,以取得胜利。
其吉:吉祥的征兆,表示在困境中能够找到正确的方向。这句话强调了在困境中应保持冷静,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同人之先:在同人卦中,先强调中正和直率。这句话强调了在人际交往中应保持正直和公正,以赢得他人的信任。
大师相遇:大师之间的相遇,表示在战争中双方力量的对抗。这句话强调了在战争中应注重力量的对比,以制定合理的战略。
同人于郊:在郊外与人和谐相处,表示在广阔的环境中与他人建立联系。这句话强调了在广阔的环境中应保持开放的心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同人-评注
《易经》中的同人卦,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团结。卦象为天在上,火在下,表示光明与刚健的结合,寓意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共同进步。这一卦象强调了在人际交往中应保持正直、公正和智慧,以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
在注解中,我们可以看到同人卦的各个爻辞都强调了在人际交往中应具备的辨别能力和智慧。例如,’君子以类族辨物’强调了君子应通过观察事物的类别和族类来辨别事物的本质,以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出门同人’则强调了在人际交往中应积极主动,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此外,同人卦还强调了在战争中应采取的灵活策略和克制态度。例如,’伏戎于莽’强调了在对抗强敌时应采取隐蔽的策略,避免正面冲突;’三岁不兴’则强调了在战争中应保持克制,避免过度消耗。这些爻辞都体现了《易经》中对于战争和人性的深刻理解。
总的来说,同人卦通过其卦象和爻辞,向我们传达了在人际交往和战争中应具备的智慧、正直和克制。这些思想不仅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同人卦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应对各种挑战,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