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是解释《易经》的著作。它是儒家经典“十翼”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易传》共10篇,包括《彖传》《象传》《系辞传》等,是对《易经》卦象、卦辞和爻辞的哲学阐释。书中提出了“阴阳”“太极”“变通”等概念,系统阐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对后世易学、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研究《易经》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乾-原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乾-译文
天道运行强健不息,君子应效法天道,不断自我强化,永不停息。
潜藏的龙不宜行动,因为阳气还在地下。
龙出现在田野,象征着德行广泛施予。
整天勤奋不懈,反复实践正道。
有时跃入深渊,前进不会有灾祸。
龙飞翔于天空,象征着伟大的人物有所作为。
龙飞得太高会有悔恨,因为满盈的状态不能持久。
使用九这个数字,表示天的德行不能自居首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乾-注解
天行健:出自《周易·乾卦》,意为天道运行刚健有力,君子应效法天道,不断自强。
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应效法天道,不断自我强化,永不停止。
潜龙勿用:龙潜伏时不宜施展,比喻在时机未成熟时应保持低调。
阳在下也:阳气处于下方,象征潜藏的力量。
见龙在田:龙出现在田野,象征德行广施。
德施普也:德行广泛施与,普及众人。
终日乾乾:整天勤奋不懈,象征持续努力。
反复道也:反复实践道义,不断修正。
或跃在渊:龙在深渊中跃动,象征进取无咎。
进无咎也:前进没有过失。
飞龙在天:龙飞翔于天空,象征大人物的成就。
大人造也:大人物有所作为。
亢龙有悔:龙飞得太高会有悔恨,象征过度不可持久。
盈不可久也:满盈的状态不能持久。
用九:使用九这个数字,象征天德的至高无上。
天德不可为首也:天德不应自居首位,应谦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乾-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周易·乾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乾卦象征天,代表刚健、进取、创造的力量。文中通过龙的六种状态,形象地描述了君子在不同阶段应有的态度和行为。
首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了天道运行刚健有力,君子应效法天道,不断自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认为人应顺应自然规律,不断自我完善。
其次,’潜龙勿用,阳在下也’,提醒人们在时机未成熟时应保持低调,积蓄力量。这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强调在适当的时候采取适当的行动。
接着,’见龙在田,德施普也’,象征德行广施,普及众人。这体现了儒家’仁’的思想,强调君子应以德行感化他人,造福社会。
‘终日乾乾,反复道也’,则强调了持续努力和不断修正的重要性。这与儒家’学而时习之’的理念相呼应,认为君子应不断学习和实践,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或跃在渊,进无咎也’,象征进取无咎,鼓励人们在适当的时机勇敢前进。这与儒家’勇’的思想相符,强调君子应有勇气面对挑战。
‘飞龙在天,大人造也’,象征大人物的成就,强调君子应有所作为,造福社会。这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相契合,认为君子应以天下为己任。
最后,’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提醒人们过度不可持久,应保持谦逊。这与道家’物极必反’的思想相呼应,强调凡事应有度,不可过度。
总体而言,这段文字通过龙的六种状态,形象地描述了君子在不同阶段应有的态度和行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仁’、’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重要思想,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哲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