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是解释《易经》的著作。它是儒家经典“十翼”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易传》共10篇,包括《彖传》《象传》《系辞传》等,是对《易经》卦象、卦辞和爻辞的哲学阐释。书中提出了“阴阳”“太极”“变通”等概念,系统阐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对后世易学、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研究《易经》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临-原文
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咸临贞吉,志行正也。
咸临吉无不利,未顺命也。
甘临,位不当也。
既忧之,咎不长也。
至临无咎,位当也。
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
敦临之吉,志在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临-译文
水泽之上有土地,象征着临卦;君子因此要不断地教育和思考,包容和保护民众,没有界限。
大家都来临,坚守正道就会吉祥,因为志向和行为都是正确的。
大家都来临,吉祥而没有不利,但还没有完全顺从天命。
甘愿来临,但位置不恰当。
既然已经感到忧虑,那么过错就不会长久。
到了来临的时候没有过错,因为位置是恰当的。
大君的行为是适宜的,这是因为他行事中正。
敦厚地来临是吉祥的,因为志向在内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临-注解
泽上有地:泽指水泽,地指陆地。泽上有地象征水泽之上有陆地,意味着水泽被陆地所覆盖,象征着包容和保护。
临:《易经》中的卦名,象征着观察、审视和治理。临卦的卦象是泽上有地,意味着君子应该像大地一样包容和保护人民。
君子以教思无穷:君子应该不断地思考和教导,意味着君子应该有无限的智慧和教诲之心。
容保民无疆:包容和保护人民没有界限,意味着君子应该无限制地包容和保护人民。
咸临贞吉:咸临指普遍地观察和治理,贞吉意味着坚守正道会带来吉祥。
志行正也:志向和行为都是正直的。
未顺命也:尚未顺应天命,意味着还需要努力去顺应天命。
甘临:甘临指心甘情愿地观察和治理,意味着君子应该心甘情愿地去治理和保护人民。
位不当也:位置不适当,意味着君子的位置可能不适合当前的治理。
既忧之,咎不长也:既然已经忧虑,那么过错不会长久,意味着通过忧虑可以避免长久的过错。
至临无咎:至临指极致的观察和治理,无咎意味着没有过错。
位当也:位置适当,意味着君子的位置适合当前的治理。
大君之宜:大君指君主,宜指适宜,意味着君主的行为应该适宜。
行中之谓也:行为符合中庸之道,意味着君子的行为应该符合中庸之道。
敦临之吉:敦临指敦厚地观察和治理,吉意味着吉祥。
志在内也:志向在于内心,意味着君子的志向应该发自内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上-临-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易经》中的临卦,主要讲述了君子应该如何观察和治理,以及如何包容和保护人民。临卦的卦象是泽上有地,象征着水泽被陆地所覆盖,意味着君子应该像大地一样包容和保护人民。
首先,文中提到‘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强调了君子应该不断地思考和教导,并且无限制地包容和保护人民。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仁’的理念,即君子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不断地教育和引导他们。
其次,文中提到‘咸临贞吉,志行正也’,强调了君子在观察和治理时应该坚守正道,志向和行为都应该正直。这反映了儒家思想中‘义’的理念,即君子应该以正义之心行事,坚守道德原则。
接着,文中提到‘甘临,位不当也’,指出了君子在治理时可能会遇到位置不适当的情况,但通过忧虑可以避免长久的过错。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智’的理念,即君子应该通过智慧和忧虑来避免错误。
然后,文中提到‘至临无咎,位当也’,强调了君子在极致的观察和治理时,如果位置适当,就不会有过错。这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礼’的理念,即君子应该通过适当的位置和行为来避免过错。
最后,文中提到‘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强调了君主的行为应该适宜,并且符合中庸之道。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中庸’的理念,即君子应该通过中庸之道来达到和谐。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临卦的卦象和爻辞,深入探讨了君子在观察和治理时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行为准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义、智、礼和中庸等核心理念。这些理念不仅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也对现代社会具有深远的启示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