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是解释《易经》的著作。它是儒家经典“十翼”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易传》共10篇,包括《彖传》《象传》《系辞传》等,是对《易经》卦象、卦辞和爻辞的哲学阐释。书中提出了“阴阳”“太极”“变通”等概念,系统阐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对后世易学、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研究《易经》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下-第十章-原文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
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兼三才而两之,故六。
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
道有变动,故曰爻;
爻有等,故曰物;
物相杂,故曰文;
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下-第十章-译文
《易经》这本书,内容广泛而详尽。
它包含了天道的规律、人道的规律以及地道的规律。
将天、地、人这三才各自分为阴阳两面,所以总共有六种变化。
这六种变化不是别的,正是天、地、人三才的规律。
规律有变化,所以称为‘爻’;
爻有等级之分,所以称为‘物’;
物与物相互交错,所以称为‘文’;
文如果不符合规律,就会产生吉凶的结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下-第十章-注解
易:《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著作,主要讲述宇宙间万物变化的规律,是儒家经典之一。
天道:指宇宙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包括日月星辰的运行、四季更替等自然现象。
人道:指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伦理道德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地道:指地理环境、自然地貌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规律。
三才:指天、地、人三者,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宇宙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
爻:《易经》中的基本符号,由阴爻(–)和阳爻(—)组成,六爻构成一卦,象征事物的变化。
物:指具体的事物或现象,爻的变化象征事物的不同状态。
文:指爻的组合所形成的卦象,象征着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吉凶:指事物发展的结果,吉代表顺利、吉祥,凶代表困难、灾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下-第十章-评注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
这段文字开篇即点明了《易经》的博大精深,涵盖了天道、人道、地道三方面的内容。天道、地道、人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宇宙构成的三大要素,分别代表了自然规律、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通过将这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了《易经》中的六爻体系。六爻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三才之道的具体表现,体现了宇宙万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这段文字进一步解释了爻的含义及其与事物变化的关系。爻是《易经》中象征事物变化的基本符号,其变化反映了道的变动。爻的不同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卦象,象征着事物的不同状态和属性。事物的复杂性通过爻的组合得以体现,而卦象的不当则会导致吉凶的产生。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道、地道、人道的结合,反映了古人对宇宙万物的深刻理解和整体把握。通过爻的变化,古人试图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预测未来的吉凶,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逻辑严密,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逐步揭示了《易经》的核心思想。爻、物、文、吉凶等概念的引入,使得文本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象征性,展现了古代哲学思想的深邃和博大。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是《易经》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宗教、伦理道德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学者研究和探讨的重要对象。通过对这段文字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