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下-第十二章

作者: 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是解释《易经》的著作。它是儒家经典“十翼”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易传》共10篇,包括《彖传》《象传》《系辞传》等,是对《易经》卦象、卦辞和爻辞的哲学阐释。书中提出了“阴阳”“太极”“变通”等概念,系统阐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对后世易学、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研究《易经》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下-第十二章-原文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

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

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

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

象事知器,占事知来。

天地设位,圣人成能。

人谋鬼谋,百姓与能。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

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

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

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下-第十二章-译文

乾卦,是天下最为刚健的象征,它的德行恒常而易于理解,能够预知危险。

坤卦,是天下最为柔顺的象征,它的德行恒常而简朴,能够预知阻碍。

能够理解人心的变化,能够研究诸侯的忧虑,从而确定天下的吉凶,成就天下的事业。

因此,变化是自然的,吉祥的事情会有征兆。

通过观察事物的表象可以了解其本质,通过占卜可以预知未来。

天地设定了位置,圣人成就了能力。

人的谋划和鬼神的谋划,百姓都能参与其中。

八卦通过象征来传达信息,爻辞和彖辞通过情感来表达,刚柔相济,吉凶就可以显现出来。

变动以利益为言,吉凶因情感而变化。

因此,爱与恶的冲突产生了吉凶,远近的选择产生了悔恨,真伪的感应产生了利害。

凡是《易经》中的情感,如果接近而不相合就会凶险,或者有害,悔恨且吝啬。

将要背叛的人言辞会显得惭愧,心中疑惑的人言辞会显得支离,吉祥的人言辞会显得少,急躁的人言辞会显得多,诬陷善良的人言辞会显得游移,失去操守的人言辞会显得屈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下-第十二章-注解

乾:在《易经》中,乾代表天,象征至刚至健的力量,是创造和主动的象征。

坤:坤代表地,象征至柔至顺的力量,是接纳和被动的象征。

德行恒易以知险:指通过恒常不变的德行来认识和应对危险。

德行恒简以知阻:指通过简单不变的德行来认识和克服障碍。

八卦:《易经》中的八种基本图形,象征宇宙间的基本力量和现象。

爻彖:爻是《易经》中的基本符号,彖是对卦象的解释。

刚柔:刚代表强硬、主动,柔代表温和、被动。

吉凶:在《易经》中,吉凶代表事物的好坏结果。

悔吝:悔指后悔,吝指吝啬,这里指因行为不当而产生的不良后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下-第十二章-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易经》,深刻阐述了乾与坤的哲学意义及其在人生和宇宙中的运用。乾象征天的刚健,坤象征地的柔顺,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宇宙的基本法则。通过理解乾与坤的特性,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变化和规律。

文中提到的‘德行恒易以知险’和‘德行恒简以知阻’,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在变化莫测的世界中,恒常的德行是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的关键。这种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德行的重视,认为德行是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基石。

《易经》通过八卦和爻彖的象征,揭示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刚柔相济,吉凶相生,这些都是《易经》哲学的核心内容。通过对这些象征的理解和应用,人们可以预测未来,做出正确的决策。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人的言辞与内心状态的关系,如‘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这表明人的言辞往往反映了其内心的真实状态。这种观点在中国古代文学和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强调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易经》的深邃哲学,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德行、和谐与变化的深刻理解。通过对这些古老智慧的学习和应用,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下-第十二章》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652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