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是解释《易经》的著作。它是儒家经典“十翼”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易传》共10篇,包括《彖传》《象传》《系辞传》等,是对《易经》卦象、卦辞和爻辞的哲学阐释。书中提出了“阴阳”“太极”“变通”等概念,系统阐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对后世易学、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研究《易经》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下-第十一章-原文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
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下-第十一章-译文
《易经》的兴起,是在殷商末年,周朝德行昌盛的时候吗?是在文王与纣王之间的事情吗?
因此,《易经》的言辞充满了警示。警示的目的是为了使危险变得平安,使容易的事情变得困难。它的道理非常宏大,万物都离不开它。从始至终都要保持警惕,其核心在于避免过错,这就是《易经》的道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下-第十一章-注解
易:《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占卜和哲学书籍,被认为是儒家经典之一。它通过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形式,探讨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
殷之末世:指商朝(又称殷朝)的末期,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商朝因纣王的暴政而衰落。
周之盛德:指周朝的兴盛时期,周文王和周武王通过仁政和德治,建立了周朝,开创了周代的盛世。
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是周朝的奠基者之一,以仁德著称,被后世尊为圣人。
纣:商纣王,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以暴政和荒淫无度著称,最终导致商朝的灭亡。
辞危:指《易经》中的卦辞和爻辞,往往带有警示和劝诫的意味,提醒人们注意危险和变化。
危者使平:意指通过认识和应对危险,可以达到平安和稳定。
易者使倾:意指变化和不确定性可能导致事物的倾斜或颠覆。
道:指《易经》所揭示的宇宙规律和人生哲理。
百物不废:意指《易经》的道理适用于万物,无一遗漏。
惧以终始:意指始终保持着警惕和敬畏之心。
无咎:意指没有过错或灾祸,是《易经》中追求的理想状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下-第十一章-评注
《易经》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不仅是一部占卜之书,更是一部哲学巨著。它通过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形式,揭示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强调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本文所引用的段落,正是对《易经》核心思想的精辟概括。
首先,文中提到《易经》的兴起与殷商末世和周朝的盛德有关,这反映了《易经》产生的历史背景。殷商末世的暴政和周朝的仁政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历史变迁为《易经》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素材。通过文王与纣王的事迹,作者强调了德治与暴政的对立,进一步凸显了《易经》中‘危者使平,易者使倾’的道理。
其次,文中提到的‘辞危’和‘惧以终始’,体现了《易经》的警示功能。《易经》的卦辞和爻辞往往带有劝诫和警示的意味,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警惕,防患于未然。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治国安邦和个人修身的重要指导原则。
再次,‘其道甚大,百物不废’一句,强调了《易经》的普遍性和包容性。《易经》的道理不仅适用于人类社会,也适用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观和宇宙观。
最后,‘其要无咎’是《易经》追求的理想状态。无咎并非指完全没有过错,而是指在变化和不确定性中,能够通过智慧和德行,避免灾祸,达到一种相对平衡和和谐的状态。这种思想对后世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易经》的简要概括,揭示了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易经》不仅是一部占卜之书,更是一部哲学巨著,它通过揭示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为人们提供了应对复杂世界的智慧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