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是解释《易经》的著作。它是儒家经典“十翼”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易传》共10篇,包括《彖传》《象传》《系辞传》等,是对《易经》卦象、卦辞和爻辞的哲学阐释。书中提出了“阴阳”“太极”“变通”等概念,系统阐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对后世易学、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研究《易经》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下-第五章-原文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耶!”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
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下-第五章-译文
《易经》说:“来来往往,朋友随从你的思想。”
孔子说:“天下有什么可思虑的?天下虽然道路不同,但最终归于一处,虽然想法多样,但目标一致。天下有什么可思虑的?太阳落下,月亮升起,月亮落下,太阳升起,日月交替,光明由此产生。寒冷过去,暑热来临,暑热过去,寒冷来临,寒暑交替,一年由此形成。过去的是屈,未来的是伸,屈伸相互感应,利益由此产生。尺蠖的屈曲,是为了伸展;龙蛇的蛰伏,是为了保全生命。精深的道理进入心灵,是为了应用;利用这些道理安身立命,是为了提升德行。超过这些,就无法知晓了;穷尽神妙,知晓变化,是德行的最高境界。”
《易经》说:“被困在石头中,依靠在蒺藜上,进入自己的家,却看不到妻子,凶险。”
孔子说:“不该被困的地方被困,名声必然受损。不该依靠的地方依靠,身体必然危险。既受损又危险,死期将至,妻子还能见到吗?”
《易经》说:“公在高墙上射隼,捕获了它,没有不利。”
孔子说:“隼是禽鸟,弓箭是工具,射箭的是人。君子将工具藏在身上,等待时机行动,怎么会不利呢?行动不犹豫,因此行动就有收获,这是说具备了工具再行动的人。”
孔子说:“小人不知羞耻,不畏惧不义,不见利益不努力,不受到威吓不改正。小的惩罚能带来大的警示,这是小人的福气。《易经》说:‘脚上戴着刑具,脚趾被砍掉,没有灾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善行不积累不足以成名,恶行不积累不足以毁灭自身。小人认为小善无益而不去做,认为小恶无害而不去改正,所以恶行积累到无法掩盖,罪大恶极到无法解脱。《易经》说:‘戴着刑具,耳朵被砍掉,凶险。’”
孔子说:“危险的人,是安于现状的人;灭亡的人,是保住现状的人;混乱的人,是自以为治理得好的人。所以君子在安定时不忘危险,在生存时不忘灭亡,在治理时不忘混乱,因此自身安定,国家也能保全。《易经》说:‘灭亡啊灭亡,系在苞桑上。’”
孔子说:“德行浅薄却地位尊贵,智慧不足却谋划大事,力量不足却承担重任,很少有不失败的。《易经》说:‘鼎的脚折断,公的饭食倾覆,形象狼狈,凶险。’说的是无法胜任。”
孔子说:“知道细微的变化是多么神奇啊!君子与上级交往不谄媚,与下级交往不轻慢,他知道细微的变化吗?细微的变化,是行动的征兆,是吉凶的先兆。君子看到征兆就行动,不等到一天结束。
《易经》说:‘像石头一样坚定,不到一天,坚守正道,吉祥。’像石头一样坚定,何必等到一天结束?判断可以识别。君子知道细微的变化,也知道明显的道理,知道柔和也知道刚强,是万民的希望。”
孔子说:“颜氏的儿子,他大概接近完美了吧?有不好的地方他从未不知道,知道了就从未再犯。《易经》说:‘不远就返回,没有大的悔恨,大吉。’”
天地交融,万物化育。男女结合,万物生长。《易经》说:‘三人同行则损失一人,一人独行则得到朋友。’说的是追求一致。
孔子说:“君子先安定自身再行动,先平复心情再说话,先确定交情再求助。君子修炼这三者,所以能保全自己。在危险时行动,民众不会跟随;在恐惧时说话,民众不会回应;没有交情就求助,民众不会帮助;没有人帮助,伤害就会到来。《易经》说:‘没有人帮助,或者被攻击,心志不坚定,凶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下-第五章-注解
憧憧往来:形容人们忙碌地来来往往,心思不定。
朋从尔思:朋友会跟随你的思想或行动。
屈信相感:屈曲与伸展相互感应,象征着事物的变化与发展。
尺蠖之屈:比喻为了前进而暂时后退的策略。
龙蛇之蛰:比喻隐藏实力,等待时机。
精义入神:深入理解事物的精髓,达到高超的境界。
利用安身:通过利用外物来安定自身。
崇德:提升道德修养。
困于石:比喻处于困境中。
据于蒺藜:比喻处于危险或不利的境地。
公用射隼:比喻有准备的人能够抓住机会。
履校灭趾:比喻小错不改会导致大祸。
何校灭耳:比喻小恶不除会导致大灾难。
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比喻国家的安危系于细微之处。
鼎折足:比喻基础不稳导致失败。
知几其神乎:能够预知事物的微妙变化,达到神妙的境界。
介于石:比喻坚定不移。
不远复:比喻及时改正错误。
三人行则损一人:比喻合作中的损失与收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下-第五章-评注
这段文本出自《易经》及其注解,展示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变化、道德、时机和人际关系的深刻见解。文本通过引用《易经》的卦辞和孔子的解释,阐述了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人的行为准则以及治国安邦的道理。
首先,文本强调了变化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日月更替、寒暑相推,象征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不断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如“屈信相感而利生焉”,意味着通过适应和利用变化,可以带来利益和发展。
其次,文本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通过“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说明了深入理解事物本质和提升道德修养是相辅相成的。这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治国安邦。
再次,文本强调了时机的把握和准备的重要性。如“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说明了有准备的人能够在适当的时机采取行动,取得成功。这与《易经》中“知几其神乎”的思想相呼应,强调了预知和把握微妙变化的重要性。
最后,文本还涉及了人际关系和治国安邦的道理。通过“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说明了在行动之前需要安定自身、调整心态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对于个人和国家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展示了《易经》的哲学思想,也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对于道德、时机和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这些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