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是解释《易经》的著作。它是儒家经典“十翼”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易传》共10篇,包括《彖传》《象传》《系辞传》等,是对《易经》卦象、卦辞和爻辞的哲学阐释。书中提出了“阴阳”“太极”“变通”等概念,系统阐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对后世易学、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研究《易经》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下-第八章-原文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下-第八章-译文
《易经》这本书啊!它的道理并不遥远,但它的道理却经常变化,变动不停,周流于六爻之间,上下无常,刚柔相互转换,不能作为固定的法则,只有适应变化。
它的出入有一定的规律,内外使人知道警惕。又明白忧患和原因。没有老师和保护者,就像面对父母一样。最初遵循它的言辞并揣摩它的方法,就已经有了固定的法则。如果不是适合的人,道理不会凭空运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下-第八章-注解
易:《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占卜书,也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
道:在《易经》中指宇宙的根本规律和原则,是变化的总则。
屡迁:指变化频繁,不断迁移。
周流六虚:指变化无常,流动于六位(六爻)之间,象征着宇宙间万物的变化。
上下无常:指事物的位置和状态不断变化,没有固定的上下。
刚柔相易:指阴阳、刚柔之间的相互转化,是《易经》中重要的哲学概念。
典要:固定的规则或模式。
出入以度:指变化有度,遵循一定的规律。
外内使知惧:指通过对外在现象和内在规律的认识,使人产生敬畏之心。
忧患与故:指对未来的忧虑和对过去的反思。
师保:指老师或保护者,这里比喻为固定的指导原则。
临父母:比喻对待《易经》的态度应如同对待父母一样尊重和敬畏。
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指最初遵循《易经》的言辞来揣摩其方向。
既有典常:指《易经》中既有变化的规律,也有不变的常道。
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指如果不是适合的人,道(规律)也不会自行实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下-第八章-评注
《易经》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经典,不仅是一部占卜书,更是一部哲学著作。它通过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的变化,揭示了宇宙间万物变化的规律。本文所引用的段落,深刻阐述了《易经》的核心思想——变化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而这种变化是有序的、有规律的。
文中提到的‘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强调了变化的普遍性和无常性。这种变化不仅仅是外在现象的变化,更是内在规律的体现。《易经》通过阴阳、刚柔的相互转化,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规律。
‘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进一步指出,虽然变化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但这种变化并不是无序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规律不是固定的、僵化的,而是灵活的、适应性的。这种思想对后世的中国哲学、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则强调了人们对变化的认识和态度。通过对变化规律的认识,人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避免不必要的风险。这种对变化的敬畏和尊重,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最后,‘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则指出,虽然变化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但这种规律的实现需要适合的人来推动。这种思想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推动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深刻阐述了《易经》的核心思想,揭示了宇宙间万物变化的规律,强调了人对变化的认识和态度,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和深刻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