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下-第二章

作者: 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是解释《易经》的著作。它是儒家经典“十翼”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易传》共10篇,包括《彖传》《象传》《系辞传》等,是对《易经》卦象、卦辞和爻辞的哲学阐释。书中提出了“阴阳”“太极”“变通”等概念,系统阐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对后世易学、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研究《易经》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下-第二章-原文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下-第二章-译文

古代包羲氏统治天下时,他抬头观察天上的星象,低头观察地上的法则,观察鸟兽的纹理和地理的适宜,近处取法于自身,远处取法于万物,于是开始创作八卦,用以通达神明的德行,类比万物的情状。

他编织绳索制作网罟,用来捕猎和捕鱼,这是取法于离卦。

包羲氏去世后,神农氏兴起,他砍削木头制作耜,揉搓木头制作耒,利用耒耨的便利,教导天下人民,这是取法于《益》卦。

中午时分设立集市,吸引天下的人民,聚集天下的货物,交易后各自回家,各得其所,这是取法于《噬嗑》卦。

神农氏去世后,黄帝、尧、舜相继兴起,他们通达变化,使人民不感到疲倦,神奇地教化人民,使人民适应变化。

《易经》的道理是穷尽则变化,变化则通达,通达则长久。因此“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黄帝、尧、舜垂衣拱手而天下大治,这是取法于乾卦和坤卦。

他们挖空木头制作舟船,削尖木头制作船桨,利用舟船的便利,渡过不通的地方,到达远方以利于天下,这是取法于涣卦。

他们驯服牛马,用来拉重物到达远方,以利于天下,这是取法于随卦。

他们设置重重门户和敲击木柝,以防备暴徒,这是取法于豫卦。

他们砍断木头制作杵,挖掘地面制作臼,利用杵臼的便利,万民得以救济,这是取法于小过卦。

他们弯曲木头制作弓,削尖木头制作箭,利用弓箭的便利,威震天下,这是取法于睽卦。

上古时期人们住在洞穴和野外,后世的圣人改用宫室,上有栋梁下有屋檐,以抵御风雨,这是取法于大壮卦。

古代埋葬死者时,用厚厚的柴草包裹尸体,埋葬在野外,不封土不立碑,丧期没有固定天数。后世的圣人改用棺椁,这是取法于大过卦。

上古时期用结绳记事来治理国家,后世的圣人改用书契,百官得以治理,万民得以监察,这是取法于夬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下-第二章-注解

包羲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被认为是八卦的创始人,象征着人类文明的起源。

八卦:中国古代的一种符号系统,用于占卜和解释自然现象,象征着宇宙的基本原理。

神农氏: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创始人,象征着农业文明的开始。

黄帝、尧、舜:中国古代的三位圣王,象征着政治和社会的进步。

易:指《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著作,强调变化和适应。

垂衣裳:指黄帝、尧、舜时期的礼仪制度,象征着社会的秩序和文明。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指古代造船技术,象征着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利用。

服牛乘马:指驯养牲畜,象征着农业和交通的发展。

重门击柝:指古代的门禁制度,象征着社会的安全和秩序。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指古代的粮食加工技术,象征着农业生产的进步。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指古代的弓箭制造技术,象征着军事技术的发展。

上古穴居而野处:指远古时期人类的居住方式,象征着人类文明的初级阶段。

古之葬者:指古代的葬礼习俗,象征着人类对死亡的理解和尊重。

结绳而治:指古代的记事方式,象征着文字和记录的重要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下-第二章-评注

这段古文描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从包羲氏创八卦开始,到神农氏发展农业,再到黄帝、尧、舜时期的社会进步,展现了人类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的过程。

文中提到的各种技术和制度,如八卦、农业、礼仪、造船、驯养牲畜、门禁制度、粮食加工、军事技术等,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这些技术和制度不仅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易经》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即变化是永恒的,适应变化是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这一思想在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从穴居到宫室,从结绳记事到书契,都是人类适应环境变化、不断进步的体现。

文中还提到了古代的葬礼习俗,从厚衣之以薪到棺椁的使用,反映了人类对死亡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也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下-第二章》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651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