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是解释《易经》的著作。它是儒家经典“十翼”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易传》共10篇,包括《彖传》《象传》《系辞传》等,是对《易经》卦象、卦辞和爻辞的哲学阐释。书中提出了“阴阳”“太极”“变通”等概念,系统阐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对后世易学、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研究《易经》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下-第三章-原文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
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下-第三章-译文
因此,《易经》是通过象征来表达的;象征,就是模仿事物的形象。
彖辞,是解释卦象的材料;爻辞,则是效仿天下万物的运动变化。
因此,吉凶的结果由此产生,而悔恨和遗憾也随之显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下-第三章-注解
易:《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占卜和哲学书籍,被誉为’群经之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象:在《易经》中,’象’指的是卦象,即通过六爻的组合形成的图案,用以象征自然界和人事的各种状态和变化。
彖:《易经》中的’彖’指的是对卦象的解释和阐述,通常由孔子或其弟子所作,用以解释卦象的深层含义。
爻:爻是《易经》中的基本单位,分为阴爻(–)和阳爻(—),通过不同的组合形成六十四卦。
吉凶:在《易经》中,吉凶指的是占卜结果的好坏,吉代表顺利、成功,凶代表困难、失败。
悔吝:悔吝是《易经》中的术语,悔指因错误而感到后悔,吝指因吝啬或犹豫而错失良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下-第三章-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易经·系辞上》,是对《易经》基本概念和功能的精辟阐述。首先,文中提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这说明了《易经》的核心在于’象’,即通过卦象来象征和模拟自然界和人事的变化。这种象征性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重要特征,体现了古人对宇宙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抽象概括能力。
接着,文中提到’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这进一步解释了’彖’和’爻’的作用。’彖’是对卦象的解释,是理解卦象深层含义的关键;而’爻’则是构成卦象的基本单位,通过爻的变化来模拟和效仿天下万物的运动和变化。这种通过爻的变化来预测和解释事物发展的方法,体现了《易经》的实用性和哲学深度。
最后,文中提到’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这说明了《易经》的占卜功能。通过卦象和爻的变化,可以预测事物的吉凶,从而指导人们的行为。吉凶的产生和悔吝的出现,反映了古人对命运和道德的理解,强调了人在面对命运时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是对《易经》基本概念的阐述,更是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深刻体现。通过对’象’、’彖’、’爻’、’吉凶’、’悔吝’等概念的解释,展示了《易经》作为一部占卜和哲学书籍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