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是解释《易经》的著作。它是儒家经典“十翼”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易传》共10篇,包括《彖传》《象传》《系辞传》等,是对《易经》卦象、卦辞和爻辞的哲学阐释。书中提出了“阴阳”“太极”“变通”等概念,系统阐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对后世易学、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研究《易经》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下-第一章-原文
八卦成列,像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焉;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趋时者也。
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简矣。
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下-第一章-译文
八卦排列成列,形象就在其中了;通过重叠八卦,爻的变化就在其中了;刚柔相互推动,变化就在其中了;通过系辞来命名,运动就在其中了。
吉凶悔吝,都是因为运动而产生的;刚柔是建立根本的;变通是顺应时势的。
吉凶,是坚持正道而获胜的;天地的规律,是坚持正道而观察的;日月的规律,是坚持正道而明亮的;天下的运动,是坚持正道而统一的。
乾卦,明确地向人们展示易的道理;坤卦,柔顺地向人们展示简的道理。
爻,是效仿这些道理的;象,是模仿这些道理的;爻象在内部运动,吉凶在外部显现,功业在变化中显现,圣人的情感在言辞中显现。
天地最大的德行是生养万物,圣人最大的宝物是地位。如何守住地位?靠仁爱。如何聚集人?靠财富。管理财富、端正言辞、禁止民众做坏事,这就是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下-第一章-注解
八卦:八卦是中国古代的一套符号系统,由三个线条(爻)组成,每个线条可以是阳(刚)或阴(柔),共有八种组合,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
爻:爻是八卦中的基本单位,由一条完整的线(阳爻)或一条中间断开的线(阴爻)组成。爻的变化反映了事物的动态变化。
刚柔:刚柔是阴阳的两种表现形式,刚代表阳,柔代表阴。在八卦中,刚柔的相互作用推动了事物的变化。
系辞:系辞是对卦象的解释和说明,通常附在卦象之后,用以解释卦象的含义和指导人们的行为。
吉凶悔吝:吉凶悔吝是占卜结果的四种基本状态,吉代表顺利,凶代表困难,悔代表后悔,吝代表吝啬。这些状态反映了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结果。
贞:贞在易经中有多重含义,可以指正直、坚定,也可以指占卜的结果。在这里,贞胜者指的是通过正直和坚定而获得胜利。
乾:乾是八卦之一,代表天,象征刚健、创造和领导。
坤:坤是八卦之一,代表地,象征柔顺、包容和承载。
象:象是对卦象的象征性解释,用以表达卦象所代表的自然现象或人事现象。
圣人之情:圣人之情指的是圣人的情感和智慧,通过辞(解释和说明)来表达。
天地之大德:天地之大德指的是天地生成万物、滋养万物的伟大德行。
圣人之大宝:圣人之大宝指的是圣人所珍视的宝贵之物,即地位和权力。
仁:仁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指的是爱人、关怀他人的美德。
财:财在这里指的是物质财富,是聚集人心的手段。
义:义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正义、公正和道德规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下-第一章-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易经·系辞上》,是对易经哲学思想的深刻阐述。易经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不仅是一部占卜书,更是一部哲学著作,包含了丰富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伦理观。
首先,文中提到的‘八卦成列,像在其中矣’,说明了八卦的形成和象征意义。八卦通过阴阳爻的组合,象征了自然界和人事的种种现象,体现了古人对宇宙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其次,‘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焉’,强调了刚柔相互作用推动事物变化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自然界的变化,也适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
再次,‘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指出了吉凶悔吝等占卜结果是由事物的动态变化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反映了古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即事物的变化是复杂多变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对。
此外,‘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强调了天地生成万物、滋养万物的伟大德行,以及圣人所珍视的地位和权力。这一观点体现了古人对天地和圣人的崇敬之情,也反映了儒家思想中重视道德和地位的传统。
最后,‘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提出了守位、聚人、理财和禁民为非的具体方法。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古代社会,也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八卦、爻、刚柔、系辞等概念的阐述,深刻揭示了易经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体现了古人对宇宙、人生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