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上-第十二章

作者: 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是解释《易经》的著作。它是儒家经典“十翼”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易传》共10篇,包括《彖传》《象传》《系辞传》等,是对《易经》卦象、卦辞和爻辞的哲学阐释。书中提出了“阴阳”“太极”“变通”等概念,系统阐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对后世易学、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研究《易经》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上-第十二章-原文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乾坤,其《易》之蕴邪?

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

乾坤毁,则无以见《易》。

《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上-第十二章-译文

《易经》说:“得到上天的保佑,吉祥而无不利。”

孔子解释说:“佑,就是帮助。上天所帮助的,是顺应天道的人;人所帮助的,是诚信的人。履行诚信并思考如何顺应天道,还要崇尚贤能。因此,『得到上天的保佑,吉祥而无不利』。”

孔子说:“书籍不能完全表达言语,言语不能完全表达思想。”

那么,圣人的思想难道就无法被理解吗?

孔子说:“圣人通过设立象征来表达思想,通过设置卦象来揭示事物的真伪,通过系辞来充分表达言语。通过变化和通达来充分发挥利益,通过鼓舞来充分发挥神妙。”

乾坤,难道不是《易经》的精髓吗?

乾坤排列成序,而《易经》就建立在其中。

如果乾坤毁灭了,就无法看到《易经》。

如果《易经》无法被看到,那么乾坤或许也就几乎消失了。

因此,形而上的东西称为道,形而下的东西称为器。

通过变化和裁断来实现变革,通过推行来实现通达,通过实施来影响天下百姓,这就是事业。

因此,象征是圣人用来观察天下的复杂现象,并通过模拟其形态来表达事物的适宜性,所以称之为象征。

圣人通过观察天下的运动,观察其会合与通达,来施行礼仪,通过系辞来判断吉凶,所以称之为爻。

极尽天下复杂现象的在于卦象,鼓舞天下运动的在于言辞;

通过变化和裁断来实现变革;通过推行来实现通达;

通过神妙和明察来体现人的作用;默默地成就,不言而信,在于德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上-第十二章-注解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出自《易经》,意指得到上天的保佑,吉祥而无不利。

佑:帮助,保佑。

顺:顺应,遵循自然规律或道德规范。

信:诚信,信任。

履信思乎顺:实践诚信并思考如何顺应天道。

尚贤:尊崇贤能之人。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文字无法完全表达言语,言语无法完全表达思想。

立象以尽意:通过设立象征来表达思想。

设卦以尽情伪:通过设立卦象来揭示真实与虚假。

系辞:附在卦象后的解释性文字。

乾坤:《易经》中的两个基本卦象,代表天地。

道:形而上的原理或规律。

器:形而下的具体事物。

变:变化,转化。

通:通达,贯通。

事业:指对天下民众有益的事业。

象:象征,表象。

爻:卦象中的基本单位,代表变化。

德行:道德品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上-第十二章-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易经》,主要探讨了天道、人道以及《易经》的哲学思想。首先,文中引用了《易经》中的名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强调了顺应天道、实践诚信的重要性。孔子进一步解释,天助顺者,人助信者,只有顺应天道并实践诚信,才能得到上天的保佑和他人的帮助。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对道德和天命的重视,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其次,文中提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指出了语言文字在表达思想时的局限性。孔子认为,圣人通过设立象征(象)和卦象来传达深奥的思想,通过系辞来解释卦象的含义。这种通过象征和卦象来表达思想的方式,体现了《易经》的独特哲学体系,即通过抽象的符号和象征来揭示宇宙和人生的规律。

接着,文中提到“乾坤”是《易经》的核心,乾坤代表了天地,是《易经》的基础。乾坤的存在使得《易经》得以成立,乾坤的毁灭则意味着《易经》的消失。这种思想强调了天地与《易经》之间的密切关系,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的深刻理解。

最后,文中区分了“道”与“器”,即形而上的原理与形而下的具体事物。通过变化(变)和通达(通),可以将道转化为器,进而推动天下民众的事业。这种思想体现了《易经》中的变化哲学,强调了变化和通达在实现事业中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揭示了《易经》的哲学思想,还体现了儒家对道德、天命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通过象征、卦象和系辞,圣人能够揭示宇宙和人生的规律,指导人们顺应天道、实践诚信,进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这种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上-第十二章》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648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