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上-第六章

作者: 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是解释《易经》的著作。它是儒家经典“十翼”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易传》共10篇,包括《彖传》《象传》《系辞传》等,是对《易经》卦象、卦辞和爻辞的哲学阐释。书中提出了“阴阳”“太极”“变通”等概念,系统阐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对后世易学、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研究《易经》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上-第六章-原文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

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上-第六章-译文

《易经》的内容广阔而宏大,用它来说明遥远的事物则没有界限,用它来说明近处的事物则安静而端正,用它来说明天地之间的事物则无所不包。

乾卦,在静止时是专一的,在运动时是直率的,因此能够产生伟大的事物。

坤卦,在静止时是收敛的,在运动时是开放的,因此能够产生广阔的事物。

广阔和宏大与天地相匹配,变化和通达与四季相匹配,阴阳的意义与日月相匹配,简易的善行与最高的德行相匹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上-第六章-注解

易:《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经典,主要讲述了宇宙间万物变化的规律。

乾:在《易经》中代表天,象征创造、积极、阳刚的力量。

坤:在《易经》中代表地,象征接受、消极、阴柔的力量。

阴阳: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基本概念,阴阳代表宇宙间两种对立而又统一的力量,阴阳的相互作用是万物生成变化的根本原因。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象征着时间的循环和自然界的变化。

至德:指最高的道德境界,即达到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的状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上-第六章-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易经》,通过对乾、坤两卦的描述,展现了《易经》深邃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文中首先强调了《易经》的广大和深远,它不仅能解释遥远的事物,也能解释近处的事物,涵盖了天地间的一切。这种全面性和深刻性是《易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的重要特征。

接着,文中通过对乾、坤两卦的静动特性的描述,进一步阐释了《易经》中的阴阳哲学。乾卦的静专动直,象征着天的刚健和创造力量;坤卦的静翕动辟,象征着地的柔顺和接受力量。这种对天地特性的描述,不仅体现了《易经》对自然界规律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易经》中的变通思想,即通过变通来适应四时的变化,这体现了《易经》对时间循环和自然界变化的深刻认识。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这些表述进一步强调了《易经》中阴阳和谐、简朴至善的哲学理念,这些理念不仅对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后世的道德伦理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易经》中乾、坤两卦的描述,展现了《易经》深邃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以及对时间循环和自然界变化的深刻认识。这些思想不仅对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后世的道德伦理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上-第六章》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648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