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是解释《易经》的著作。它是儒家经典“十翼”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易传》共10篇,包括《彖传》《象传》《系辞传》等,是对《易经》卦象、卦辞和爻辞的哲学阐释。书中提出了“阴阳”“太极”“变通”等概念,系统阐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对后世易学、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研究《易经》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上-第八章-原文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亢龙有悔。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不出户庭,无咎。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上-第八章-译文
圣人能够洞察天下万物的深奥道理,并通过模拟它们的形态和特征来表现它们的本质,因此称之为‘象’。
圣人能够观察天下万物的运动变化,并通过理解它们的规律来制定礼仪制度,用言辞来判断吉凶,因此称之为‘爻’。
谈论天下最深的道理时,不应感到厌恶;谈论天下最复杂的运动时,不应感到混乱。先模拟再谈论,先讨论再行动,通过模拟和讨论来完成事物的变化。
“鸣鹤在阴凉处,它的孩子也跟着鸣叫。我有美酒,愿与你共享。”孔子说:“君子在家中,说出善言,千里之外的人也会响应,何况是近处的人呢?如果说出不善之言,千里之外的人也会反对,何况是近处的人呢?言语从自身发出,影响民众;行为从近处开始,影响远方。言行是君子的关键。关键一旦启动,决定荣辱。言行是君子感动天地的力量,怎能不谨慎呢?”
《同人》卦:先哭泣后欢笑。孔子说:“君子的处世之道,有时外出,有时居家,有时沉默,有时言语。两人同心,其力量可以切断金属。同心之言,其香气如同兰花。”
初六爻,用白茅垫底,没有灾祸。孔子说:“即使放在地上也可以,用白茅垫底,又有什么灾祸呢?这是极其谨慎的表现。白茅虽然轻薄,但用途重大。用这种谨慎的态度去做事,就不会有失误。”
勤劳而谦逊,君子会有好的结局,吉祥。孔子说:“勤劳而不自夸,有功而不自居,这是极其厚道的表现。用功劳来谦逊待人。德行盛大,礼仪恭敬;谦逊是为了保持恭敬的态度。”
亢龙有悔。孔子说:“地位高贵但没有实权,地位高但没有民众支持,贤人处于低位而没有辅佐,因此行动会有悔恨。”
不出家门,没有灾祸。孔子说:“混乱的产生,往往是因为言语不慎。君主不谨慎会失去臣子,臣子不谨慎会失去性命,事情不谨慎会导致失败。因此君子要谨慎保密,不轻易外出。”
孔子说:“编写《易经》的人,难道知道盗贼的心思吗?《易经》说‘背着东西乘车,招致盗贼到来。’背着东西是小人的行为,乘车是君子的工具。小人使用君子的工具,盗贼就会想抢夺。上位者傲慢,下位者暴虐,盗贼就会想攻击。不谨慎地藏匿财物会招来盗贼,过分修饰容貌会招来淫乱。《易经》说:‘背着东西乘车,招致盗贼到来。’这是盗贼的引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上-第八章-注解
赜:深奥、复杂的意思,指天下事物的深奥复杂之理。
象:象征、模拟的意思,指圣人通过模拟事物的形象来表达其深奥的道理。
爻:《易经》中的基本符号,由阴阳两种线条组成,用以表示事物的变化和吉凶。
枢机:关键、枢纽的意思,指言行是君子行为的关键。
同人:《易经》中的一卦,象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团结。
藉用白茅:用白茅草作为铺垫,表示谨慎和恭敬。
劳谦:勤劳而谦虚,指君子应具备的品质。
亢龙有悔:《易经》中的一爻辞,象征过于高傲而导致的悔恨。
不出户庭:不轻易出门,指君子应谨慎言行,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负且乘:背负着东西并乘坐车马,象征小人占据君子的位置,容易招致灾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上-第八章-评注
这段文字主要出自《易经》及其注解,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对于宇宙、人生、道德等方面的深刻思考。首先,文中提到圣人通过观察天下事物的深奥复杂之理,模拟其形象,创造出‘象’和‘爻’来表达这些道理。这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也体现了他们试图通过符号和象征来理解和解释世界的努力。
其次,文中强调了言行的重要性,认为言行是君子行为的关键,能够影响天地。这种观点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于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的重视。君子通过谨慎言行,不仅能够维护自己的荣誉,还能够影响他人,甚至影响整个社会。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儒家学者和士人行为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同人’卦,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团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这一句,形象地表达了团结的力量,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于集体主义和合作精神的重视。这种思想不仅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后,文中还提到了‘亢龙有悔’和‘不出户庭’等爻辞,分别象征了过于高傲和谨慎行事的重要性。这些爻辞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人生境遇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们对于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的严格要求。通过这些爻辞,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以及他们对于道德和行为的严格要求。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体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于道德、行为、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深刻思考。这些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后世的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