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上-第五章

作者: 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是解释《易经》的著作。它是儒家经典“十翼”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易传》共10篇,包括《彖传》《象传》《系辞传》等,是对《易经》卦象、卦辞和爻辞的哲学阐释。书中提出了“阴阳”“太极”“变通”等概念,系统阐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对后世易学、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研究《易经》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上-第五章-原文

一阴一阳之谓道。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上-第五章-译文

阴阳的交替变化就是道。

能够继承道的是善,能够完成道的是性。

仁者看到道称之为仁,智者看到道称之为智,百姓每天都在使用道却不知道它的存在,所以君子的道很少被人理解。

道在仁中显现,在实用中隐藏,推动万物却不与圣人一同忧虑,盛大的德行和伟大的事业达到了极致啊!

富有被称为大业,日新月异被称为盛德。

生生不息被称为易,形成形象被称为乾,效法被称为坤,通过极数预知未来被称为占,通达变化被称为事,阴阳变化莫测被称为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上-第五章-注解

一阴一阳:指宇宙间最基本的两种对立统一的力量,阴代表消极、被动、柔顺等特性,阳代表积极、主动、刚强等特性。

道:在中国哲学中,道是宇宙的本源和规律,是万物运行的根本原则。

仁: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爱和同情,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知:指智慧和知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解和把握。

君子之道:指儒家理想中的道德行为准则,强调仁、义、礼、智、信等美德。

盛德大业:指德行高尚和事业伟大,是儒家追求的理想状态。

易:指变化,是宇宙万物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乾:在《易经》中代表天,象征创造和主动的力量。

坤:在《易经》中代表地,象征接受和被动的力量。

占:指通过占卜来预测未来和了解事物的变化。

神:指超越人类理解的神秘力量,是宇宙间不可预测的变化和规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上-第五章-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易经·系辞上》,是儒家经典之一,深刻阐述了宇宙间阴阳变化的哲学思想。文中首先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对宇宙基本规律的概括,阴阳的相互作用和转化是万物生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接着,文中提到‘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表明了道德和本性的重要性,强调了道德修养和本性发挥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文中还提到‘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这反映了儒家对于仁和知的重视,认为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境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这种观点体现了儒家的包容性和多元性,强调了个人修养和智慧的重要性。

此外,文中还提到‘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这表明了儒家对于君子之道的推崇,认为只有少数人能够真正理解和实践君子之道。这种观点反映了儒家对于道德和智慧的追求,强调了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最后,文中提到‘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这是对儒家理想中的盛德大业的赞美,强调了德行高尚和事业伟大的重要性。这种观点体现了儒家对于道德和事业的追求,强调了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深刻阐述了儒家哲学中的阴阳变化、道德修养、智慧追求和社会责任等重要思想,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对于理解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系辞传上-第五章》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647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