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是解释《易经》的著作。它是儒家经典“十翼”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易传》共10篇,包括《彖传》《象传》《系辞传》等,是对《易经》卦象、卦辞和爻辞的哲学阐释。书中提出了“阴阳”“太极”“变通”等概念,系统阐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对后世易学、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研究《易经》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序卦传-上篇-原文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
《屯》者,盈也;物之始生也。
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
《蒙》者,蒙也;物之稚也。
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
《需》者,饮食之道也。
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
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
《师》者,众也。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
《比》者,比也。
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
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
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
《泰》者,通也。
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
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
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
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
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
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
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
《蛊》者,事也。
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
《临》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
可观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
嗑者,合也。
物不可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
《贲》者,饰也。
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
《剥》者,剥也。
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
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
有无妄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
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
《颐》者,养也。
不养则不可动,故受之以《大过》。
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坎》。
《坎》者,陷也。
陷必有所丽,故受之以《离》。
《离》者,丽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序卦传-上篇-译文
有了天地,然后万物才得以生长。
充满天地之间的只有万物,所以接下来是《屯》卦。
《屯》卦代表充盈,是万物开始生长的阶段。
万物生长时必然会蒙受遮蔽,所以接下来是《蒙》卦。
《蒙》卦代表蒙蔽,是万物幼小的阶段。
万物幼小时必须得到养育,所以接下来是《需》卦。
《需》卦代表饮食之道。
饮食必然会引发争端,所以接下来是《讼》卦。
争端必然会引发众人的参与,所以接下来是《师》卦。
《师》卦代表众人。众人必然会有所比较,所以接下来是《比》卦。
《比》卦代表比较。
比较必然会有所积蓄,所以接下来是《小畜》卦。
万物积蓄之后才会有礼仪,所以接下来是《履》卦。
遵循礼仪然后才能安定,所以接下来是《泰》卦。
《泰》卦代表通达。
万物不可能永远通达,所以接下来是《否》卦。
万物不可能永远闭塞,所以接下来是《同人》卦。
与人同心协力,万物必然归附,所以接下来是《大有》卦。
拥有大成就的人不能自满,所以接下来是《谦》卦。
拥有大成就而能谦虚的人必然安乐,所以接下来是《豫》卦。
安乐必然会有人追随,所以接下来是《随》卦。
因为喜悦而追随他人的人必然会有事端,所以接下来是《蛊》卦。
《蛊》卦代表事端。
有了事端之后才能成就大事,所以接下来是《临》卦。
《临》卦代表大。事物壮大之后才能被观察,所以接下来是《观》卦。
被观察之后才能有所结合,所以接下来是《噬嗑》卦。
噬嗑代表结合。
万物不能随便结合,所以接下来是《贲》卦。
《贲》卦代表装饰。
过度装饰之后就会耗尽,所以接下来是《剥》卦。
《剥》卦代表剥落。
万物不可能永远剥落,剥落到极点就会反转,所以接下来是《复》卦。
恢复之后就不会再虚妄,所以接下来是《无妄》卦。
没有虚妄之后才能积蓄,所以接下来是《大畜》卦。
万物积蓄之后才能得到养育,所以接下来是《颐》卦。
《颐》卦代表养育。
不养育就无法行动,所以接下来是《大过》卦。
万物不可能永远过度,所以接下来是《坎》卦。
《坎》卦代表陷落。
陷落之后必然会有所依附,所以接下来是《离》卦。
《离》卦代表依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序卦传-上篇-注解
天地:指宇宙的起源,天地是万物生成的基础,象征着宇宙的初始状态。
屯:《易经》中的第三卦,象征万物初生,充满生机,但也充满挑战和困难。
蒙:《易经》中的第四卦,象征事物的幼稚阶段,需要教育和培养。
需:《易经》中的第五卦,象征需求,特别是饮食等基本需求。
讼:《易经》中的第六卦,象征争端和诉讼,反映了社会中的冲突。
师:《易经》中的第七卦,象征军队和群众,反映了集体行动的力量。
比:《易经》中的第八卦,象征比较和竞争,反映了社会中的比较和竞争。
小畜:《易经》中的第九卦,象征小规模的积累和储备。
履:《易经》中的第十卦,象征实践和行动,反映了实践的重要性。
泰:《易经》中的第十一卦,象征通达和顺利,反映了事物的顺利发展。
否:《易经》中的第十二卦,象征闭塞和困难,反映了事物的困难和挑战。
同人:《易经》中的第十三卦,象征团结和合作,反映了团结的力量。
大有:《易经》中的第十四卦,象征大丰收和成功,反映了成功和丰收。
谦:《易经》中的第十五卦,象征谦虚和谨慎,反映了谦虚的美德。
豫:《易经》中的第十六卦,象征愉悦和快乐,反映了快乐和愉悦。
随:《易经》中的第十七卦,象征跟随和顺从,反映了顺从的重要性。
蛊:《易经》中的第十八卦,象征腐败和混乱,反映了社会中的腐败和混乱。
临:《易经》中的第十九卦,象征领导和统治,反映了领导的重要性。
观:《易经》中的第二十卦,象征观察和审视,反映了观察的重要性。
噬嗑:《易经》中的第二十一卦,象征咬合和结合,反映了结合的重要性。
贲:《易经》中的第二十二卦,象征装饰和美化,反映了装饰的重要性。
剥:《易经》中的第二十三卦,象征剥落和衰落,反映了事物的衰落。
复:《易经》中的第二十四卦,象征恢复和复兴,反映了复兴的重要性。
无妄:《易经》中的第二十五卦,象征无妄和真实,反映了真实的重要性。
大畜:《易经》中的第二十六卦,象征大规模的积累和储备。
颐:《易经》中的第二十七卦,象征养育和培养,反映了养育的重要性。
大过:《易经》中的第二十八卦,象征过度和极端,反映了过度的问题。
坎:《易经》中的第二十九卦,象征险阻和困难,反映了困难的存在。
离:《易经》中的第三十卦,象征依附和美丽,反映了依附和美丽的重要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序卦传-上篇-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易经》的序卦传,主要讲述了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以及《易经》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和象征意义。通过对天地、万物、卦象的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首先,文本以‘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开篇,强调了天地是万物生成的基础,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宇宙起源的朴素认识。接着,通过《屯》、《蒙》、《需》等卦象的排列,描绘了万物从初生到成熟的过程,反映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其次,文本通过对《讼》、《师》、《比》等卦象的描述,揭示了社会中的冲突、集体行动和竞争等现象,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些卦象不仅具有象征意义,还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如‘讼必有众起’、‘众必有所比’等,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再次,文本通过对《泰》、《否》、《同人》等卦象的描述,展现了事物发展的起伏和变化,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辩证认识。如‘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等,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循环性和变化性。
最后,文本通过对《谦》、《豫》、《随》等卦象的描述,强调了谦虚、快乐、顺从等美德的重要性,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如‘有大而能谦必豫’、‘以喜随人者必有事’等,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道德修养的深刻理解。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易经》六十四卦的排列和象征意义的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