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二-程典解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周史官所记,后经战国时期学者整理。它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文献。

年代:成书于西周至战国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逸周书》共71篇,记载了西周时期的政治、军事、礼仪等内容,包括周公辅政、武王伐纣等重要历史事件。书中部分内容与《尚书》相似,但更具史料价值。它是研究西周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二-程典解-原文

维三月,既生魄,文王令六州之侯,奉勤于商。

商王用宗谗,震怒无疆,诸侯不娱,逆诸文王。

文王弗忍,乃作《程典》,以命三忠。

曰:“余体民,无小不敬,若毛在躬,拔之痛,无不省。

政失患作,作而无备,死亡不诫,诫在往事,备必慎,备思地,思地慎制,思制慎人,思人慎德,德开,开乃无患。

慎德必躬恕,恕以明德,德当天而慎下。

下为上贷,力竞以让,让德乃行。

慎下必翼上,上中立而下比,争省,和而顺;携乃争,和乃比。

比事无政,无政无选,无选民乃顽,顽乃害上。

故选官以明训,顽民乃顺,慎守其教,小大有度,以备灾寇。

习其武诫,依其山川,通其舟车,利其守务。

士大夫不杂于工商,士之子不知义,不可以长幼。

工不族居,不足以给官;族不乡别,不可以入惠。

为上不明,为下不顺无丑。

轻其行,多其愚不知,慎地必为之图,以举其物,物其善恶。

度其高下,利其陂沟,爱其农时,修其等列,务其土实。

差其施赋,设得其宜,宜协其务,务应其趣。

慎用必爱,工攻其材,商通其财,百物鸟兽鱼鳖,无不顺时。

生穑省用,不滥其度,津不行火,薮林不伐,牛羊不尽齿不屠。

美不害用,用乃思慎,□备不敬,不意多□,用寡立亲,用胜怀远,远格而迩安。

于安思危,与始思终,于迩思备,于远思近,与老思和,不备无违,无违严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二-程典解-译文

在三月,月亮已经出现,文王命令六州的诸侯,向商朝表示忠诚。

商王听信谗言,愤怒无比,诸侯们感到不安,纷纷背离文王。

文王不忍心看到这种情况,于是创作了《程典》,以教导三位忠诚的臣子。

他说:“我体恤百姓,无论大小事都恭敬对待,就像身上的毛发,拔掉会痛,没有不省察的。

政治失误会导致祸患,祸患发生而没有准备,死亡就无法避免,教训在于过去的事情,准备必须谨慎,准备时要考虑地理,考虑地理时要谨慎制定政策,制定政策时要谨慎选择人,选择人时要谨慎考虑德行,德行开启,开启后就没有祸患。

谨慎德行必须亲自宽恕,宽恕以彰显德行,德行应当顺应天命而谨慎对待下属。

下属为上级借贷,力量竞争以谦让,谦让的德行才能实行。

谨慎对待下属必须辅助上级,上级保持中立而下属相互比较,竞争减少,和谐而顺从;携带则竞争,和谐则比较。

比较事务而没有政治,没有政治就没有选择,没有选择民众就会顽劣,顽劣就会伤害上级。

所以选择官员以明确教导,顽劣的民众才会顺从,谨慎遵守教导,大小事务都有分寸,以准备灾祸和敌寇。

学习武力的诫律,依据山川地形,畅通舟车交通,利于防守事务。

士大夫不与工商混杂,士的儿子不知道义,不能以长幼相待。

工匠不聚居,不足以供给官府;家族不分别乡里,不能得到恩惠。

上级不明智,下属不顺从就没有羞耻。

轻视他们的行为,多他们的愚昧无知,谨慎对待地理必须为他们制定计划,以列举物品,区分善恶。

衡量高低,利用坡沟,爱护农时,修整等级,务求土地的实际。

差别施赋,设置得当,适宜协调事务,事务应合兴趣。

谨慎使用必须爱护,工匠攻取材料,商人流通财物,百物鸟兽鱼鳖,无不顺应时节。

生产节俭使用,不滥用限度,津渡不点火,薮林不砍伐,牛羊不宰杀未长成的。

美不害用,用则思慎,□备不敬,不意多□,用寡立亲,用胜怀远,远格而迩安。

在安定中思考危险,与开始思考结束,在近处思考准备,在远处思考近处,与老人思考和谐,不准备无违,无违严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二-程典解-注解

文王:周文王,姬姓,名昌,周朝的奠基者之一,以仁德著称,被后世尊为圣王。

商王:指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纣王,以暴虐无道闻名,最终导致商朝的灭亡。

《程典》:周文王所作的一部政治文献,内容涉及治国理政的原则和方法,强调德治和慎政。

三忠:指文王的三位忠臣,具体人物不详,可能是文王的重要辅佐者。

体民:关心和体恤百姓,体现了文王的仁政思想。

慎德:谨慎地修养德行,强调德治的重要性。

慎下:谨慎地对待下属,强调上下关系的和谐。

慎制:谨慎地制定政策,强调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慎人:谨慎地选拔和使用人才,强调人才的重要性。

慎地:谨慎地规划和管理土地,强调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慎用:谨慎地使用资源,强调节俭和合理利用。

津不行火:指不在河流上放火,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薮林不伐:指不随意砍伐森林,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牛羊不尽齿不屠:指不宰杀未成年的牛羊,体现了对动物的保护意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二-程典解-评注

《程典》是周文王所作的一部重要政治文献,集中体现了文王的治国理念和政治智慧。全文以‘慎’为核心,贯穿了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强调德治、慎政、节俭、和谐等原则。

首先,文王强调‘体民’,即关心和体恤百姓,体现了他的仁政思想。他认为,治国应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做到‘无小不敬’,即对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要认真对待,如同拔毛一样,即使是最微小的痛苦也要体察。这种思想在后世的儒家思想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弘扬。

其次,文王强调‘慎德’,即谨慎地修养德行。他认为,德治是治国的基础,只有通过修养德行,才能达到‘无患’的境界。他提出‘德当天而慎下’,即德行要与天意相符,同时要谨慎地对待下属,做到上下和谐。这种思想体现了文王对德治的深刻理解和重视。

再次,文王强调‘慎下’,即谨慎地对待下属。他认为,上下关系的和谐是治国的重要保障,只有做到‘上中立而下比’,即上级保持中立,下级互相配合,才能实现‘和而顺’的局面。这种思想在后世的儒家思想中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应用。

此外,文王还强调‘慎制’、‘慎人’、‘慎地’、‘慎用’等原则,即谨慎地制定政策、选拔人才、规划土地、使用资源。他认为,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特别是在资源使用方面,他提出‘生穑省用,不滥其度’,即要节俭使用资源,不浪费,体现了他的节俭思想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最后,文王还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提出‘津不行火,薮林不伐,牛羊不尽齿不屠’,即不在河流上放火、不随意砍伐森林、不宰杀未成年的牛羊。这些思想体现了文王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保护意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总的来说,《程典》不仅是一部重要的政治文献,更是文王治国理念的集中体现。它强调德治、慎政、节俭、和谐等原则,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和治国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这部文献,我们可以深刻理解文王的仁政思想和政治智慧,也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治国经验和智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二-程典解》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627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