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周史官所记,后经战国时期学者整理。它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文献。
年代:成书于西周至战国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逸周书》共71篇,记载了西周时期的政治、军事、礼仪等内容,包括周公辅政、武王伐纣等重要历史事件。书中部分内容与《尚书》相似,但更具史料价值。它是研究西周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二-武称解-原文
大国不失其威,小国不失其卑。敌国不失其权。
岠险伐夷,并小夺乱,□强攻弱而袭不正,武之经也。
伐乱伐疾伐疫,武之顺也。
贤者辅之,乱者取之,作者劝之,怠者沮之,恐者惧之,欲者趣之,武之用也。
美男破老,美女破舌少。淫图破□,淫巧破时,淫乐破正,淫言破义,武之毁也。
赦其众,遂其咎,抚其□,助其囊,武之闲也。
饵敌以分,而照其储,以伐辅德,追时之权,武之尚也。
春违其农,秋伐其穑,夏取其麦,冬寒其衣服,春秋欲舒,冬夏欲亟,武之时也。
长胜短,轻胜重,直胜曲,众胜寡,强胜弱,饱胜觊,肃胜怒,先胜后,疾胜迟,武之胜也。
追戎无恪,穷寇不格,力倦气竭,乃易克,武之追也。
既胜人,举旗以号令,命吏禁掠,无取侵暴,爵位不谦,田宅不亏,各宁其亲,民服如合,武之抚也。
百姓咸骨,偃兵兴德,夷厥险阻,以毁其服,四方畏服,奄有天下,武之定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二-武称解-译文
大国不会失去它的威严,小国不会失去它的谦卑。敌国不会失去它的权力。
在险峻的地方讨伐夷族,兼并小国,夺取混乱,用强大的力量攻击弱小的国家,袭击不正义的行为,这是武力的常规。
讨伐混乱、疾病和瘟疫,这是武力的顺应。
贤能的人辅助,混乱的人夺取,有作为的人鼓励,懒惰的人阻止,恐惧的人恐吓,欲望的人引导,这是武力的运用。
美男子破坏老人,美女破坏年轻人。淫乱的图画破坏□,淫乱的技巧破坏时机,淫乱的音乐破坏正道,淫乱的言辞破坏正义,这是武力的破坏。
赦免众人,追究过错,安抚□,帮助囊,这是武力的闲暇。
用分化的方法引诱敌人,照亮他们的储备,用武力辅助德行,追求时机的权力,这是武力的崇尚。
春天违背农时,秋天讨伐庄稼,夏天夺取麦子,冬天寒冷衣服,春秋希望舒适,冬夏希望急切,这是武力的时机。
长的胜过短的,轻的胜过重的,直的胜过曲的,多的胜过少的,强的胜过弱的,饱的胜过觊觎的,严肃的胜过愤怒的,先的胜过后的,快的胜过慢的,这是武力的胜利。
追击敌人没有顾忌,穷寇不格斗,力量疲倦气息耗尽,才容易攻克,这是武力的追击。
已经战胜敌人,举起旗帜号令,命令官吏禁止掠夺,不夺取侵暴,爵位不谦让,田宅不亏损,各自安宁亲人,民众服从如合,这是武力的安抚。
百姓都感到骨肉相连,放下兵器兴起德行,夷平险阻,破坏他们的服饰,四方畏惧服从,拥有天下,这是武力的安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二-武称解-注解
大国不失其威:指大国在战争中应保持其威严,不因战争而失去其地位和尊严。
小国不失其卑:指小国在战争中应保持其谦卑,不因战争而失去其本分和地位。
敌国不失其权:指敌国在战争中应保持其权力,不因战争而失去其主权和独立性。
岠险伐夷:指在险峻的地形中讨伐夷狄,体现了古代中国对边疆民族的征讨政策。
并小夺乱:指兼并小国,夺取混乱之地,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扩张政策。
武之经:指战争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武之顺:指顺应天时、地利、人和的战争策略。
武之用:指战争的具体应用和手段。
武之毁:指战争可能带来的破坏和负面影响。
武之闲:指战争中的休整和安抚策略。
武之尚:指战争中的高尚行为和道德标准。
武之时:指战争中的时机选择和季节策略。
武之胜:指战争中的胜利条件和优势。
武之追:指战争中的追击策略和原则。
武之抚:指战争后的安抚和治理策略。
武之定:指战争后的稳定和统一策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二-武称解-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武经七书》中的《六韬》,是古代中国军事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文中详细阐述了战争的基本原则、策略和应用,体现了古代中国对战争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经验。
首先,文中强调了战争中的威仪和谦卑,指出大国和小国在战争中应保持其本分和地位,不因战争而失去其尊严和独立性。这种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对战争伦理的重视,认为战争不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道德和尊严的维护。
其次,文中详细描述了战争中的各种策略和手段,如‘岠险伐夷’、‘并小夺乱’等,体现了古代中国对战争策略的精细划分和灵活运用。这些策略不仅包括军事行动,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运用,显示了古代中国军事思想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再次,文中还强调了战争中的道德标准和胜利条件,如‘武之顺’、‘武之胜’等,指出战争不仅要顺应天时、地利、人和,还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和行为标准。这种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对战争伦理的高度重视,认为战争不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道德和正义的维护。
最后,文中还详细描述了战争后的安抚和治理策略,如‘武之抚’、‘武之定’等,指出战争后不仅要安抚民众,还要稳定社会,实现统一和和平。这种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对战争后果的深刻认识,认为战争不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社会稳定和和平的维护。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详细阐述了古代中国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还体现了古代中国对战争伦理、道德标准和胜利条件的高度重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