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二-小明武解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周史官所记,后经战国时期学者整理。它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文献。

年代:成书于西周至战国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逸周书》共71篇,记载了西周时期的政治、军事、礼仪等内容,包括周公辅政、武王伐纣等重要历史事件。书中部分内容与《尚书》相似,但更具史料价值。它是研究西周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二-小明武解-原文

凡攻凡攻之道,必得地势,以顺天时,观之以今,稽之以古,攻其逆政,毁其地阻,立之五教,以惠其下。

矜寡无告,实为之主。

五教允中,枝叶代兴。

国为伪巧,后宫饰女,荒田逐兽,田猎之所,游观是崇,台泉池在下,淫乐无既,百姓辛苦。

上有困令,乃有极□,上困下腾,戎迁其野,敦行王法,济用金鼓。

降一列阵,无悗怒□。

按道攻巷,无袭门户。

无受货赂,攻用弓弩,上下祷祀,靡神不下,具行冲梯,振以长旗。

怀戚思终,左右愤勇,无食六畜,无聚子女,群振若雷,造于城下,鼓行参呼,以正什伍。

上有轩冕斧钺,在下胜国若化,故曰明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二-小明武解-译文

凡是攻伐的策略,必须占据有利的地形,顺应天时,观察当前的情况,参考古代的经验,攻击那些违背正道的政权,摧毁他们的地理障碍,建立五种教化,以惠及百姓。

怜悯那些孤独无助的人,真正成为他们的依靠。

五种教化适中,国家的枝叶就会茂盛。

国家如果虚伪狡诈,后宫装饰华丽,荒废田地追逐野兽,田猎成为主要活动,游观成为崇尚,台泉池在下方,淫乐无止境,百姓就会受苦。

上面有困顿的命令,下面就会有极端的反应,上面困顿下面就会动荡,军队迁移到野外,严格执行王法,使用金鼓来指挥。

降下一列阵势,不要有愤怒的情绪。

按照道路攻击巷子,不要袭击门户。

不要接受贿赂,使用弓弩攻击,上下祈祷祭祀,没有神明不降临,准备好冲梯,挥舞长旗。

怀着忧虑思考结局,左右的人愤慨勇敢,不要吃六畜,不要聚集子女,众人振作如雷,到达城下,鼓声参杂呼喊,以整顿队伍。

上面有轩冕斧钺,下面战胜国家如同化育,所以说这是明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二-小明武解-注解

五教:指古代中国的五种基本伦理教育,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是儒家思想中关于家庭伦理的核心内容,旨在通过家庭关系的和谐来维护社会秩序。

矜寡无告:矜寡指寡妇,无告指无依无靠的人。这里指的是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强调统治者应当关心和保护这些人群。

戎迁其野:戎指古代的外族,迁其野意味着外族入侵,占领了本国的领土。这里反映了古代中国边疆地区的动荡不安。

金鼓:古代用于军事指挥的乐器,金指金属制的打击乐器,鼓指鼓类乐器。在战争中,金鼓用于指挥军队的进退和战斗节奏。

冲梯:古代攻城战中使用的长梯,用于攀爬城墙。这里指的是攻城战中的一种战术工具。

长旗:古代军队中用于指挥和标志的长条形旗帜。在战斗中,长旗用于指挥军队的移动和战术变化。

什伍: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什指十人,伍指五人。这里指的是军队的基本组织和指挥系统。

轩冕斧钺:轩冕是古代官员的礼帽,斧钺是古代的权力象征,常用于表示权威和刑罚。这里指的是统治者的威严和权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二-小明武解-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左传》,是春秋时期的一部重要史书,主要记载了鲁国的历史事件。这段文字描述了一种理想的治国和军事策略,强调了顺应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性。

首先,文中提到‘必得地势,以顺天时’,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自然环境的重视。在古代,人们认为天地人三者和谐是治国安邦的基础。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历史经验,可以更好地制定政策和战略。

其次,‘立之五教,以惠其下’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政理念。五教不仅是家庭伦理的基石,也是社会秩序的保障。通过实施五教,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文中还提到‘矜寡无告,实为之主’,这强调了统治者应当关心和保护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这种思想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成为儒家仁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军事方面,‘敦行王法,济用金鼓’和‘按道攻巷,无袭门户’等句子,展示了古代中国军事策略的严谨和有序。金鼓和长旗的使用,不仅是为了指挥军队,更是为了提升士气和战斗力。

最后,‘上有轩冕斧钺,在下胜国若化’描绘了统治者的威严和权力的象征。轩冕斧钺不仅是权力的象征,也是统治者权威的体现。通过这种象征,统治者可以更好地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秩序。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治国理念和军事策略,也展示了儒家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背景。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二-小明武解》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627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