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二-大武解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周史官所记,后经战国时期学者整理。它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文献。

年代:成书于西周至战国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逸周书》共71篇,记载了西周时期的政治、军事、礼仪等内容,包括周公辅政、武王伐纣等重要历史事件。书中部分内容与《尚书》相似,但更具史料价值。它是研究西周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二-大武解-原文

武有六制:政、攻、侵、伐、搏、战。善政不攻,善攻不侵,善侵不伐,善伐不搏,善搏不战。

政有四戚、五和;攻有四攻、五良;侵有四聚、三敛;伐有四时、三兴;搏有三哀、四赦;战有六厉、五卫、六庠、五虞。

四戚:一内姓,二外婚,三友朋,四同里。五和:一有天无恶,二有人无隙,三同好相固,四同恶相助,五远窄不薄。此九者,政之因也。

四攻者,一攻天时,二攻地宜,三攻人德,四攻行利。五良:一取仁,二取知,三取勇,四取材,五取艺。知

四聚:一酌之以仁,二怀之以乐,三旁聚封人,四设围以信。三敛:一男女比,二工次,三祗人死。此七者,侵之酌也。

四时:一春违其农,二夏食其谷,三秋取其刈,四冬冻其葆。三兴:一政以和时,三伐乱以治,三伐饥以饱。此七者,伐之机也。

三哀:一要不羸,二丧人,三摈厥亲。

四赦:一胜人必嬴,二取威信复,三人乐生身,四赦民所恶。此七者,搏之来也。

六厉:一仁厉以行,二知厉以道,三武厉以勇,四师厉以士,五校正厉御,六射师厉伍。

五卫:一明仁怀恕,二明知辅谋,三明武摄勇,四明材摄士,五明艺摄官。

五虞:一鼓走疑,二备从来,三佐车举旗,四采虞人谋,五后动扌然之。无竞无害,有功无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二-大武解-译文

武有六种制度:政、攻、侵、伐、搏、战。善于治理的人不轻易进攻,善于进攻的人不轻易侵略,善于侵略的人不轻易讨伐,善于讨伐的人不轻易搏斗,善于搏斗的人不轻易战斗。

治理有四种亲戚、五种和谐;进攻有四种攻击、五种优良;侵略有四种聚集、三种收敛;讨伐有四种时机、三种兴起;搏斗有三种悲哀、四种赦免;战斗有六种严厉、五种护卫、六种学校、五种防备。

四种亲戚:一是同姓的亲人,二是外婚的亲戚,三是朋友,四是同乡。五种和谐:一是有天时没有恶行,二是有人民没有隔阂,三是志同道合的人互相支持,四是共同厌恶的人互相帮助,五是对远方的人不轻视。这九种是治理的基础。

四种攻击:一是攻击天时,二是攻击地利,三是攻击人的德行,四是攻击行动的利益。五种优良:一是取仁,二是取智,三是取勇,四是取材,五是取艺。

四种聚集:一是以仁德来聚集,二是以快乐来聚集,三是聚集封地的人,四是以诚信来设围。三种收敛:一是男女的比例,二是工匠的次序,三是祭祀死者。这七种是侵略的斟酌。

四种时机:一是春天违背农时,二是夏天食用谷物,三是秋天收割,四是冬天冻藏。三种兴起:一是以和谐的政治来兴起,二是以讨伐混乱来治理,三是以讨伐饥荒来饱食。这七种是讨伐的时机。

三种悲哀:一是要不羸弱,二是失去亲人,三是排斥亲人。

四种赦免:一是战胜敌人必定要胜利,二是取得威信恢复,三是人民乐于生存,四是赦免人民所厌恶的。这七种是搏斗的来源。

六种严厉:一是以仁德来严厉行事,二是以智慧来严厉引导,三是以武力来严厉勇敢,四是以师道来严厉对待士兵,五是以校正来严厉驾驭,六是以射师来严厉管理队伍。

五种护卫:一是明仁怀恕,二是明知辅谋,三是明武摄勇,四是明材摄士,五是明艺摄官。

五种防备:一是鼓声驱散疑虑,二是防备从来的敌人,三是辅佐车辆举起旗帜,四是采纳防备者的谋略,五是后发制人。没有竞争就没有伤害,有功劳就不会失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二-大武解-注解

政:指国家的治理和管理,包括内政和外交。

攻:指主动出击,攻击敌人。

侵:指侵入敌境,进行掠夺或占领。

伐:指征伐,通常指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搏:指近身搏斗,短兵相接的战斗。

战:指正式的战争,双方大规模的交战。

四戚:指四种亲近的关系,包括内姓、外婚、友朋、同里。

五和:指五种和谐的状态,包括有天无恶、有人无隙、同好相固、同恶相助、远窄不薄。

四攻:指四种攻击的策略,包括攻天时、攻地宜、攻人德、攻行利。

五良:指五种优秀的品质,包括仁、知、勇、材、艺。

四聚:指四种聚集的方式,包括酌之以仁、怀之以乐、旁聚封人、设围以信。

三敛:指三种收敛的方式,包括男女比、工次、祗人死。

四时:指四季的时机,包括春违其农、夏食其谷、秋取其刈、冬冻其葆。

三兴:指三种兴起的时机,包括政以和时、伐乱以治、伐饥以饱。

三哀:指三种哀伤的情况,包括要不羸、丧人、摈厥亲。

四赦:指四种赦免的情况,包括胜人必嬴、取威信复、人乐生身、赦民所恶。

六厉:指六种严厉的措施,包括仁厉以行、知厉以道、武厉以勇、师厉以士、校正厉御、射师厉伍。

五卫:指五种护卫的方式,包括明仁怀恕、明知辅谋、明武摄勇、明材摄士、明艺摄官。

五虞:指五种预防的措施,包括鼓走疑、备从来、佐车举旗、采虞人谋、后动扌然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二-大武解-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司马法》,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文献之一。文中详细阐述了军事行动的六种制度:政、攻、侵、伐、搏、战,并进一步细分了每种制度的具体内容和策略。这种分类和细化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的系统性和严谨性。

首先,文中提到的‘政’不仅仅指政治治理,还包括了内政和外交的和谐。通过‘四戚’和‘五和’的论述,强调了国家内部的团结和和谐是军事行动成功的基础。这种思想反映了古代中国‘以和为贵’的治国理念。

其次,‘攻’、‘侵’、‘伐’、‘搏’、‘战’五种军事行动各有其特定的策略和时机。例如,‘攻’强调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性,‘侵’则注重聚集和收敛的策略,‘伐’则强调时机的选择和政权的稳固。这些策略的详细论述,展示了古代军事家对战争规律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六厉’、‘五卫’、‘五虞’等具体的军事措施,这些措施不仅包括了对士兵的严格训练和纪律要求,还包括了对敌情的预防和应对策略。这些措施的实施,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战争全过程的全面掌控和精细管理。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对古代军事理论的系统总结,也是对古代中国治国理念和军事思想的深刻反映。通过对这些军事制度的详细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和治国智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二-大武解》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626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