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周史官所记,后经战国时期学者整理。它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文献。
年代:成书于西周至战国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逸周书》共71篇,记载了西周时期的政治、军事、礼仪等内容,包括周公辅政、武王伐纣等重要历史事件。书中部分内容与《尚书》相似,但更具史料价值。它是研究西周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二-大匡解-原文
维周王在酆,三年遭天之大荒,作《大匡》,以诏牧其方,三州之侯咸率。
王乃召冢卿、三老、三吏大夫、百执事之人,朝于大庭。
问罢病之故,政事之失,刑罚之戾,哀乐之尤,宾客之盛,用度之费,及关市之征,山林之匮,田宅之荒,沟渠之害,怠堕之过,骄顽之虐,水旱之灾。
曰:“不谷不德,政事不时,国家罢病,不能胥匡,二三子不尚助不谷,官考厥职,乡问其人,因其耆老,及其总害,慎问其故,无隐乃情。”
及某日以告于庙,有不用命,有常不赦。
王既发命,八食不举,百官质方,□不食饔。
及期日质明,王麻衣以朝,朝中无采衣。
官考其职,乡问其利,因谋其灾,旁匡于众,无敢有违。
诘退骄顽,方收不服,慎惟怠堕,什伍相保,动劝游居,事节说茂,农夫任户,户尽夫出。
农廪分乡,乡命受粮,程课物征,躬竞比藏,藏不粥籴,籴不加均,赋洒其币,乡正保贷。
成年不偿,信诚匡之类,以辅殖财。
财殖足食,克赋为征,数口以食,食均有赋。
外食不赡,开关通粮,粮穷不转,孤寡不废。
滞不转留,戍城不留,□足以守,出旅分均,驰车送逝,旦夕运粮。
于是告四方游旅旁生,忻通所在,津济道宿,所至如归。
币租轻,乃作母,以行其子。
易资贵贱,以均游旅,使无滞。
无粥熟,无室市,权内外,以立均,无蚤暮,闾次均行。
均行众从,积而勿□,以罚助均,无使之穷,平均无乏,利民不淫。
无播蔬,无食种,以数度多少省用。
祈而不宾祭,服漱不制。
国不乡射,乐不墙合。
屋有补无作。
资农不败务。
非公卿不宾,宾不过具。
哭不留日,登降一等。
庶人不独,葬伍有植,送往迎来,亦如之。
有不用命,有常不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二-大匡解-译文
周王在酆地,三年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于是创作了《大匡》,用以诏告各地方的牧守,三州的诸侯都来朝见。
周王于是召集了冢卿、三老、三吏大夫、百执事等官员,在大庭中朝见。
询问了国家疲弊的原因,政事的失误,刑罚的严苛,哀乐的过度,宾客的繁多,用度的浪费,以及关市的税收,山林的匮乏,田宅的荒废,沟渠的损害,怠惰的过失,骄顽的暴虐,水旱的灾害。
周王说:“我不够德行,政事处理不当,国家疲弊,不能互相匡正,你们这些人不帮助我,官员们要考核自己的职责,乡里要询问百姓的情况,根据老人的意见,以及总体的危害,慎重地询问原因,不要隐瞒实情。”
到了某一天,周王在庙中宣告,有不听从命令的,有常犯错误的,都不予赦免。
周王发布命令后,八餐不举行,百官都按照规矩行事,不举行宴会。
到了规定的日子,周王穿着麻衣上朝,朝中没有人穿彩衣。
官员们考核自己的职责,乡里询问百姓的利益,根据灾害的情况,共同匡正众人,没有人敢违背。
斥退骄顽的人,收服不服的人,慎重对待怠惰的人,十户五户相互保护,鼓励游居,节制事务,农夫负责户,户尽夫出。
农仓分乡,乡里命令接受粮食,按照课程征收物资,亲自竞争比藏,藏不卖粮,买粮不加均,赋税洒币,乡正保贷。
成年不偿还,信诚匡正之类,以辅助增加财富。
财富增加足以养活人口,按照赋税征收,数口以食,食均有赋。
外部粮食不足,开关通粮,粮食穷尽不转运,孤寡不废弃。
滞留不转运,戍城不留,足以守卫,出旅分均,驰车送逝,早晚运粮。
于是告诉四方游旅旁生,忻通所在,津济道宿,所至如归。
币租轻,于是作母,以行其子。
交换物资贵贱,以均游旅,使无滞留。
无粥熟,无室市,权内外,以立均,无早晚,闾次均行。
均行众从,积而勿□,以罚助均,无使之穷,平均无乏,利民不淫。
无播蔬,无食种,以数度多少省用。
祈而不宾祭,服漱不制。
国不乡射,乐不墙合。
屋有补无作。
资农不败务。
非公卿不宾,宾不过具。
哭不留日,登降一等。
庶人不独,葬伍有植,送往迎来,亦如之。
有不用命,有常不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二-大匡解-注解
周王:指周朝的君主,这里特指周文王或周武王,他们在位期间以仁政治国,深受百姓爱戴。
酆: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是周朝的重要都城之一。
大匡:指周王在遭遇大荒时发布的诏书,旨在号召各地诸侯和官员共同应对灾难。
冢卿:古代官职,相当于宰相,负责辅佐君主处理国家大事。
三老:古代乡里德高望重的长者,负责调解乡里纠纷,传授道德礼仪。
三吏大夫: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地方行政事务。
百执事:泛指各级官员,负责执行君主的命令和管理国家事务。
大庭:指朝廷,君主与百官议事的地方。
不谷:古代君主自称的谦辞,意为“我”。
庙:指宗庙,古代君主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地方。
麻衣:古代丧服,表示君主在灾难时期的谦卑和哀悼。
采衣:指华丽的服饰,这里表示朝廷中无人穿着华丽的衣服,以示节俭。
乡正:古代乡里的行政长官,负责管理乡里事务。
币租:指货币和税收,这里表示减轻税收负担。
母:指货币的本位,这里表示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稳定经济。
子:指货币的流通,这里表示通过货币流通来调节经济。
宾祭:指祭祀活动,这里表示在灾难时期减少祭祀活动以节省开支。
乡射:古代的一种礼仪活动,这里表示在灾难时期停止此类活动。
乐不墙合:指音乐活动,这里表示在灾难时期停止音乐活动。
屋有补无作:指修缮房屋而不新建,表示在灾难时期节俭开支。
资农不败务:指支持农业生产,确保农业不受影响。
公卿:指高级官员,这里表示只有高级官员才能享受宾礼。
哭不留日:指丧礼的简化,表示在灾难时期简化丧礼。
登降一等:指礼仪的简化,表示在灾难时期简化礼仪。
庶人不独:指普通百姓不单独举行丧礼,表示在灾难时期简化丧礼。
葬伍有植:指丧葬礼仪的简化,表示在灾难时期简化丧葬礼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二-大匡解-评注
《大匡》是周王在遭遇大荒时发布的诏书,旨在号召各地诸侯和官员共同应对灾难。这篇古文不仅反映了周王在灾难时期的治国策略,也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文化中的仁政思想和集体主义精神。
首先,周王在诏书中表现出极高的责任感和谦逊态度。他自称“不谷”,表示自己德行不足,未能及时处理政事,导致国家陷入困境。这种自我反省的态度,体现了古代君主以德治国的理念。周王不仅自责,还号召百官和诸侯共同承担责任,强调“二三子不尚助不谷”,要求大家共同努力,匡扶国家。
其次,周王在诏书中详细列举了国家面临的种种问题,包括政事之失、刑罚之戾、哀乐之尤、宾客之盛、用度之费、关市之征、山林之匮、田宅之荒、沟渠之害、怠堕之过、骄顽之虐、水旱之灾等。这些问题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等多个方面,反映了周王对国家状况的全面了解和深刻洞察。
在应对措施上,周王采取了一系列务实而有效的政策。他要求百官“官考厥职,乡问其人”,即通过考核官员的职责和调查乡里的情况,找出问题的根源。他还强调“慎问其故,无隐乃情”,要求大家坦诚相待,不隐瞒实情。这种务实的态度和透明的管理方式,体现了古代政治文化中的实事求是精神。
此外,周王在诏书中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如减轻税收负担、调整货币政策、支持农业生产、简化礼仪活动等。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缓解灾难带来的经济压力,也体现了周王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他特别强调“利民不淫”,即要确保百姓的利益不受损害,避免过度征税和浪费资源。
最后,周王在诏书中还强调了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他要求“什伍相保,动劝游居”,即通过组织百姓相互帮助,共同应对灾难。他还号召“旁匡于众,无敢有违”,要求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克服困难。这种集体主义精神,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团结协作传统。
总的来说,《大匡》不仅是一篇应对灾难的诏书,更是一篇体现古代中国政治文化和治国理念的重要文献。它反映了周王在灾难时期的治国智慧和仁政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