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二-允文解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周史官所记,后经战国时期学者整理。它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文献。

年代:成书于西周至战国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逸周书》共71篇,记载了西周时期的政治、军事、礼仪等内容,包括周公辅政、武王伐纣等重要历史事件。书中部分内容与《尚书》相似,但更具史料价值。它是研究西周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二-允文解-原文

思静振胜,允文维记。

昭告周行,维旌所在。

收武释贿,无迁厥里,官校属职,因其百吏。

公货少多,振赐穷士,救瘠补病,赋均田布。

命夫复服,用损忧耻,孤寡无告,获厚咸喜。

咸问外戚,书其所在,迁同氏姓,位之宗子。

率用十五,绥用□安,教用显允,若得父母。

宽以政之,孰云不听,听言靡悔,遵养时晦。

晦明遂语,于时允武,死思复生,生思复所。

人知不弃,爱守正户,上下和协,靡敌不下。

执彼玉慓,以居其宇,庶民咸畊,童壮无辅,无拂其取,通其疆土。

民之望兵,若待父母。

是故天下,一旦而定有四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二-允文解-译文

思考宁静以振奋胜利,确实文治是值得记录的。

明确宣告周遍行动,旗帜所在之处。

收回武器,释放贿赂,不迁移他们的居所,官员和校尉各司其职,依靠他们的百吏。

公共财物无论多少,都用来救济贫困的士人,救助瘦弱和病痛,赋税均摊,田地分配。

命令丈夫恢复服饰,以减少忧虑和耻辱,孤寡无依的人,获得丰厚的救济都感到欢喜。

都询问外戚,记录他们的所在,迁移同姓的人,安置在宗子的位置。

率领十五人,安抚使用□安,教育使用显允,如同得到父母。

以宽厚的政策治理,谁说不会听从,听从言语没有后悔,遵循养育时势的晦暗。

晦暗与光明交替说话,在此时确实武勇,死去的人想复活,活着的人想回到原来的地方。

人们知道不会放弃,爱守正户,上下和谐,没有敌人不被征服。

拿着那玉慓,居住在他们的屋宇,庶民都耕种,儿童和壮年没有辅助,不违背他们的取用,通晓他们的疆土。

民众期待军队,如同等待父母。

因此天下,一旦安定便拥有四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二-允文解-注解

思静振胜:思考如何通过静心振作来取得胜利,体现了古代对内心修养与外在成就之间关系的重视。

允文维记:允文,指文德;维记,指记录。意指通过文德来记录和传承。

昭告周行:昭告,公开宣布;周行,普遍施行。意指公开宣布并普遍施行某种政策或理念。

维旌所在:维旌,指旗帜;所在,指位置。意指旗帜所在之处,象征着权力或正义的所在。

收武释贿:收武,指停止武力;释贿,指放弃贿赂。意指停止战争和腐败行为。

无迁厥里:无迁,指不迁移;厥里,指其乡里。意指不迁移其乡里,保持社会稳定。

官校属职:官校,指官员;属职,指职责。意指官员各司其职。

因其百吏:因,指依靠;百吏,指众多官员。意指依靠众多官员来治理国家。

公货少多:公货,指公共财物;少多,指多少。意指公共财物的多少。

振赐穷士:振赐,指救济;穷士,指贫困的士人。意指救济贫困的士人。

救瘠补病:救瘠,指救助贫困;补病,指弥补缺陷。意指救助贫困和弥补社会缺陷。

赋均田布:赋均,指赋税公平;田布,指田地分配。意指赋税公平和田地分配。

命夫复服:命夫,指命令丈夫;复服,指恢复服侍。意指命令丈夫恢复服侍。

用损忧耻:用损,指减少;忧耻,指忧虑和耻辱。意指减少忧虑和耻辱。

孤寡无告:孤寡,指孤儿寡妇;无告,指无人照顾。意指孤儿寡妇无人照顾。

获厚咸喜:获厚,指获得丰厚;咸喜,指都高兴。意指获得丰厚的好处,大家都高兴。

咸问外戚:咸问,指都询问;外戚,指外族的亲戚。意指都询问外族的亲戚。

书其所在:书,指记录;所在,指位置。意指记录其所在的位置。

迁同氏姓:迁,指迁移;同氏姓,指同姓的人。意指迁移同姓的人。

位之宗子:位,指位置;宗子,指宗族的继承人。意指宗族继承人的位置。

率用十五:率用,指使用;十五,指十五岁。意指使用十五岁的人。

绥用□安:绥用,指安抚;□安,指安定。意指安抚并使其安定。

教用显允:教用,指教育;显允,指明显和允诺。意指教育明显和允诺。

若得父母:若得,指如同得到;父母,指父母的爱。意指如同得到父母的爱。

宽以政之:宽,指宽容;政之,指治理。意指以宽容的态度来治理。

孰云不听:孰云,指谁说;不听,指不听从。意指谁说不会听从。

听言靡悔:听言,指听从建议;靡悔,指不后悔。意指听从建议并不后悔。

遵养时晦:遵养,指遵循和培养;时晦,指时局的晦暗。意指遵循和培养时局的晦暗。

晦明遂语:晦明,指晦暗和明亮;遂语,指最终的话语。意指晦暗和明亮最终的话语。

于时允武:于时,指在此时;允武,指允诺武力。意指在此时允诺武力。

死思复生:死思,指死亡的思考;复生,指复活。意指死亡的思考与复活。

生思复所:生思,指生命的思考;复所,指恢复所在。意指生命的思考与恢复所在。

人知不弃:人知,指人们知道;不弃,指不放弃。意指人们知道不放弃。

爱守正户:爱守,指爱护和守护;正户,指正派的家庭。意指爱护和守护正派的家庭。

上下和协:上下,指上下级;和协,指和谐。意指上下级和谐。

靡敌不下:靡敌,指无敌;不下,指不屈服。意指无敌不屈服。

执彼玉慓:执彼,指执持;玉慓,指玉制的武器。意指执持玉制的武器。

以居其宇:以居,指居住;其宇,指其房屋。意指居住在其房屋中。

庶民咸畊:庶民,指平民;咸畊,指都耕种。意指平民都耕种。

童壮无辅:童壮,指儿童和壮年;无辅,指无辅助。意指儿童和壮年无辅助。

无拂其取:无拂,指不违背;其取,指其获取。意指不违背其获取。

通其疆土:通,指通达;其疆土,指其领土。意指通达其领土。

民之望兵:民之,指人民的;望兵,指期望军队。意指人民期望军队。

若待父母:若待,指如同对待;父母,指父母的爱。意指如同对待父母的爱。

是故天下:是故,指因此;天下,指全国。意指因此全国。

一旦而定有四海:一旦,指一旦;而定,指安定;有四海,指拥有四海。意指一旦安定就拥有四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二-允文解-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尚书·大禹谟》,是大禹治水成功后,向舜帝汇报治水成果时的一段话。文中大禹详细描述了他如何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治理国家,使得国家安定、人民幸福。

首先,大禹强调了文德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文德可以记录和传承,这是古代治国理念的核心之一。文德不仅体现在文化教育上,还体现在政治治理中,如‘昭告周行,维旌所在’,即公开宣布并普遍施行某种政策或理念,象征着权力或正义的所在。

其次,大禹提出了具体的治国措施,如‘收武释贿,无迁厥里’,即停止战争和腐败行为,保持社会稳定。他还强调了官员的职责,‘官校属职,因其百吏’,即官员各司其职,依靠众多官员来治理国家。

在经济方面,大禹提出了‘公货少多,振赐穷士’,即公共财物的多少,救济贫困的士人。他还提出了‘赋均田布’,即赋税公平和田地分配,这是古代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

在社会福利方面,大禹提出了‘救瘠补病,赋均田布’,即救助贫困和弥补社会缺陷。他还提出了‘命夫复服,用损忧耻’,即命令丈夫恢复服侍,减少忧虑和耻辱。

在家庭和社会关系方面,大禹提出了‘孤寡无告,获厚咸喜’,即孤儿寡妇无人照顾,获得丰厚的好处,大家都高兴。他还提出了‘咸问外戚,书其所在’,即都询问外族的亲戚,记录其所在的位置。

在教育和文化方面,大禹提出了‘教用显允,若得父母’,即教育明显和允诺,如同得到父母的爱。他还提出了‘宽以政之,孰云不听’,即以宽容的态度来治理,谁说不会听从。

在军事方面,大禹提出了‘于时允武,死思复生,生思复所’,即在此时允诺武力,死亡的思考与复活,生命的思考与恢复所在。他还提出了‘民之望兵,若待父母’,即人民期望军队,如同对待父母的爱。

最后,大禹总结道,‘是故天下,一旦而定有四海’,即因此全国,一旦安定就拥有四海。这句话体现了大禹的治国理念和成就,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安定和统一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详细描述了大禹的治国措施,还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理念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二-允文解》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626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