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一-文酌解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周史官所记,后经战国时期学者整理。它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文献。

年代:成书于西周至战国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逸周书》共71篇,记载了西周时期的政治、军事、礼仪等内容,包括周公辅政、武王伐纣等重要历史事件。书中部分内容与《尚书》相似,但更具史料价值。它是研究西周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一-文酌解-原文

民生而有欲、有恶、有乐、有哀、有德、有则,则有九聚,德有五宝,哀有四忍,乐有三丰,恶有二咎,欲有一极。

极有七事,咎有三尼,丰有三频,忍有四教,宝有五大,聚有九酌。

九酌:一取允移人,二宗杰以亲,三发滞以正民,四贷官以属,我人□必礼,六往来取此,七商贾易资,八农人美利,九□宠可动。

五大:一大知率谋,我大武剑勇,三大工赋事,四大商行贿,五大农假贷。

四教:一守之以信,二因亲家年,三取戚免梏,四乐生身复。

三频:一频禄质,二阴福灵极,三留身散真。

三尼:一除戎咎丑,二申亲考疏,三假时权要。

七事:一滕咎信志,二援拔渎谋,三聚疑沮事,四滕属威众,五处宽身降,六陵塞胜备,七录兵免戎。

一极:惟事昌道,开蓄伐。

伐有三穆、七信、一幹、二御、三安、十二来。

三穆:一绝灵破城,二筮奇昌为,三龟从惟凶。

七信:一仁之慎散,二知之万巧,三勇之精富,四族之寡贿,五商之浅资,六农之少积,七贵之争宠。

一幹:胜权舆。

二御:一树惠不<疒悉>,二既用兹忧。

三安:一定居安帑,二贡贵得布,三刑罪布财。

十二来:一弓二矢归射,三轮四舆归御,五剥六鱼归蓄,七陶八冶归灶,九柯十匠归林,十一竹十二苇归时。

三穆、七信、一幹、二御、三安、十二来,伐道咸布,物无不落,落物取配,维有用究。急哉急哉,后失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一-文酌解-译文

人民生活中会有欲望、有厌恶、有快乐、有悲哀、有德行、有法则,法则有九种聚集,德行有五种宝物,悲哀有四种忍耐,快乐有三种丰盛,厌恶有两种过错,欲望有一个极点。

极点有七件事,过错有三种阻碍,丰盛有三种频率,忍耐有四种教导,宝物有五种大德,聚集有九种斟酌。

九种斟酌:一是取得信任以调动人心,二是尊重杰出以亲近,三是解决积压以正民风,四是借贷官职以归属,我人必以礼相待,六是往来取此,七是商贾交换物资,八是农人获得美利,九是宠爱可以动人心。

五种大德:一是大智慧引领谋划,二是大武勇剑术,三是大工匠赋事,四是大商人行贿,五是大农人借贷。

四种教导:一是以信守之,二是因亲家年,三是取戚免梏,四是乐生身复。

三种频率:一是频繁的禄质,二是阴福灵极,三是留身散真。

三种阻碍:一是除去战争的过错和丑恶,二是申明亲疏关系,三是假借时机权要。

七件事:一是滕咎信志,二是援拔渎谋,三是聚疑沮事,四是滕属威众,五是处宽身降,六是陵塞胜备,七是录兵免戎。

一个极点:只有事情昌盛的道路,开启积蓄和征伐。

征伐有三种穆、七种信、一种幹、两种御、三种安、十二种来。

三种穆:一是绝灵破城,二是筮奇昌为,三是龟从惟凶。

七种信:一是仁之慎散,二是知之万巧,三是勇之精富,四是族之寡贿,五是商之浅资,六是农之少积,七是贵之争宠。

一种幹:胜权舆。

两种御:一是树惠不<疒悉>,二是既用兹忧。

三种安:一是定居安帑,二是贡贵得布,三是刑罪布财。

十二种来:一是弓二是矢归射,三是轮四是舆归御,五是剥六是鱼归蓄,七是陶八是冶归灶,九是柯十是匠归林,十一是竹十二是苇归时。

三种穆、七种信、一种幹、两种御、三种安、十二种来,征伐的道路全部布置,万物无不落地,落地之物取配,只有有用才能究。急啊急啊,后来失去时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一-文酌解-注解

九聚:指九种聚集或集合的方式,可能涉及社会、政治或宗教的聚集。

五宝:五种宝贵的品质或事物,可能指道德、智慧、勇气等。

四忍:四种忍耐或忍受的情况,可能涉及个人修养或社会规范。

三丰:三种丰富或丰盛的状态,可能指物质或精神的丰富。

二咎:两种过错或错误,可能涉及道德或行为的错误。

一极:一种极致或极端的状态,可能指某种理想或目标。

七事:七种事务或事件,可能涉及政治、军事或社会事务。

三尼:三种阻碍或障碍,可能涉及社会或个人的障碍。

三频:三种频繁或重复的情况,可能涉及社会或个人的行为。

四教:四种教育或教导的方式,可能涉及道德或文化的教育。

五大:五种大的方面或领域,可能涉及政治、经济或文化。

九酌:九种斟酌或考虑的方式,可能涉及决策或行为的考虑。

三穆:三种庄严或肃穆的状态,可能涉及宗教或礼仪。

七信:七种信任或信念,可能涉及个人或社会的信任。

一幹:一种主干或核心,可能指某种核心原则或力量。

二御:两种驾驭或控制的方式,可能涉及政治或军事的控制。

三安:三种安定或安宁的状态,可能涉及社会或个人的安定。

十二来:十二种来源或途径,可能涉及资源或力量的来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一-文酌解-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逸周书·大聚解》,主要论述了社会治理和道德规范的原则。文本通过列举‘九聚’、‘五宝’、‘四忍’等概念,构建了一个复杂的社会治理体系。这些概念不仅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还涵盖了道德、文化、宗教等多个领域,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本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秩序和和谐的追求。‘九聚’、‘五宝’等概念强调了社会各阶层的协调与合作,而‘四忍’、‘三丰’等则体现了对个人修养和社会规范的重视。这种对秩序和和谐的追求,是古代中国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本采用了列举和分类的方式,将复杂的社会治理原则简化为一系列具体的概念和规则。这种表达方式不仅清晰明了,还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体现了古代中国文化的理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本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治理原则和道德规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对这些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运作机制和文化传统,从而为现代社会的治理和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治理原则和道德规范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也为我们现代社会的治理和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一-文酌解》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625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