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周史官所记,后经战国时期学者整理。它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文献。
年代:成书于西周至战国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逸周书》共71篇,记载了西周时期的政治、军事、礼仪等内容,包括周公辅政、武王伐纣等重要历史事件。书中部分内容与《尚书》相似,但更具史料价值。它是研究西周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一-度训解-原文
天生民而制其度,度小大以整,权轻重以极,明本末以立中。
立中以补损,补损以知足。
爵以明等极,极以正民,正中外以成命。
正上下以顺政。
自迩弥兴自远,远迩备极终也。
明王是以敬微而顺分,分次以知和,知和以知乐,知乐以知哀,知哀以知慧,内外以知人。
凡民生而有好有恶,小得其所好则喜,大得其所好则乐,小遭其所恶则忧,大遭其所恶则哀。
然凡民之所好恶,生物是好,死物是恶,民至有好而不让,不从其所好,必犯法,无以事上。
民至有恶不让,不去其所恶,必犯法,无以事上,边行于此,尚有顽民,而况□不去其所恶,而从其所好,民能居乎。
若不□力何以求之,力争则力政,力政则无让,无让则无礼,无礼,虽得所好,民乐乎?若不乐乃所恶也。
凡民不忍好恶,不能分次,不次则夺,夺则战,战则何以养老幼,何以救痛疾葬丧,何以胥役也。
明王是以极等以断好恶,教民次分,扬举力竞,任壮养老,长幼有报,民是以胥役也。
夫力竞,非众不克,众非和不众,和非中不立,中非礼不慎,礼非乐不履。
明王是以无乐非人,无哀非人。
人是以众,人众赏多罚少,政之美也。
罚多赏少,政之恶也。
罚多则困,赏多则乏,乏困无丑,教乃不至。
是故民主明丑以长子孙,子孙习服,鸟兽仁德。
土宜天时,百物和治,治之初,厉初哉。
治化则顺,是故无顺非厉,长幼成而生,曰顺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一-度训解-译文
上天创造了人民并制定了规则,规则的大小要整齐,权力的轻重要有极限,明确根本和末节以确立中道。
确立中道以弥补损失,弥补损失以知足。
爵位用来明确等级,等级用来端正人民,端正内外以完成使命。
端正上下以顺应政治。
从近处开始兴盛,从远处开始完备,远近都达到极限就是终点。
明君因此敬重细微而顺应分位,分位次序以知道和谐,知道和谐以知道快乐,知道快乐以知道悲哀,知道悲哀以知道智慧,内外以了解人。
凡是人民生来就有喜好和厌恶,小得到他们所喜好的就高兴,大得到他们所喜好的就快乐,小遭遇他们所厌恶的就忧虑,大遭遇他们所厌恶的就悲哀。
然而凡是人民所喜好和厌恶的,生物是好的,死物是坏的,人民到了有喜好而不谦让,不遵从他们所喜好的,必定会犯法,无法侍奉上级。
人民到了有厌恶而不谦让,不去除他们所厌恶的,必定会犯法,无法侍奉上级,即使这样,还有顽固的人民,更何况不去除他们所厌恶的,而遵从他们所喜好的,人民能安居吗?
如果不努力怎么去追求,努力争取就会导致权力斗争,权力斗争就会导致不谦让,不谦让就会导致无礼,无礼,即使得到所喜好的,人民会快乐吗?如果不快乐就是他们所厌恶的。
凡是人民不能忍受喜好和厌恶,不能分次序,不分次序就会争夺,争夺就会战斗,战斗了怎么养老幼,怎么救痛疾葬丧,怎么服劳役呢。
明君因此用极限来断定喜好和厌恶,教导人民分次序,扬举努力竞争,任用壮年养老,长幼有回报,人民因此服劳役。
努力竞争,没有众人就不能成功,众人没有和谐就不成众人,和谐没有中道就不能确立,中道没有礼就不谨慎,礼没有乐就不履行。
明君因此没有乐不是人,没有悲哀不是人。
人因此众多,人众多赏赐多惩罚少,是政治的美好。
惩罚多赏赐少,是政治的恶劣。
惩罚多就会困苦,赏赐多就会匮乏,匮乏困苦没有丑恶,教育就不会到来。
因此民主明确丑恶以养育子孙,子孙习惯服从,鸟兽仁德。
土地适宜天时,百物和谐治理,治理的初期,严厉初期啊。
治理教化就顺利,因此没有顺利不是严厉,长幼成长而生,叫做顺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一-度训解-注解
度:指制度、法度,是治理国家的规范和准则。
权:权衡、衡量,指对事物轻重、大小的判断。
本末:指事物的根本和枝节,引申为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立中:确立中道,即不偏不倚的治理原则。
爵:爵位,古代表示等级和地位的称号。
等极:等级和极限,指社会地位的层次和界限。
正民:使民众行为端正,符合规范。
成命:完成天命,指实现国家的治理目标。
顺政:顺应政治,指民众服从国家的治理。
敬微:重视细微之处,指对细节的谨慎处理。
顺分:顺应本分,指按照各自的职责和地位行事。
知和:了解和和谐,指理解和谐的重要性。
知乐:了解快乐,指理解快乐的来源和意义。
知哀:了解悲哀,指理解悲哀的原因和影响。
知慧:了解智慧,指理解智慧的运用和价值。
知人:了解人性,指理解人的行为和动机。
好恶:喜好和厌恶,指人的情感倾向。
生物:有生命的事物,指活物。
死物:无生命的事物,指死物。
犯法:违反法律,指不遵守国家的规范。
力政:以力量治理,指依靠强制手段进行统治。
无让:没有谦让,指缺乏礼让精神。
无礼:没有礼仪,指缺乏规范和秩序。
分次:区分次序,指按照等级和顺序行事。
夺:争夺,指因无序而引发的冲突。
战:战争,指大规模的冲突和对抗。
养老幼:赡养老人和抚养幼童,指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救痛疾葬丧:救助病痛和办理丧葬,指社会的关怀和帮助。
胥役:服劳役,指民众为国家服务。
力竞:力量的竞争,指通过竞争来分配资源。
任壮养老:任用壮年人赡养老人,指社会的分工和协作。
长幼有报:长幼有序,指社会的等级和秩序。
和:和谐,指社会的协调和平衡。
中:中道,指不偏不倚的治理原则。
礼:礼仪,指社会的规范和秩序。
乐:快乐,指社会的幸福和满足。
哀:悲哀,指社会的痛苦和不幸。
人众:人多,指社会的规模和力量。
赏多罚少:奖赏多而惩罚少,指治理的宽厚和仁慈。
罚多赏少:惩罚多而奖赏少,指治理的严厉和苛刻。
困:困苦,指社会的贫困和艰难。
乏:匮乏,指资源的不足和短缺。
丑:丑恶,指社会的腐败和堕落。
教:教化,指对民众的教育和引导。
民主:民众的主宰,指民众的意愿和选择。
明丑:明确丑恶,指对不良行为的揭露和批判。
长子孙:延续后代,指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习服:习惯和服从,指民众的顺从和适应。
鸟兽仁德:鸟兽的仁德,指自然界的和谐和秩序。
土宜天时:土地适宜天时,指自然环境的协调和适应。
百物和治:万物和谐治理,指社会的协调和平衡。
治之初:治理的开始,指治理的初期阶段。
厉初哉:严厉的开始,指治理的严格和坚决。
治化:治理和教化,指社会的管理和教育。
顺极:顺应的极限,指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一-度训解-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礼记·礼运》,主要论述了治理国家的原则和方法。文章首先提出了‘天生民而制其度’的观点,强调了制度和规范的重要性。通过‘度小大以整,权轻重以极,明本末以立中’的论述,阐明了治理国家需要权衡轻重、明确主次,确立中道的原则。这种中道思想体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核心理念,即在治理国家时既要避免过度,也要避免不足,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民众的好恶与治理的关系,指出民众的喜好和厌恶是治理的基础。通过‘凡民生而有好有恶’的论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治理者需要理解民众的情感倾向,才能有效地引导和管理。文章还提出了‘明王是以极等以断好恶,教民次分,扬举力竞,任壮养老,长幼有报’的治理方法,强调了等级制度、教育引导、力量竞争和社会分工的重要性。这些方法体现了儒家‘礼治’的思想,即通过礼仪和规范来维护社会秩序。
文章最后讨论了治理的效果,提出了‘罚多赏少,政之恶也’的观点,强调了奖赏和惩罚的平衡。通过‘罚多则困,赏多则乏,乏困无丑,教乃不至’的论述,揭示了过度惩罚和奖赏的弊端。治理者需要通过明确丑恶、延续后代、习惯服从等方式,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种治理理念体现了儒家‘仁政’的思想,即通过仁爱和关怀来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治理原则、方法和效果的论述,展现了儒家‘中庸之道’、‘礼治’和‘仁政’的思想。文章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为后世治理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