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一-常训解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周史官所记,后经战国时期学者整理。它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文献。

年代:成书于西周至战国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逸周书》共71篇,记载了西周时期的政治、军事、礼仪等内容,包括周公辅政、武王伐纣等重要历史事件。书中部分内容与《尚书》相似,但更具史料价值。它是研究西周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一-常训解-原文

天有常性,人有常顺,顺在可变,性在不改。

不改可因,因在好恶,好恶生变,变习生常,常则生丑,丑命生德。

明王于是生,政以正之。

民生而有习有常,以习为常,以常为慎。

民若生于中,习常为常。

夫习民乃常,为自血气始。

明王自血气耳目之习,以明之丑。

丑明乃乐义,乐义乃至上,上贤而不穷。

哀乐不淫,民知其至,而至于子孙,民乃有古。

古者因民以顺民。

夫民群居而无选,为政以始之,始之以古,终之以古。

行古志,今政之至也。

政维今,法维古。

顽贪以疑,疑意以两,平两以参,参伍以权,权数以多,多宁以允,允德以慎,慎微以始而敬。终乃不困。

困在坟,诱在王,民乃苟,苟乃不明,哀乐不时,四征不显,六极不服,把八政不顺,九德有奸,九奸不迁,万物不至。

夫礼非克不承,非乐不竟,民是复生□,好恶有四征,喜乐忧哀,动之以则,发之以文,成之以民,行之以化。

命、丑、福、赏、祸、罚,六极不嬴,八政和平。

八政:夫妻、父子、兄弟、君臣。

八政不怩,九德纯恪。

九德: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顺言曰政,顺政曰遂,遂伪曰奸,奸物在目,奸声在耳,耳目有疑。

疑言有枢,枢动有和,和意无等。

万民无法,□□在赦,□复在古,古者,明王奉法以明幽,幽王奉幽以废法,则一人也,而绩功不同,明王是以敬微而顺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一-常训解-译文

天有固定的本性,人有固定的顺从,顺从可以改变,本性不可改变。

本性不可改变,但可以因好恶而改变,好恶产生变化,变化形成习惯,习惯形成常态,常态产生丑恶,丑恶的命运产生德行。

明君因此产生,用政治来纠正它。

人民生来就有习惯和常态,以习惯为常态,以常态为谨慎。

人民如果生在其中,习惯常态就成为常态。

人民的习惯成为常态,是从血气开始的。

明君从血气和耳目的习惯中,明白丑恶。

明白丑恶就会乐于正义,乐于正义就会达到高尚,高尚的贤人不会穷尽。

哀乐不过度,人民知道它的极限,并传给子孙,人民就有了古风。

古时候顺应人民来治理人民。

人民群居而没有选择,政治从古开始,以古为始,以古为终。

实行古人的志向,是当今政治的极致。

政治是当今的,法律是古代的。

顽固贪婪导致怀疑,怀疑导致两难,平两难以参详,参详以权衡,权衡以多数,多数以公正,公正以谨慎,谨慎以开始而尊敬。最终不会困顿。

困顿在坟墓,诱惑在君王,人民就会苟且,苟且就不明事理,哀乐不合时宜,四征不显,六极不服,八政不顺,九德有奸,九奸不迁,万物不至。

礼非克不承,非乐不竟,人民因此复生,好恶有四征,喜乐忧哀,动之以则,发之以文,成之以民,行之以化。

命、丑、福、赏、祸、罚,六极不嬴,八政和平。

八政:夫妻、父子、兄弟、君臣。

八政不怩,九德纯恪。

九德: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顺言叫政,顺政叫遂,遂伪叫奸,奸物在目,奸声在耳,耳目有疑。

疑言有枢,枢动有和,和意无等。

万民无法,□□在赦,□复在古,古者,明王奉法以明幽,幽王奉幽以废法,则一人也,而绩功不同,明王是以敬微而顺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一-常训解-注解

常性:指自然界固有的规律和特性,不变的本质。

常顺:指人类社会中普遍遵循的规范和秩序。

好恶:指人的喜好和厌恶,是影响行为变化的重要因素。

明王:指明智的君主,能够通过正确的政策来引导和治理国家。

政以正之:指通过正确的政策来引导和治理国家,使之符合正道。

习常:指人们通过习惯而形成的常规行为模式。

丑命生德:指通过认识和改正错误(丑)来培养德行。

乐义:指以正义为乐,追求道德和正义的行为。

上贤而不穷:指推崇贤能,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和智慧。

哀乐不淫:指情感表达不过度,保持节制。

古者因民以顺民:指古代圣王根据民众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政策,使之顺应民心。

八政:指夫妻、父子、兄弟、君臣等八种基本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原则。

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等九种美德。

顺言曰政:指顺应民意的言论就是好的政策。

顺政曰遂:指顺应民心的政策能够顺利实施。

遂伪曰奸:指表面上顺应民心但实际上虚伪的政策就是奸诈。

奸物在目:指奸诈的行为和事物显而易见。

奸声在耳:指奸诈的言论和声音容易被人听到。

疑言有枢:指怀疑的言论有其核心和关键。

枢动有和:指关键的行动能够带来和谐。

和意无等:指和谐的意义是无限的。

万民无法:指民众如果没有法律约束,就会陷入混乱。

明王奉法以明幽:指明智的君主通过法律来阐明深奥的道理。

幽王奉幽以废法:指昏庸的君主通过深奥的道理来废除法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一-常训解-评注

这段古文主要探讨了人性、政治和道德之间的关系,强调了明智的君主如何通过正确的政策来引导和治理国家,使之符合正道。文中提到‘天有常性,人有常顺’,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其固有的规律和秩序,而人类的行为和社会的秩序是可以变化的,但本质是不变的。

文中还提到‘好恶生变,变习生常,常则生丑,丑命生德’,说明人的喜好和厌恶会影响行为的变化,而行为的变化会形成习惯,习惯最终会形成常规,常规中会产生错误(丑),而认识和改正错误则是培养德行的基础。

‘明王于是生,政以正之’,明智的君主通过正确的政策来引导和治理国家,使之符合正道。‘民生而有习有常,以习为常,以常为慎’,民众通过习惯形成常规行为模式,并以常规为谨慎的标准。

文中还提到‘哀乐不淫,民知其至,而至于子孙,民乃有古’,说明情感表达不过度,民众能够理解其深意,并将其传承给子孙,从而使民众保持古代的传统和美德。

‘古者因民以顺民’,古代圣王根据民众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政策,使之顺应民心。‘夫民群居而无选,为政以始之,始之以古,终之以古’,民众群居而没有选择,政策应从古代开始,并以古代为终结。

‘行古志,今政之至也’,遵循古代的志向,是当今政策的最高境界。‘政维今,法维古’,政策要适应当今,法律要遵循古代。

文中还提到‘八政’和‘九德’,八政指夫妻、父子、兄弟、君臣等八种基本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原则,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等九种美德。这些原则和美德是治理国家的基础。

‘顺言曰政,顺政曰遂,遂伪曰奸’,顺应民意的言论就是好的政策,顺应民心的政策能够顺利实施,表面上顺应民心但实际上虚伪的政策就是奸诈。

‘奸物在目,奸声在耳,耳目有疑’,奸诈的行为和事物显而易见,奸诈的言论和声音容易被人听到,耳目之间会产生怀疑。

‘疑言有枢,枢动有和,和意无等’,怀疑的言论有其核心和关键,关键的行动能够带来和谐,和谐的意义是无限的。

‘万民无法,□□在赦,□复在古’,民众如果没有法律约束,就会陷入混乱,赦免和恢复古代的传统是解决之道。

‘古者,明王奉法以明幽,幽王奉幽以废法,则一人也,而绩功不同’,古代明智的君主通过法律来阐明深奥的道理,昏庸的君主通过深奥的道理来废除法律,虽然都是君主,但功绩却大不相同。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人性、政治和道德的探讨,强调了明智的君主如何通过正确的政策来引导和治理国家,使之符合正道,并指出遵循古代的传统和美德是治理国家的基础。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逸周书-卷一-常训解》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624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