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忽思慧(13世纪—14世纪),元代医学家、营养学家,曾任宫廷御医。他结合蒙古族与汉族的饮食文化,编撰了《饮膳正要》。
年代:成书于元代(14世纪初)。
内容简要:《饮膳正要》共3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论述饮食养生的专著。书中详细介绍了食物的性味、功效及烹饪方法,强调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并收录了大量宫廷食谱和食疗方剂。它是研究古代饮食文化和营养学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饮膳正要-卷二-食物相反-原文
盖食不欲杂,杂则或有所犯,知者分而避之。
马肉不可与仓米同食。
马肉不可与苍耳、姜同食。
猪肉不可与牛肉同食。
羊肝不可与椒同食,伤心。
兔肉不可与姜同食,成霍乱。
羊肝不可与猪肉同食。
牛肉不可与栗子同食。
羊肚不可与小豆、梅子同食,伤人。
羊肉不可与鱼脍、酪同食。
猪肉不可与芫荽同食,烂人肠。
马奶子不可与鱼脍同食,生症瘕。
鹿肉不可与 鱼同食。
麋鹿不可与虾同食。
麋肉脂不可与梅、李同食。
牛肝不可与 鱼同食,生风。
牛肠不可与犬肉同食。
鸡肉不可与鱼汁同食,生症瘕。
鹌鹑肉不可与猪肉同食,面生黑。
鹌鹑肉不可与菌子同食,发痔。
野鸡不可与荞面同食,生虫。
野鸡不可与胡桃、蘑菇同食。
野鸡卵不可与葱同食,生虫。
雀肉不可与李同食。
鸡子不可与鳖肉同食。
鸡子不可与生葱、蒜同食、损气。
鸡肉不可与兔肉同食,令人泄泻。
野鸡不可与鲫鱼同食。
鸭肉不可与鳖肉同食。
野鸡不可与猪肝同食。
鲤鱼不可与犬肉同食。
野鸡不可与 鱼同食,食之令人生癞疾。
鲫鱼不可与糖同食。
鲫鱼不可与猪肉同食。
黄鱼不可与荞面同食。
虾不可与猪肉同食,损精。
虾不可与糖同食。
虾不可与鸡肉同食。
大豆黄不可与猪肉同食。
黍米不可与葵菜同食,发病。
小豆不可与鲤鱼同食。
杨梅不可与生葱同食。
柿、梨不可与蟹同食。
李子不可与鸡子同食。
枣不可与蜜同食。
李子、菱角不可与蜜同食。
葵菜不可与糖同食。
生葱不可与蜜同食。
莴苣不可与酪同食。
竹笋不可与糖同食。
蓼不可与鱼脍同食。
苋菜不可与鳖肉同食。
韭不可与酒同食。
苦苣不可与蜜同食。
薤不可与牛肉同食,生症瘕。
芥末不可与兔肉同食,生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饮膳正要-卷二-食物相反-译文
饮食不宜混杂,混杂可能会导致某些食物相克,明智的人会分开食用以避免这种情况。
马肉不能与仓米一起食用。
马肉不能与苍耳、姜一起食用。
猪肉不能与牛肉一起食用。
羊肝不能与椒一起食用,否则会伤害心脏。
兔肉不能与姜一起食用,否则会导致霍乱。
羊肝不能与猪肉一起食用。
牛肉不能与栗子一起食用。
羊肚不能与小豆、梅子一起食用,否则会伤害人体。
羊肉不能与鱼脍、酪一起食用。
猪肉不能与芫荽一起食用,否则会损伤肠道。
马奶不能与鱼脍一起食用,否则会导致症瘕。
鹿肉不能与鱼一起食用。
麋鹿不能与虾一起食用。
麋肉的脂肪不能与梅、李一起食用。
牛肝不能与鱼一起食用,否则会导致风病。
牛肠不能与狗肉一起食用。
鸡肉不能与鱼汁一起食用,否则会导致症瘕。
鹌鹑肉不能与猪肉一起食用,否则会导致面部发黑。
鹌鹑肉不能与菌子一起食用,否则会引发痔疮。
野鸡不能与荞面一起食用,否则会导致生虫。
野鸡不能与胡桃、蘑菇一起食用。
野鸡蛋不能与葱一起食用,否则会导致生虫。
雀肉不能与李子一起食用。
鸡蛋不能与鳖肉一起食用。
鸡蛋不能与生葱、蒜一起食用,否则会损伤元气。
鸡肉不能与兔肉一起食用,否则会导致腹泻。
野鸡不能与鲫鱼一起食用。
鸭肉不能与鳖肉一起食用。
野鸡不能与猪肝一起食用。
鲤鱼不能与狗肉一起食用。
野鸡不能与鱼一起食用,否则会导致癞疾。
鲫鱼不能与糖一起食用。
鲫鱼不能与猪肉一起食用。
黄鱼不能与荞面一起食用。
虾不能与猪肉一起食用,否则会损伤精气。
虾不能与糖一起食用。
虾不能与鸡肉一起食用。
大豆黄不能与猪肉一起食用。
黍米不能与葵菜一起食用,否则会引发疾病。
小豆不能与鲤鱼一起食用。
杨梅不能与生葱一起食用。
柿子、梨不能与螃蟹一起食用。
李子不能与鸡蛋一起食用。
枣不能与蜜一起食用。
李子、菱角不能与蜜一起食用。
葵菜不能与糖一起食用。
生葱不能与蜜一起食用。
莴苣不能与酪一起食用。
竹笋不能与糖一起食用。
蓼不能与鱼脍一起食用。
苋菜不能与鳖肉一起食用。
韭菜不能与酒一起食用。
苦苣不能与蜜一起食用。
薤不能与牛肉一起食用,否则会导致症瘕。
芥末不能与兔肉一起食用,否则会导致生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饮膳正要-卷二-食物相反-注解
霍乱:古代指一种急性肠胃疾病,症状包括剧烈呕吐和腹泻。
症瘕:古代医学术语,指腹中结块或肿瘤。
损气:中医术语,指损伤人体的正气或元气。
泄泻:中医术语,指腹泻。
癞疾:古代指一种皮肤病,可能包括麻风病等。
损精:中医术语,指损伤人体的精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饮膳正要-卷二-食物相反-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古代饮食养生文献,反映了古人对食物相克理论的重视。食物相克理论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某些食物同时食用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发疾病。这种理论体现了古人对食物与人体健康关系的深刻理解。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古人认为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和属性,相互之间可能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这种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医理论,也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饮食文化中。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研究古代饮食文化、医学理论和养生观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反映了古人对食物与健康关系的观察和总结,尽管有些观点在现代科学视角下可能缺乏依据,但仍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采用简洁明了的列举方式,便于记忆和传播。这种写作风格体现了古代实用文体的特点,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文中对食物相克的描述生动形象,如’烂人肠’、’生虫’等,增强了警示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这段文字中提到的许多食物相克现象,有些可能源于古人的经验观察,有些则可能带有迷信色彩。在现代科学视角下,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这些传统观念,既要尊重古人的智慧,也要结合现代营养学知识进行理性分析。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饮食养生智慧,也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文化、医学思想和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窗口。它提醒我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要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