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饮膳正要-卷二-诸般汤煎

作者: 忽思慧(13世纪—14世纪),元代医学家、营养学家,曾任宫廷御医。他结合蒙古族与汉族的饮食文化,编撰了《饮膳正要》。

年代:成书于元代(14世纪初)。

内容简要:《饮膳正要》共3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论述饮食养生的专著。书中详细介绍了食物的性味、功效及烹饪方法,强调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并收录了大量宫廷食谱和食疗方剂。它是研究古代饮食文化和营养学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饮膳正要-卷二-诸般汤煎-原文

桂浆

生津止渴,益气和中,去湿逐饮。

生姜(三斤,取汁) 熟水(二斗) 赤茯苓(三两,去皮,为末) 桂(三两,去皮,为末) 曲末(半斤) 杏仁(一百个,汤洗,去皮、尖,生研为泥) 大麦 (半两,为末) 白沙蜜(三斤,炼净。)

右用前药,蜜水拌和匀,入磁罐内,油纸封口数重,泥固济,冰窖内放三日方熟。绵滤冰浸,暑月饮之。

桂沉浆

去湿逐饮,生津止渴,顺气。

紫苏叶(一两,锉) 沉香(三钱,锉) 乌梅(一两,取肉) 沙糖(六两)

上件四味,用水五六碗,熬至三碗,滤去滓,入桂浆一升,合和作浆饮之。

荔枝膏

生津止渴,去烦。

乌梅(半斤,取肉) 桂(一十两,去皮,锉) 沙糖(二十六两) 麝香(半钱,研)生姜汁(五两) 熟蜜(一十四两)

右用水一斗五升,熬至一半,滤去滓,下沙糖、生姜汁,再熬去滓,澄定少时,入麝香搅匀,澄清如常,任意服。

梅子丸

生津止渴,解化酒毒,去湿。

乌梅(一两半,取肉) 白梅(一两半,取肉) 干木瓜(一两半) 紫苏叶(一两半)甘草(一两,炙) 檀香(二钱) 麝香(一钱,研)

右为末,入麝香和匀,沙糖为丸如弹大。每服一丸,噙化。

五味子汤

代葡萄酒饮。 生津止渴,暖精益气。

北五味(一斤,净肉) 紫苏叶(六两) 人参(四两,去芦,锉) 沙糖(二斤)

上件,用水二斗,熬至一斗,滤去滓,澄清,任意服之。

人参汤

代酒饮。 顺气、开胸膈,止渴生津。

新罗参(四两,去芦,锉) 橘皮(一两,去白) 紫苏叶(二两) 沙糖(一斤)

上件,用水二斗,熬至一斗,去滓,澄清,任意饮之。

仙术汤

去一切不正之气,温脾胃,进饮食,辟瘟疫,除寒湿。

苍术(一斤,米泔浸三日,竹刀子切片,焙干,为末) 茴香(二两,炒,为末) 甘草(二两,炒,为末) 白面(一斤,炒) 干枣(二升,焙干,为末) 盐(四两,炒)

上件,一同和匀。每日空心白汤点服。

杏霜汤

调顺肺气,利胸膈,治咳嗽。

粟米(五升,炒,为面) 杏仁(二升,去皮、尖,麸炒,研) 盐(三两,炒)

上件拌匀。每日空心白汤调一钱。入酥少许尤佳。

山药汤

补虚益气,温中润肺。

山药(一斤、煮熟) 粟米(半升,炒,为面) 杏仁(二斤,炒令过熟,去皮、尖,切如米)

上件,每日空心白汤调二钱,入酥油少许,山药任意。

四和汤

治腹内冷痛,脾胃不和。

白面(一斤,炒) 芝麻(一斤,炒) 茴香(二两,炒) 盐(一两,炒)

上件,并为末。每日空心白汤点服。

枣姜汤

和脾胃,进饮食。

生姜(一斤,切作片) 枣(三升,去核,炒) 甘草(二两,炒) 盐(二两,炒)

上件为末,一处拌匀。每日空心白汤点服。

茴香汤

治元藏虚弱,脐腹冷痛。

茴香(一斤,炒) 川楝子(半斤) 陈皮(半斤,去白) 甘草(四两,炒) 盐(半斤,炒)

上件为细末,相和匀。每日空心白汤点服。

破气汤

治元藏虚弱,腹痛,胸膈闭闷。

杏仁(一斤,去皮、尖,麸炒,别研) 茴香(四两,炒) 良姜(一两) 荜澄茄(二两) 陈皮(二两,去白) 桂花(半斤) 姜黄(一两) 木香(一两) 丁香(一两) 甘草(半斤) 盐(半斤)

上件为细末。空心白汤点服。

白梅汤

治中热,五心烦躁,霍乱呕吐,干渴,津液不通。

白梅肉(一斤) 白檀(四两) 甘草(四两) 盐(半斤)

上件为细末。每服一钱,入生姜汁少许,白汤调下。

木瓜汤

治香港脚不仁,膝劳冷痹疼痛。

木瓜(四个,蒸熟,去皮,研烂如泥) 白沙蜜(二斤,炼净)

上件二味,调和匀,入净磁器内盛之。空心白汤点服。

橘皮醒酲汤

治酒醉不解,呕噫吞酸。

香橙皮(一斤,去白) 陈橘皮(一斤,去白) 檀香(四两) 葛花(半斤) 绿豆花(半斤)人参(二两,去芦) 白豆蔻仁(二两) 盐(六两,炒)

上件为细末。每日空心白汤点服。

渴忒饼儿

生津止渴,治嗽。

渴忒(一两二钱) 新罗参(一两,去芦) 菖蒲(一钱,各为细末) 白纳八(三两,研,系沙糖)

上件,将渴忒用葡萄酒化成膏,和上项药末,令匀为剂,印作饼。每用一饼,徐徐噙化。

官桂渴忒饼儿

生津,止寒嗽。

官桂(二钱,为末) 渴忒(一两二钱) 新罗参(一两二钱,去芦,为末) 白纳八(三两,研)

上件,将渴忒用玫瑰水化成膏,和药末为剂,用诃子油印作饼子。每用一饼,徐徐噙化。

答必纳饼儿

清头目,利咽膈,生津止渴,治嗽。

答必纳(二钱为末,即草龙胆) 新罗参(一两二钱,去芦,为末) 白纳八(五两,研)

上件,用赤赤哈纳(即北地酸角儿。)熬成膏,和药末为剂,印作饼儿,每用一饼,徐徐噙化。

橙香饼儿

宽中顺气,清利头目。

新橙皮(一两,焙,去白) 沉香(五钱) 白檀(五钱) 缩砂(五钱) 白豆蔻仁(五钱) 荜澄茄(三钱) 南硼砂(三钱,别研) 龙脑(二钱,别研) 麝香(二钱,别研。)

上件为细末,甘草膏和剂印饼。每用一饼,徐徐噙化。

牛髓膏子

补精髓,壮筋骨,和血气,延年益寿。

黄精膏(五两)

地黄膏(三两) 天门冬膏(一两) 牛骨头内取油(二两)

上件,将黄精膏、地黄膏、天门冬膏与牛骨油一同不住手用银匙搅,令冷定和匀成膏。每日空心温酒调一匙头。

木瓜煎

木瓜(十个,去皮穣,取汁,熬水尽) 白沙糖(十斤,炼净)

上件,一同再熬成煎。

香圆煎

香圆(二十个,去皮取肉) 白沙糖(十斤,炼净)

上件,一同再熬成煎。

株子煎

株子(一百个,取净肉) 白沙糖(五斤,炼净)

上件,同熬成煎。

紫苏煎

紫苏叶(五斤) 干木瓜(五斤) 白沙糖(十斤,炼净)

上件,一同熬成煎。

金橘煎

金橘(五十个,去子取皮) 白沙糖(三斤)

上件,一同熬成煎。

樱桃煎

樱桃(五十斤,取汁) 白沙糖(二十五斤)

上件,同熬成煎。

桃煎

大桃(一百个,去皮,切片取汁) 白沙蜜(二十斤,炼净)

上件,一同熬成煎。

石榴浆

石榴子(十斤,取汁) 白沙糖(十斤,炼净)

上件,一同熬成煎。

小石榴煎

小石榴(二斗,蒸熟去子,研为泥) 白沙蜜(十斤,炼净)

上件,一同熬成煎。

五味子舍儿别

新北五味(十斤,去子,水浸取汁) 白沙糖(八斤,炼净)

上件,一同熬成煎。

赤赤哈纳即酸刺

赤赤哈纳(不以多少,水浸取汁)

上件,用银石器内熬成膏。

松子油

松子(不以多少,去皮,捣研为泥)

上件,水绞取汁熬成,取净清油绵滤净,再熬澄清。

杏子油

杏子(不以多少,连皮捣碎)

上件,水煮熬,取浮油,绵滤净,再熬成油。

酥油

牛乳中取净凝,熬而为酥。

醍醐油

取上等酥油,约重千斤之上者,煎熬过滤净,用大磁瓮贮之,冬月取瓮中心不冻者,谓之醍醐。

马思哥油

取净牛奶子不住手用阿赤(即打油木器也。)打取浮凝者为马思哥油。今亦云白酥油。

枸杞茶

枸杞五斗,水淘洗净,去浮麦,焙干,用白布筒净,去蒂萼、黑色,选拣红熟者,先用雀舌茶展溲碾子,茶芽不用,次碾枸杞为细末。每日空心用□匙头,入酥油搅匀,温酒调下,白汤亦可。(忌与酪同食。)

玉磨茶

上等紫笋五十斤,筛筒净,苏门炒米五十斤,筛筒净,一同拌和匀,入玉磨内,磨之成茶。

金字茶

系江南湖州造进末茶。

范殿帅茶

系江浙庆元路造进茶芽,味色绝胜诸茶。

紫笋雀舌茶

选新嫩芽蒸过,为紫笋。有先春、次春、探春,味皆不及紫笋雀舌。

女须儿

(出直北地面,味温甘。)

西番茶

(出本土,味苦涩,煎用酥油。)

川茶、藤茶、夸茶

(皆出四川。)

燕尾茶

(出江浙、江西。)

孩儿茶

(出广南。)

温桑茶

(出黑峪。)

凡诸茶,味甘苦微寒,无毒。去痰热,止渴,利小便,消食下气,清神少睡。

清茶

先用水滚过滤净,下茶芽,少时煎成。

炒茶

用铁锅烧赤,以马思哥油、牛奶子、茶芽同炒成。

兰膏

玉磨末茶三匙头,面、酥油同搅成膏,沸汤点之。

酥签

金字末茶两匙头,入酥油同搅,沸汤点服。

建汤

玉磨末茶一匙,入碗内研匀,百沸汤点之。

香茶

白茶(一袋) 龙脑成片者(三钱) 百药煎(半钱) 麝香(二钱)

同研细,用香粳米熬成粥,和成剂,印作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饮膳正要-卷二-诸般汤煎-译文

桂浆

能够生津止渴,补气和中,去除湿气,消除水肿。

生姜(三斤,取汁) 熟水(二斗) 赤茯苓(三两,去皮,磨成末) 桂(三两,去皮,磨成末) 曲末(半斤) 杏仁(一百个,用热水洗过,去皮和尖,生研成泥) 大麦(半两,磨成末) 白沙蜜(三斤,炼净。)

将上述药材用蜜水搅拌均匀,放入瓷罐中,用油纸封口多层,用泥封固,放入冰窖中三天后成熟。用棉布过滤后冰镇,夏天饮用。

桂沉浆

能够去除湿气,消除水肿,生津止渴,顺气。

紫苏叶(一两,切碎) 沉香(三钱,切碎) 乌梅(一两,取肉) 沙糖(六两)

将上述四味药材用五六碗水熬至三碗,过滤去渣,加入一升桂浆,混合后作为浆饮。

荔枝膏

能够生津止渴,去除烦躁。

乌梅(半斤,取肉) 桂(十两,去皮,切碎) 沙糖(二十六两) 麝香(半钱,研末)生姜汁(五两) 熟蜜(十四两)

将上述药材用一斗五升水熬至一半,过滤去渣,加入沙糖和生姜汁,再熬去渣,静置片刻,加入麝香搅拌均匀,澄清后随意服用。

梅子丸

能够生津止渴,解酒毒,去除湿气。

乌梅(一两半,取肉) 白梅(一两半,取肉) 干木瓜(一两半) 紫苏叶(一两半)甘草(一两,炙) 檀香(二钱) 麝香(一钱,研末)

将上述药材磨成末,加入麝香搅拌均匀,用沙糖做成弹丸大小的丸剂。每次服用一丸,含化。

五味子汤

代替葡萄酒饮用。能够生津止渴,暖精益气。

北五味子(一斤,净肉) 紫苏叶(六两) 人参(四两,去芦,切碎) 沙糖(二斤)

将上述药材用二斗水熬至一斗,过滤去渣,澄清后随意服用。

人参汤

代替酒饮用。能够顺气、开胸膈,止渴生津。

新罗参(四两,去芦,切碎) 橘皮(一两,去白) 紫苏叶(二两) 沙糖(一斤)

将上述药材用二斗水熬至一斗,过滤去渣,澄清后随意饮用。

仙术汤

能够去除一切不正之气,温暖脾胃,增进饮食,预防瘟疫,去除寒湿。

苍术(一斤,用米泔水浸泡三天,用竹刀切片,焙干,磨成末) 茴香(二两,炒,磨成末) 甘草(二两,炒,磨成末) 白面(一斤,炒) 干枣(二升,焙干,磨成末) 盐(四两,炒)

将上述药材混合均匀。每天空腹用白开水调服。

杏霜汤

能够调顺肺气,利胸膈,治疗咳嗽。

粟米(五升,炒,磨成面) 杏仁(二升,去皮和尖,麸炒,研末) 盐(三两,炒)

将上述药材拌匀。每天空腹用白开水调服一钱。加入少许酥油效果更佳。

山药汤

能够补虚益气,温暖中焦,润肺。

山药(一斤,煮熟) 粟米(半升,炒,磨成面) 杏仁(二斤,炒至过熟,去皮和尖,切成米粒大小)

将上述药材每天空腹用白开水调服二钱,加入少许酥油,山药随意。

四和汤

治疗腹内冷痛,脾胃不和。

白面(一斤,炒) 芝麻(一斤,炒) 茴香(二两,炒) 盐(一两,炒)

将上述药材磨成末。每天空腹用白开水调服。

枣姜汤

能够调和脾胃,增进饮食。

生姜(一斤,切成片) 枣(三升,去核,炒) 甘草(二两,炒) 盐(二两,炒)

将上述药材磨成末,混合均匀。每天空腹用白开水调服。

茴香汤

治疗元气虚弱,脐腹冷痛。

茴香(一斤,炒) 川楝子(半斤) 陈皮(半斤,去白) 甘草(四两,炒) 盐(半斤,炒)

将上述药材磨成细末,混合均匀。每天空腹用白开水调服。

破气汤

治疗元气虚弱,腹痛,胸膈闭闷。

杏仁(一斤,去皮和尖,麸炒,另研) 茴香(四两,炒) 良姜(一两) 荜澄茄(二两) 陈皮(二两,去白) 桂花(半斤) 姜黄(一两) 木香(一两) 丁香(一两) 甘草(半斤) 盐(半斤)

将上述药材磨成细末。空腹用白开水调服。

白梅汤

治疗中热,五心烦躁,霍乱呕吐,干渴,津液不通。

白梅肉(一斤) 白檀(四两) 甘草(四两) 盐(半斤)

将上述药材磨成细末。每次服用一钱,加入少许生姜汁,用白开水调服。

木瓜汤

治疗脚气不仁,膝盖劳损冷痹疼痛。

木瓜(四个,蒸熟,去皮,研烂如泥) 白沙蜜(二斤,炼净)

将上述两味药材调和均匀,放入干净的瓷器中保存。空腹用白开水调服。

橘皮醒酲汤

治疗酒醉不解,呕吐吞酸。

香橙皮(一斤,去白) 陈橘皮(一斤,去白) 檀香(四两) 葛花(半斤) 绿豆花(半斤)人参(二两,去芦) 白豆蔻仁(二两) 盐(六两,炒)

将上述药材磨成细末。每天空腹用白开水调服。

渴忒饼儿

能够生津止渴,治疗咳嗽。

渴忒(一两二钱) 新罗参(一两,去芦) 菖蒲(一钱,各磨成细末) 白纳八(三两,研,即沙糖)

将渴忒用葡萄酒化成膏,与上述药末混合均匀,做成饼剂。每次服用一饼,慢慢含化。

官桂渴忒饼儿

能够生津,止寒嗽。

官桂(二钱,磨成末) 渴忒(一两二钱) 新罗参(一两二钱,去芦,磨成末) 白纳八(三两,研)

将渴忒用玫瑰水化成膏,与药末混合均匀,用诃子油印成饼子。每次服用一饼,慢慢含化。

答必纳饼儿

能够清头目,利咽膈,生津止渴,治疗咳嗽。

答必纳(二钱,磨成末,即草龙胆) 新罗参(一两二钱,去芦,磨成末) 白纳八(五两,研)

将赤赤哈纳(即北地酸角儿)熬成膏,与药末混合均匀,印成饼儿。每次服用一饼,慢慢含化。

橙香饼儿

能够宽中顺气,清利头目。

新橙皮(一两,焙,去白) 沉香(五钱) 白檀(五钱) 缩砂(五钱) 白豆蔻仁(五钱) 荜澄茄(三钱) 南硼砂(三钱,另研) 龙脑(二钱,另研) 麝香(二钱,另研。)

将上述药材磨成细末,用甘草膏和剂印成饼。每次服用一饼,慢慢含化。

牛髓膏子

能够补精髓,壮筋骨,和血气,延年益寿。

黄精膏(五两)

地黄膏(三两) 天门冬膏(一两) 牛骨头内取油(二两)

将黄精膏、地黄膏、天门冬膏与牛骨油一起用银匙不停地搅拌,直到冷却凝固并均匀混合成膏。每天空腹时用温酒调一匙服用。

木瓜煎

木瓜(十个,去皮去籽,取汁,熬干水分) 白沙糖(十斤,炼净)

将以上材料一起再熬制成煎。

香圆煎

香圆(二十个,去皮取肉) 白沙糖(十斤,炼净)

将以上材料一起再熬制成煎。

株子煎

株子(一百个,取净肉) 白沙糖(五斤,炼净)

将以上材料一起熬制成煎。

紫苏煎

紫苏叶(五斤) 干木瓜(五斤) 白沙糖(十斤,炼净)

将以上材料一起熬制成煎。

金橘煎

金橘(五十个,去籽取皮) 白沙糖(三斤)

将以上材料一起熬制成煎。

樱桃煎

樱桃(五十斤,取汁) 白沙糖(二十五斤)

将以上材料一起熬制成煎。

桃煎

大桃(一百个,去皮,切片取汁) 白沙蜜(二十斤,炼净)

将以上材料一起熬制成煎。

石榴浆

石榴子(十斤,取汁) 白沙糖(十斤,炼净)

将以上材料一起熬制成煎。

小石榴煎

小石榴(二斗,蒸熟去籽,研为泥) 白沙蜜(十斤,炼净)

将以上材料一起熬制成煎。

五味子舍儿别

新北五味(十斤,去籽,水浸取汁) 白沙糖(八斤,炼净)

将以上材料一起熬制成煎。

赤赤哈纳即酸刺

赤赤哈纳(不限量,水浸取汁)

将以上材料用银石器熬制成膏。

松子油

松子(不限量,去皮,捣研为泥)

将以上材料用水绞取汁熬成,取净清油用绵布过滤干净,再熬至澄清。

杏子油

杏子(不限量,连皮捣碎)

将以上材料用水煮熬,取浮油,用绵布过滤干净,再熬成油。

酥油

从牛乳中提取净凝乳,熬制成酥油。

醍醐油

取上等酥油,约重千斤以上的,煎熬过滤干净,用大磁瓮贮存,冬天取瓮中心不冻的部分,称为醍醐。

马思哥油

取净牛奶子不停地用阿赤(即打油木器)打取浮凝部分为马思哥油。现在也称为白酥油。

枸杞茶

枸杞五斗,用水淘洗干净,去掉浮麦,焙干,用白布筒过滤干净,去掉蒂萼和黑色部分,挑选红熟的枸杞,先用雀舌茶展溲碾子,茶芽不用,然后将枸杞碾成细末。每天空腹时用一匙头,加入酥油搅拌均匀,用温酒调服,白开水也可以。(忌与乳酪同食。)

玉磨茶

上等紫笋五十斤,筛筒过滤干净,苏门炒米五十斤,筛筒过滤干净,一起拌匀,放入玉磨内,磨成茶。

金字茶

这是江南湖州进贡的末茶。

范殿帅茶

这是江浙庆元路进贡的茶芽,味道和颜色都胜过其他茶。

紫笋雀舌茶

挑选新嫩芽蒸过,制成紫笋。有先春、次春、探春,味道都不及紫笋雀舌。

女须儿

(产自直北地区,味道温和甘甜。)

西番茶

(产自本土,味道苦涩,煎时用酥油。)

川茶、藤茶、夸茶

(都产自四川。)

燕尾茶

(产自江浙、江西。)

孩儿茶

(产自广南。)

温桑茶

(产自黑峪。)

所有茶,味道甘苦微寒,无毒。能去痰热,止渴,利小便,消食下气,清神少睡。

清茶

先用水煮沸过滤干净,放入茶芽,稍煮片刻即成。

炒茶

用铁锅烧红,加入马思哥油、牛奶子、茶芽一起炒制。

兰膏

玉磨末茶三匙头,加入面粉、酥油一起搅拌成膏,用沸水冲泡。

酥签

金字末茶两匙头,加入酥油一起搅拌,用沸水冲泡服用。

建汤

玉磨末茶一匙,放入碗内研匀,用沸水冲泡。

香茶

白茶(一袋) 龙脑成片者(三钱) 百药煎(半钱) 麝香(二钱)

一起研细,用香粳米熬成粥,和成剂,印成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饮膳正要-卷二-诸般汤煎-注解

桂浆:一种传统的中药饮品,主要成分包括生姜、赤茯苓、桂、曲末、杏仁、大麦和白沙蜜。具有生津止渴、益气和中、去湿逐饮的功效。

桂沉浆:一种中药饮品,主要成分包括紫苏叶、沉香、乌梅和沙糖。具有去湿逐饮、生津止渴、顺气的功效。

荔枝膏:一种中药制剂,主要成分包括乌梅、桂、沙糖、麝香、生姜汁和熟蜜。具有生津止渴、去烦的功效。

梅子丸:一种中药丸剂,主要成分包括乌梅、白梅、干木瓜、紫苏叶、甘草、檀香和麝香。具有生津止渴、解化酒毒、去湿的功效。

五味子汤:一种中药汤剂,主要成分包括北五味、紫苏叶、人参和沙糖。具有生津止渴、暖精益气的功效。

人参汤:一种中药汤剂,主要成分包括新罗参、橘皮、紫苏叶和沙糖。具有顺气、开胸膈、止渴生津的功效。

仙术汤:一种中药汤剂,主要成分包括苍术、茴香、甘草、白面、干枣和盐。具有去一切不正之气、温脾胃、进饮食、辟瘟疫、除寒湿的功效。

杏霜汤:一种中药汤剂,主要成分包括粟米、杏仁和盐。具有调顺肺气、利胸膈、治咳嗽的功效。

山药汤:一种中药汤剂,主要成分包括山药、粟米和杏仁。具有补虚益气、温中润肺的功效。

四和汤:一种中药汤剂,主要成分包括白面、芝麻、茴香和盐。具有治腹内冷痛、脾胃不和的功效。

枣姜汤:一种中药汤剂,主要成分包括生姜、枣、甘草和盐。具有和脾胃、进饮食的功效。

茴香汤:一种中药汤剂,主要成分包括茴香、川楝子、陈皮、甘草和盐。具有治元藏虚弱、脐腹冷痛的功效。

破气汤:一种中药汤剂,主要成分包括杏仁、茴香、良姜、荜澄茄、陈皮、桂花、姜黄、木香、丁香、甘草和盐。具有治元藏虚弱、腹痛、胸膈闭闷的功效。

白梅汤:一种中药汤剂,主要成分包括白梅肉、白檀、甘草和盐。具有治中热、五心烦躁、霍乱呕吐、干渴、津液不通的功效。

木瓜汤:一种中药汤剂,主要成分包括木瓜和白沙蜜。具有治香港脚不仁、膝劳冷痹疼痛的功效。

橘皮醒酲汤:一种中药汤剂,主要成分包括香橙皮、陈橘皮、檀香、葛花、绿豆花、人参、白豆蔻仁和盐。具有治酒醉不解、呕噫吞酸的功效。

渴忒饼儿:一种中药饼剂,主要成分包括渴忒、新罗参、菖蒲和白纳八。具有生津止渴、治嗽的功效。

官桂渴忒饼儿:一种中药饼剂,主要成分包括官桂、渴忒、新罗参和白纳八。具有生津、止寒嗽的功效。

答必纳饼儿:一种中药饼剂,主要成分包括答必纳、新罗参和白纳八。具有清头目、利咽膈、生津止渴、治嗽的功效。

橙香饼儿:一种中药饼剂,主要成分包括新橙皮、沉香、白檀、缩砂、白豆蔻仁、荜澄茄、南硼砂、龙脑和麝香。具有宽中顺气、清利头目的功效。

牛髓膏子:一种中药膏剂,主要成分包括黄精膏。具有补精髓、壮筋骨、和血气、延年益寿的功效。

地黄膏:地黄膏是一种传统中药制剂,主要由地黄制成,具有滋阴补肾、清热凉血的功效。地黄在中医中被广泛用于治疗阴虚火旺、血热等症状。

天门冬膏:天门冬膏是由天门冬制成的中药膏剂,具有滋阴润肺、清热止咳的作用。天门冬在中医中常用于治疗肺燥咳嗽、阴虚发热等症状。

牛骨头内取油:牛骨头内取油是指从牛骨中提取的油脂,传统上用于制作药膏或食品,具有滋补强壮的作用。

木瓜煎:木瓜煎是一种传统的中药制剂,主要由木瓜和白沙糖熬制而成,具有消食化积、润肺止咳的功效。

香圆煎:香圆煎是由香圆和白沙糖熬制而成的中药制剂,具有理气止痛、健脾开胃的作用。

株子煎:株子煎是由株子和白沙糖熬制而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紫苏煎:紫苏煎是由紫苏叶、干木瓜和白沙糖熬制而成,具有解表散寒、理气宽中的作用。

金橘煎:金橘煎是由金橘皮和白沙糖熬制而成,具有理气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

樱桃煎:樱桃煎是由樱桃汁和白沙糖熬制而成,具有补血养颜、润肺止咳的作用。

桃煎:桃煎是由桃汁和白沙蜜熬制而成,具有润肺止咳、养阴生津的功效。

石榴浆:石榴浆是由石榴子汁和白沙糖熬制而成,具有生津止渴、收敛止血的作用。

小石榴煎:小石榴煎是由小石榴泥和白沙蜜熬制而成,具有清热解毒、收敛止血的功效。

五味子舍儿别:五味子舍儿别是由五味子汁和白沙糖熬制而成,具有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的作用。

赤赤哈纳:赤赤哈纳是一种酸刺植物,其汁液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松子油:松子油是从松子中提取的油脂,具有润肺止咳、滋阴润燥的作用。

杏子油:杏子油是从杏子中提取的油脂,具有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的功效。

酥油:酥油是从牛乳中提取的油脂,具有滋补强壮、润燥滑肠的作用。

醍醐油:醍醐油是从上等酥油中提取的精华,具有滋补强壮、润燥滑肠的功效。

马思哥油:马思哥油是从牛奶中提取的油脂,具有滋补强壮、润燥滑肠的作用。

枸杞茶:枸杞茶是由枸杞和酥油制成的饮品,具有滋补肝肾、明目润肺的功效。

玉磨茶:玉磨茶是由紫笋和苏门炒米磨制而成的茶,具有清热解毒、消食化积的作用。

金字茶:金字茶是江南湖州进贡的末茶,具有清热解毒、消食化积的功效。

范殿帅茶:范殿帅茶是江浙庆元路进贡的茶芽,具有味色绝胜、清热解毒的作用。

紫笋雀舌茶:紫笋雀舌茶是由新嫩芽蒸制而成的茶,具有清热解毒、消食化积的功效。

女须儿:女须儿是一种出产于直北地区的茶,具有温甘的味道。

西番茶:西番茶是一种出产于本土的茶,具有苦涩的味道,煎制时使用酥油。

川茶、藤茶、夸茶:川茶、藤茶、夸茶都是出产于四川的茶,具有清热解毒、消食化积的功效。

燕尾茶:燕尾茶是出产于江浙、江西的茶,具有清热解毒、消食化积的作用。

孩儿茶:孩儿茶是出产于广南的茶,具有清热解毒、消食化积的功效。

温桑茶:温桑茶是出产于黑峪的茶,具有清热解毒、消食化积的作用。

清茶:清茶是由茶芽煎制而成的茶,具有清热解毒、消食化积的功效。

炒茶:炒茶是由茶芽、马思哥油和牛奶子炒制而成的茶,具有清热解毒、消食化积的作用。

兰膏:兰膏是由玉磨末茶、面和酥油制成的膏剂,具有清热解毒、消食化积的功效。

酥签:酥签是由金字末茶和酥油制成的饮品,具有清热解毒、消食化积的作用。

建汤:建汤是由玉磨末茶和百沸汤制成的饮品,具有清热解毒、消食化积的功效。

香茶:香茶是由白茶、龙脑、百药煎和麝香制成的茶饼,具有清热解毒、消食化积的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饮膳正要-卷二-诸般汤煎-评注

这些中药方剂和饮品展示了中国古代医学的丰富多样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一种方剂都有其独特的成分和功效,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和人体健康的深刻理解。

桂浆和桂沉浆等饮品不仅具有药用价值,还体现了古人对饮食与健康关系的重视。这些饮品通过调和各种药材,达到生津止渴、去湿逐饮的效果,显示了古人对药食同源理念的实践。

荔枝膏、梅子丸等制剂则展示了古人对药物制剂技术的精湛掌握。通过将药材研磨、熬制、调和,制成易于服用的丸剂或膏剂,既方便了药物的使用,又提高了药效的发挥。

五味子汤、人参汤等汤剂则体现了古人对补益类药物的重视。这些汤剂通过熬制药材,提取其精华,达到暖精益气、顺气开胸的效果,反映了古人对补益养生的追求。

仙术汤、杏霜汤等方剂则展示了古人对调理脾胃、治疗咳嗽等常见病症的独特见解。这些方剂通过调和多种药材,达到温脾胃、调顺肺气的效果,显示了古人对疾病治疗的全面考虑。

四和汤、枣姜汤等方剂则体现了古人对脾胃不和、腹内冷痛等病症的治疗方法。这些方剂通过调和白面、芝麻、茴香等食材,达到和脾胃、进饮食的效果,反映了古人对饮食调理的重视。

茴香汤、破气汤等方剂则展示了古人对元藏虚弱、腹痛等病症的治疗方法。这些方剂通过调和茴香、川楝子、陈皮等药材,达到治元藏虚弱、脐腹冷痛的效果,显示了古人对内脏调理的深刻理解。

白梅汤、木瓜汤等方剂则体现了古人对中热、香港脚等病症的治疗方法。这些方剂通过调和白梅肉、木瓜等药材,达到治中热、香港脚不仁的效果,反映了古人对不同病症的针对性治疗。

橘皮醒酲汤、渴忒饼儿等方剂则展示了古人对酒醉不解、生津止渴等病症的治疗方法。这些方剂通过调和香橙皮、陈橘皮、渴忒等药材,达到治酒醉不解、生津止渴的效果,显示了古人对药物功效的精准把握。

官桂渴忒饼儿、答必纳饼儿等方剂则体现了古人对寒嗽、清头目等病症的治疗方法。这些方剂通过调和官桂、答必纳等药材,达到止寒嗽、清头目的效果,反映了古人对药物配伍的巧妙运用。

橙香饼儿、牛髓膏子等方剂则展示了古人对宽中顺气、补精髓等病症的治疗方法。这些方剂通过调和新橙皮、黄精膏等药材,达到宽中顺气、补精髓的效果,显示了古人对药物功效的全面理解。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多种传统中药制剂和茶饮的制作方法,反映了古代中医药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些制剂和茶饮不仅具有药用价值,还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重视。

文中提到的地黄膏、天门冬膏等中药制剂,展示了古代中医药在治疗阴虚、肺燥等症状方面的独特疗效。这些制剂通过熬制、搅拌等工艺,将药材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制成易于服用的膏剂,体现了古代中医药的精细工艺和科学精神。

茶饮部分则展示了古代茶文化的多样性。从玉磨茶、金字茶到范殿帅茶,每一种茶都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味特点。这些茶饮不仅具有清热解毒、消食化积的功效,还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茶的热爱和对健康生活的追求。

此外,文中提到的酥油、醍醐油等油脂制品,展示了古代人们对油脂的多种用途。这些油脂不仅用于烹饪,还用于制作药膏和茶饮,体现了古代人们对油脂的充分利用和对其滋补作用的认可。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古代中医药和茶文化的丰富内容,还展示了古代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重视和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这些传统制剂和茶饮的制作方法,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传承。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饮膳正要-卷二-诸般汤煎》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621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