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忽思慧(13世纪—14世纪),元代医学家、营养学家,曾任宫廷御医。他结合蒙古族与汉族的饮食文化,编撰了《饮膳正要》。
年代:成书于元代(14世纪初)。
内容简要:《饮膳正要》共3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论述饮食养生的专著。书中详细介绍了食物的性味、功效及烹饪方法,强调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并收录了大量宫廷食谱和食疗方剂。它是研究古代饮食文化和营养学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饮膳正要-卷二-禽兽变异-原文
禽兽形类,依本体生者,犹分其性质有毒无毒者,况异像变生,岂无毒乎。
倘不慎口,致生疾病,是不察矣。
兽岐尾,马蹄夜目,羊心有孔,肝有青黑,鹿豹文,羊肝有孔,黑鸡白首,白马青蹄,羊独角,白羊黑头,黑羊白头,白鸟黄首,羊六角,白马黑头,鸡有四距,爆肉不燥,马生角,牛肝叶孤,蟹有独螯,鱼有眼睫,虾无须,肉入水动,肉经宿暖,鱼无肠、胆、腮,肉落地不沾土,鱼目开合及腹下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饮膳正要-卷二-禽兽变异-译文
禽兽的形态和种类,根据其本体的特性,尚且可以区分出有毒和无毒的,更何况是那些形态异常的生物,怎么可能没有毒呢。
如果不小心食用,导致生病,那就是没有仔细辨别了。
兽类有分叉的尾巴,马有夜视的眼睛,羊的心脏有孔,肝脏有青黑色,鹿和豹有花纹,羊的肝脏有孔,黑鸡有白色的头,白马有青色的蹄子,羊有独角,白羊有黑色的头,黑羊有白色的头,白鸟有黄色的头,羊有六角,白马有黑色的头,鸡有四只脚趾,肉爆炒后不干燥,马有角,牛的肝脏有孤立的叶片,蟹有单独的螯,鱼有眼睫毛,虾没有须,肉放入水中会动,肉过夜后仍然温暖,鱼没有肠、胆和腮,肉掉在地上不沾土,鱼的眼睛能开合,腹部下有红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饮膳正要-卷二-禽兽变异-注解
禽兽形类:指各种动物,包括鸟类和兽类。
本体生者:指动物自然生长的形态和特征。
异像变生:指动物形态或特征的异常变化,如畸形或变异。
兽岐尾:指兽类尾巴分叉的现象。
马蹄夜目:指马在夜间眼睛发光的现象。
羊心有孔:指羊心脏上有孔洞的异常现象。
鹿豹文:指鹿或豹身上的斑纹。
黑鸡白首:指黑色鸡但有白色头部的异常现象。
白马青蹄:指白色马但有青色蹄子的异常现象。
羊独角:指羊只有一只角的异常现象。
白羊黑头:指白色羊但有黑色头部的异常现象。
黑羊白头:指黑色羊但有白色头部的异常现象。
白鸟黄首:指白色鸟但有黄色头部的异常现象。
羊六角:指羊有六只角的异常现象。
白马黑头:指白色马但有黑色头部的异常现象。
鸡有四距:指鸡有四只脚的异常现象。
爆肉不燥:指肉类在高温下不干燥的异常现象。
马生角:指马长出角的异常现象。
牛肝叶孤:指牛肝脏形状异常的孤立现象。
蟹有独螯:指螃蟹只有一只螯的异常现象。
鱼有眼睫:指鱼有眼睫毛的异常现象。
虾无须:指虾没有触须的异常现象。
肉入水动:指肉类放入水中会动的异常现象。
肉经宿暖:指肉类经过一夜后仍然保持温暖的异常现象。
鱼无肠、胆、腮:指鱼没有肠、胆或腮的异常现象。
肉落地不沾土:指肉类掉在地上不沾土的异常现象。
鱼目开合及腹下丹:指鱼眼睛能够开合以及腹部有红色斑点的异常现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饮膳正要-卷二-禽兽变异-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对动物形态和特征的描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界中异常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文中列举了多种动物的异常现象,如‘兽岐尾’、‘马蹄夜目’、‘羊心有孔’等,这些现象不仅展示了古人对动物世界的细致观察,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界中异常现象的敏感和好奇。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未知现象的探索精神。古人通过对动物异常现象的观察,试图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奥秘。这种探索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尊重和对知识的追求。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采用了列举和对比的手法,通过对各种动物异常现象的描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效果。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也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自然界中的奇妙现象。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人们对自然界认知的窗口。通过对这些异常现象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理解,以及他们对自然界中异常现象的解释和应对方式。这些内容对于我们研究古代文化和科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动物异常现象的描述,展示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思考,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知识的追求。这种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文化和科学思想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