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饮膳正要-卷二-五味偏走

作者: 忽思慧(13世纪—14世纪),元代医学家、营养学家,曾任宫廷御医。他结合蒙古族与汉族的饮食文化,编撰了《饮膳正要》。

年代:成书于元代(14世纪初)。

内容简要:《饮膳正要》共3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论述饮食养生的专著。书中详细介绍了食物的性味、功效及烹饪方法,强调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并收录了大量宫廷食谱和食疗方剂。它是研究古代饮食文化和营养学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饮膳正要-卷二-五味偏走-原文

酸涩以收,多食则膀胱不利,为癃闭。

苦燥以坚,多食则三焦闭塞,为呕吐。

辛味熏蒸,多食则上走于肺,荣卫不时而心洞,

咸味涌泄,多食则外注于脉,胃竭,咽燥而病渴。

甘味弱劣,多食则胃柔缓而虫过,故中满而心闷。

辛走气,气病勿多食辛。

咸走血,血病勿多食咸。

苦走骨,骨病勿多食苦。

甘走肉,肉病勿多食甘。

酸走筋,筋病勿多食酸。

肝病禁食辛,宜食粳米、牛肉、葵菜之类。

心病禁食咸,宜食小豆、犬肉、李、韭之类。

脾病禁食酸,宜食大豆、豕肉、栗、藿之类。

肺病禁食苦,宜食小麦、羊肉、杏、薤之类。

肾病禁食甘,宜食黄黍、鸡肉、桃、葱之类。

多食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则肉胝 而唇揭。

多食咸,骨气劳短,肥气折,则脉凝泣而变色。

多食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平,则骨痛而发落。

多食苦,则脾气不濡,胃气乃浓,则皮槁而毛拔。

多食辛,筋脉沮 ,精神乃央,则筋急而爪枯。

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肉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和而食之,则补精益气。

虽然五味调和,食饮口嗜,皆不可多也。

多者生疾,少者为益。

百味珍馔,日有慎节,是为上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饮膳正要-卷二-五味偏走-译文

酸涩的食物有收敛作用,吃多了会导致膀胱功能不畅,形成尿闭。

苦味的食物有燥湿和坚固作用,吃多了会导致三焦闭塞,引起呕吐。

辛味的食物有发散作用,吃多了会上升到肺部,影响荣卫运行,导致心悸。

咸味的食物有涌泄作用,吃多了会使血液外注于脉,导致胃液枯竭,咽喉干燥而口渴。

甘味的食物性质较弱,吃多了会使胃部变得柔软和松弛,容易滋生寄生虫,导致胃部胀满和心情郁闷。

辛味走气,气病的人不要多吃辛味食物。

咸味走血,血病的人不要多吃咸味食物。

苦味走骨,骨病的人不要多吃苦味食物。

甘味走肉,肉病的人不要多吃甘味食物。

酸味走筋,筋病的人不要多吃酸味食物。

肝病患者应避免吃辛味食物,适宜吃粳米、牛肉、葵菜等。

心脏病患者应避免吃咸味食物,适宜吃小豆、狗肉、李子、韭菜等。

脾病患者应避免吃酸味食物,适宜吃大豆、猪肉、栗子、藿香等。

肺病患者应避免吃苦味食物,适宜吃小麦、羊肉、杏子、薤白等。

肾病患者应避免吃甘味食物,适宜吃黄黍、鸡肉、桃子、葱等。

多吃酸味食物,会使肝气过盛,脾气衰竭,导致肌肉萎缩和嘴唇干裂。

多吃咸味食物,会使骨气劳损,肥气受损,导致血脉凝滞和肤色改变。

多吃甘味食物,会使心气过盛,面色发黑,肾气不平,导致骨痛和脱发。

多吃苦味食物,会使脾气不濡润,胃气过盛,导致皮肤干燥和毛发脱落。

多吃辛味食物,会使筋脉受损,精神不振,导致筋脉紧张和指甲干枯。

五谷是主食,五果是辅助,五肉是补充,五菜是充饥,气味调和后食用,可以补精益气。

虽然五味调和,饮食口味适宜,但都不宜过量。

过量会导致疾病,适量则有益健康。

每天节制地享用各种美味佳肴,才是上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饮膳正要-卷二-五味偏走-注解

癃闭:中医病名,指小便不通或排尿困难的症状。

三焦: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上焦、中焦、下焦,分别对应人体的不同部位和功能。

荣卫:中医理论中的概念,荣指气血的滋养作用,卫指防御外邪的功能。

心洞:中医病名,指心脏功能失调引起的症状。

胃竭:中医病名,指胃功能衰竭的症状。

咽燥:中医病名,指咽喉干燥的症状。

病渴:中医病名,指因体内津液不足而引起的口渴症状。

肉胝:中医病名,指皮肤增厚、变硬的症状。

唇揭:中医病名,指嘴唇干裂、脱皮的症状。

脉凝泣:中医病名,指血脉凝滞、不畅的症状。

皮槁:中医病名,指皮肤干燥、无光泽的症状。

毛拔:中医病名,指毛发脱落、稀疏的症状。

筋脉沮:中医病名,指筋脉松弛、无力的症状。

精神乃央:中医病名,指精神萎靡、不振的症状。

筋急:中医病名,指筋脉紧张、僵硬症状。

爪枯:中医病名,指指甲干枯、脆弱的症状。

五谷:指稻、黍、稷、麦、菽五种谷物,泛指粮食。

五果:指桃、李、杏、栗、枣五种果实,泛指水果。

五肉:指牛、羊、猪、犬、鸡五种肉类,泛指肉类食物。

五菜:指葵、韭、藿、薤、葱五种蔬菜,泛指蔬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饮膳正要-卷二-五味偏走-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中医经典文献,主要论述了五味(酸、苦、辛、咸、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在不同疾病状态下应如何调节饮食。文中详细描述了五味过量摄入可能导致的病理变化,并提出了相应的饮食禁忌和适宜食物。

首先,文中提到酸味具有收敛作用,但过量食用会导致膀胱功能失调,引发癃闭。苦味具有燥湿、坚固的作用,但过量食用会导致三焦闭塞,引发呕吐。辛味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但过量食用会影响肺功能,导致荣卫失调和心洞。咸味具有软坚、散结的作用,但过量食用会导致血脉不畅,引发胃竭和咽燥。甘味具有补益、缓和的作用,但过量食用会导致胃功能减弱,引发中满和心闷。

其次,文中进一步阐述了五味与五脏的关系,指出辛味走气,气病患者应少食辛味;咸味走血,血病患者应少食咸味;苦味走骨,骨病患者应少食苦味;甘味走肉,肉病患者应少食甘味;酸味走筋,筋病患者应少食酸味。这种五味与五脏的对应关系,体现了中医理论中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

接着,文中列举了不同疾病状态下的饮食禁忌和适宜食物。例如,肝病患者应禁食辛味,适宜食用粳米、牛肉、葵菜等;心病患者应禁食咸味,适宜食用小豆、犬肉、李、韭等;脾病患者应禁食酸味,适宜食用大豆、豕肉、栗、藿等;肺病患者应禁食苦味,适宜食用小麦、羊肉、杏、薤等;肾病患者应禁食甘味,适宜食用黄黍、鸡肉、桃、葱等。这些饮食建议反映了中医食疗的基本原则,即根据疾病的性质和患者的体质,选择适宜的食物进行调理。

最后,文中强调了饮食调养的重要性,指出五谷、五果、五肉、五菜应合理搭配,气味合和而食之,才能补精益气。同时,提醒人们虽然五味调和,但饮食不可过量,过量则生疾,适量则有益。这种饮食观念与现代营养学的均衡饮食原则不谋而合,体现了中医养生思想的科学性。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反映了古代中医对饮食与健康关系的深刻认识,体现了中医理论中五行、五脏、五味的相互关系,以及食疗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文中提倡的饮食节制、五味调和的思想,对现代人的健康生活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饮膳正要-卷二-五味偏走》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620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