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饮膳正要-卷三-鱼品

作者: 忽思慧(13世纪—14世纪),元代医学家、营养学家,曾任宫廷御医。他结合蒙古族与汉族的饮食文化,编撰了《饮膳正要》。

年代:成书于元代(14世纪初)。

内容简要:《饮膳正要》共3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论述饮食养生的专著。书中详细介绍了食物的性味、功效及烹饪方法,强调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并收录了大量宫廷食谱和食疗方剂。它是研究古代饮食文化和营养学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饮膳正要-卷三-鱼品-原文

鲤鱼

味甘,寒,有毒。主咳逆上气,黄胆,止渴,安胎。治水肿,香港脚。天行病后不可食,有宿瘕者不可食。

鲫鱼

味甘,温平,无毒。调中,益五脏。和 菜作羹食良,患肠风,痔 下血宜食之。

鲂鱼

甘,温平,无毒。补益与鲫鱼同功。若作脍食,助脾胃。不可与疳痢人食。

白鱼

味甘,平,无毒。开胃下食,去水气。久食发病。

黄鱼

味甘,有毒。发风动气,不可与荞面同食。

青鱼

味甘,平,无毒。南人作 。不可与芫荽、面酱同食。

味甘,寒,有毒。勿多食,目赤、须赤者,不可食。

沙鱼

味甘咸,无毒。主心气鬼疰、蛊毒、吐血。

鳝鱼

味甘,平,无毒。主湿痹。天行病后,不可食。

鲍鱼

味腥臭,无毒。主坠蹶 折瘀血,痹在四肢不散者,及治妇人崩血不止。

河鱼

味甘,温。主补虚,去湿气,治腰、脚、痔等疾。

石首鱼

味甘,无毒。开胃益气。干而味咸者,名为鲎。

阿八儿忽鱼

味甘,平,无毒。利五脏,肥美人,多食难克化,脂黄肉粗,无鳞,骨止有脆骨。胞可作膘胶,甚粘。膘与酒化服之,消破伤风。其鱼大者有一二丈长,一名鲟鱼,又名 鱼。生辽阳东北海河中。

乞里麻鱼

味甘,平,无毒。利五脏,肥美人。脂黄肉稍粗。脆亦作膘。其鱼大者,有五六尺长,生辽阳东北海河中。

鳖肉

味甘,平,无毒。下气,除骨节间劳热结实壅塞。

味咸,有毒。主胸中邪热结痛,通胃气,调经脉。

味甘,有毒。多食损人。无须者,不可食。

味甘,大寒,无毒。治肝气热,止渴,解酒毒。

蛤蜊

味甘,大寒,无毒。润五脏,止渴,平胃,解酒毒。

鱼品

味苦,平,无毒。理胃气,实下焦。

冷,无毒。明目,止消渴,除烦,解热毒。

鲈鱼

平。补五脏,益筋骨,和肠胃,治水气,食之宜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饮膳正要-卷三-鱼品-译文

鲤鱼

味道甘甜,性寒,有毒。主要用于治疗咳嗽、气逆、黄疸,能止渴,安胎。还能治疗水肿和脚气病。但在流行性疾病后不宜食用,有宿疾的人也不宜食用。

鲫鱼

味道甘甜,性温平,无毒。能调和脾胃,补益五脏。与蔬菜一起煮成羹食用效果更佳,适合患有肠风和痔疮出血的人食用。

鲂鱼

味道甘甜,性温平,无毒。补益效果与鲫鱼相同。如果做成生鱼片食用,有助于脾胃。但不宜与患有疳痢的人一起食用。

白鱼

味道甘甜,性平,无毒。能开胃助消化,消除水肿。但长期食用可能会引发疾病。

黄鱼

味道甘甜,有毒。容易引发风邪和气血不畅,不宜与荞麦面一起食用。

青鱼

味道甘甜,性平,无毒。南方人常用来做菜。不宜与芫荽和面酱一起食用。

味道甘甜,性寒,有毒。不宜多食,眼睛发红、胡须发红的人不宜食用。

沙鱼

味道甘咸,无毒。主要用于治疗心气不畅、鬼疰、蛊毒和吐血。

鳝鱼

味道甘甜,性平,无毒。主要用于治疗湿痹。但在流行性疾病后不宜食用。

鲍鱼

味道腥臭,无毒。主要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骨折、瘀血,以及四肢痹痛不散,还能治疗妇女崩漏不止。

河鱼

味道甘甜,性温。主要用于补虚,去湿气,治疗腰、脚、痔等疾病。

石首鱼

味道甘甜,无毒。能开胃益气。晒干后味道咸的,称为鲎。

阿八儿忽鱼

味道甘甜,性平,无毒。能补益五脏,美容养颜,但多食难以消化,脂肪黄色,肉质粗糙,无鳞,只有脆骨。鱼鳔可制成胶,非常粘稠。鱼鳔与酒一起服用,能治疗破伤风。这种鱼大的有一二丈长,又名鲟鱼或鱼。生长在辽阳东北的海河中。

乞里麻鱼

味道甘甜,性平,无毒。能补益五脏,美容养颜。脂肪黄色,肉质稍粗糙。鱼鳔也可制成胶。这种鱼大的有五六尺长,生长在辽阳东北的海河中。

鳖肉

味道甘甜,性平,无毒。能下气,消除骨节间的劳热和壅塞。

味道咸,有毒。主要用于治疗胸中邪热结痛,能通胃气,调节经脉。

味道甘甜,有毒。多食会损害身体。没有须的虾不宜食用。

味道甘甜,性大寒,无毒。能治疗肝气热,止渴,解酒毒。

蛤蜊

味道甘甜,性大寒,无毒。能润五脏,止渴,平胃,解酒毒。

鱼品

味道苦,性平,无毒。能调理胃气,充实下焦。

性冷,无毒。能明目,止消渴,除烦,解热毒。

鲈鱼

性平。能补益五脏,强健筋骨,调和肠胃,治疗水肿,适合食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饮膳正要-卷三-鱼品-注解

鲤鱼:味甘,寒,有毒。主咳逆上气,黄胆,止渴,安胎。治水肿,香港脚。天行病后不可食,有宿瘕者不可食。

鲫鱼:味甘,温平,无毒。调中,益五脏。和菜作羹食良,患肠风,痔下血宜食之。

鲂鱼:甘,温平,无毒。补益与鲫鱼同功。若作脍食,助脾胃。不可与疳痢人食。

白鱼:味甘,平,无毒。开胃下食,去水气。久食发病。

黄鱼:味甘,有毒。发风动气,不可与荞面同食。

青鱼:味甘,平,无毒。南人作。不可与芫荽、面酱同食。

鱼:味甘,寒,有毒。勿多食,目赤、须赤者,不可食。

沙鱼:味甘咸,无毒。主心气鬼疰、蛊毒、吐血。

鳝鱼:味甘,平,无毒。主湿痹。天行病后,不可食。

鲍鱼:味腥臭,无毒。主坠蹶折瘀血,痹在四肢不散者,及治妇人崩血不止。

河鱼:味甘,温。主补虚,去湿气,治腰、脚、痔等疾。

石首鱼:味甘,无毒。开胃益气。干而味咸者,名为鲎。

阿八儿忽鱼:味甘,平,无毒。利五脏,肥美人,多食难克化,脂黄肉粗,无鳞,骨止有脆骨。胞可作膘胶,甚粘。膘与酒化服之,消破伤风。其鱼大者有一二丈长,一名鲟鱼,又名鱼。生辽阳东北海河中。

乞里麻鱼:味甘,平,无毒。利五脏,肥美人。脂黄肉稍粗。脆亦作膘。其鱼大者,有五六尺长,生辽阳东北海河中。

鳖肉:味甘,平,无毒。下气,除骨节间劳热结实壅塞。

蟹:味咸,有毒。主胸中邪热结痛,通胃气,调经脉。

虾:味甘,有毒。多食损人。无须者,不可食。

螺:味甘,大寒,无毒。治肝气热,止渴,解酒毒。

蛤蜊:味甘,大寒,无毒。润五脏,止渴,平胃,解酒毒。

鱼品:味苦,平,无毒。理胃气,实下焦。

蚌:冷,无毒。明目,止消渴,除烦,解热毒。

鲈鱼:平。补五脏,益筋骨,和肠胃,治水气,食之宜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饮膳正要-卷三-鱼品-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多种鱼类的性味、功效及食用禁忌,反映了古代中医对食物药性的深刻理解和应用。每种鱼类的描述都包含了其性味(如甘、寒、温平等)、是否有毒、主要功效(如止咳、安胎、补五脏等)以及食用禁忌(如天行病后不可食、有宿瘕者不可食等)。这种分类和描述方式体现了古代中医对食物与健康关系的细致观察和总结。

从文化背景来看,这些描述不仅是对食物药性的记录,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食物选择的谨慎态度。例如,提到某些鱼类有毒或与特定食物同食会产生不良影响,这体现了古代人们对食物安全的高度重视。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些记录为研究古代中医食疗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些鱼类性味功效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中医如何通过食物来调理身体、预防和治疗疾病。这种食疗观念在现代中医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这些描述还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不同地域鱼类资源的了解和利用。例如,提到阿八儿忽鱼和乞里麻鱼生辽阳东北海河中,这不仅是对鱼类分布的地理记录,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各地物产的关注和利用。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对鱼类性味功效的详细描述,更是古代中医食疗学、地理知识和文化观念的综合体现。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医的智慧和文化内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饮膳正要-卷三-鱼品》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619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