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饮膳正要-卷三-禽品

作者: 忽思慧(13世纪—14世纪),元代医学家、营养学家,曾任宫廷御医。他结合蒙古族与汉族的饮食文化,编撰了《饮膳正要》。

年代:成书于元代(14世纪初)。

内容简要:《饮膳正要》共3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论述饮食养生的专著。书中详细介绍了食物的性味、功效及烹饪方法,强调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并收录了大量宫廷食谱和食疗方剂。它是研究古代饮食文化和营养学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饮膳正要-卷三-禽品-原文

天鹅

味甘,性热,无毒。主补中益气。鹅有三、四等,金头鹅为上,小金头鹅为次。

有花鹅者,有一等鹅不能鸣者,飞则翎响,其肉微腥,皆不及金头鹅。

味甘,平,无毒。利五脏,主消渴。孟诜云∶肉性冷,不可多食,亦发痼疾。《日华子》云∶苍鹅性冷有毒,食之发疮。白鹅无毒,解五脏热,止渴。脂润皮肤,主治耳聋。

鹅弹补五脏,益气。有痼疾者,不宜多食。

味甘,平,无毒。主风挛拘急,偏枯,气不通利,益气,壮筋骨,补劳瘦。

雁骨灰

和米泔洗头,长发。

雁膏

治耳聋,亦能长发。

雁脂

补虚羸,令人肥白。六月、七月勿食雁,令人伤神。

禽品

味甘,温,无毒。补中益气,食之甚有益人,炙食之味尤美。然有数等,白、黑头 、胡 ,其肉皆不同。

味甘美,补精髓。

水札

味甘,平,无毒。补中益气。宜炙食之,甚美。

丹雄鸡

味甘,平,微温,无毒。主妇人崩中漏下赤白,补虚,温中,止血。

白雄鸡

味酸,无毒。主下气,疗狂邪,补中,安五脏,治消渴。

乌雄鸡

味甘酸,无毒。主补

中,止痛,除心腹恶气。虚弱者,宜食之。

乌雌鸡

味甘,温,无毒。主风寒湿痹,五缓

六急,中恶,腹痛及伤折骨疼,安胎血,疗乳难。

黄雌鸡

味酸,平,无毒。主伤中,消

渴,小便数,不禁,肠 ,泄痢,补五脏。先患骨热者,不可食。

鸡子

益气,多食令人

有声。主产后痢,与小儿食之止痢。《日华子》云∶鸡子,镇心,安五脏。其白微寒,疗目赤热痛,除心下伏热,止烦满、咳逆。

野鸡

味甘酸,微寒,有小毒。主补中益气,止泄痢。久食令人瘦。九月至十一月食之,稍有益,他月即发五痔及诸疮,亦不可与胡桃及菌子、木耳同食。

山鸡

味甘,温,有小毒。主五脏气喘不得息者,如食法服之。然久食能发五痔,与荞麦面同食生虫。今辽阳有食鸡,味甚肥美;有角鸡,味尤胜诸鸡肉。

鸭肉

味甘,冷,无毒。补内虚,消毒热,利水道及治小儿热惊痫。

野鸭

味甘,微寒,无毒。补中益气,消食,和胃气,治水肿。绿头者为上,尖尾者为次。

鸳鸯

味咸,平,有小毒。主治 疮。若夫妇不和者,作羹私与食之,即相爱。

禽品

味甘,平,无毒。治惊邪。

鹁鸽

味咸,平,无毒。调精益气,解诸毒药。

鸠肉

味甘,平,无毒。安五藏,益气明目,疗痈肿,排脓血。

鸨肉

味甘,平,无毒。补益人。其肉粗味美。

寒鸦

味酸咸,平,无毒。主瘦病,止咳嗽,骨蒸羸弱者。

鹌鹑

味甘,温平,无毒。益气,补五脏,实筋骨,耐寒暑,消结热,酥煎食之,令人

肥下焦。四月以前未可食。

雀肉

味甘,无毒,性热。壮阳道,令人有子。冬月者良。

蒿雀

味甘,温,无毒。食之益阳道,美于诸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饮膳正要-卷三-禽品-译文

天鹅

味道甘甜,性质热,没有毒性。主要功能是补中益气。鹅有三、四个等级,金头鹅是最好的,小金头鹅次之。

有花鹅,有一种鹅不能鸣叫,飞行时羽毛会发出响声,肉稍微有些腥味,都不如金头鹅。

味道甘甜,性质平和,没有毒性。对五脏有益,主要治疗消渴。孟诜说:鹅肉性冷,不能多吃,也会引发旧病。《日华子》说:苍鹅性冷有毒,吃了会引发疮。白鹅没有毒性,能解五脏的热,止渴。鹅脂能润泽皮肤,主治耳聋。

鹅蛋能补五脏,益气。有旧病的人不宜多吃。

味道甘甜,性质平和,没有毒性。主要治疗风挛拘急,偏枯,气不通利,益气,壮筋骨,补劳瘦。

雁骨灰

和米泔水一起洗头,能促进头发生长。

雁膏

治疗耳聋,也能促进头发生长。

雁脂

补虚羸,使人肥白。六月、七月不要吃雁肉,会伤害精神。

禽品

味道甘甜,性质温,没有毒性。补中益气,吃了对人很有益,烤着吃味道尤其美。但有几种,白、黑头、胡,它们的肉都不同。

味道甘美,补精髓。

水札

味道甘甜,性质平和,没有毒性。补中益气。适合烤着吃,味道很好。

丹雄鸡

味道甘甜,性质平和,微温,没有毒性。主要治疗妇女崩中漏下赤白,补虚,温中,止血。

白雄鸡

味道酸,没有毒性。主要下气,治疗狂邪,补中,安五脏,治疗消渴。

乌雄鸡

味道甘酸,没有毒性。主要补中,止痛,除心腹恶气。虚弱的人适合吃。

乌雌鸡

味道甘甜,性质温,没有毒性。主要治疗风寒湿痹,五缓六急,中恶,腹痛及伤折骨疼,安胎血,治疗乳难。

黄雌鸡

味道酸,性质平和,没有毒性。主要治疗伤中,消渴,小便频繁,不禁,肠泄痢,补五脏。先患有骨热的人不能吃。

鸡子

益气,多吃会使人声音洪亮。主要治疗产后痢,给小孩吃能止痢。《日华子》说:鸡子能镇心,安五脏。鸡蛋白微寒,治疗目赤热痛,除心下伏热,止烦满、咳逆。

野鸡

味道甘酸,微寒,有小毒。主要补中益气,止泄痢。长期吃会使人瘦。九月到十一月吃,稍微有益,其他月份会引发五痔和各种疮,也不能和胡桃、菌子、木耳一起吃。

山鸡

味道甘甜,性质温,有小毒。主要治疗五脏气喘不得息者,按照食用方法服用。但长期吃会引发五痔,和荞麦面一起吃会生虫。现在辽阳有一种食鸡,味道非常肥美;有角鸡,味道尤其胜过其他鸡肉。

鸭肉

味道甘甜,性质冷,没有毒性。补内虚,消毒热,利水道及治疗小儿热惊痫。

野鸭

味道甘甜,微寒,没有毒性。补中益气,消食,和胃气,治疗水肿。绿头的最好,尖尾的次之。

鸳鸯

味道咸,性质平和,有小毒。主要治疗疮。如果夫妇不和,做成羹私下一起吃,就会相爱。

禽品

味道甘甜,性质平和,没有毒性。治疗惊邪。

鹁鸽

味道咸,性质平和,没有毒性。调精益气,解诸毒药。

鸠肉

味道甘甜,性质平和,没有毒性。安五脏,益气明目,治疗痈肿,排脓血。

鸨肉

味道甘甜,性质平和,没有毒性。补益人。它的肉粗糙但味道美。

寒鸦

味道酸咸,性质平和,没有毒性。主要治疗瘦病,止咳嗽,骨蒸羸弱者。

鹌鹑

味道甘甜,性质温平,没有毒性。益气,补五脏,实筋骨,耐寒暑,消结热,酥煎食之,使人肥下焦。四月以前不能吃。

雀肉

味道甘甜,没有毒性,性质热。壮阳道,使人有子。冬天的最好。

蒿雀

味道甘甜,性质温,没有毒性。吃了能益阳道,比其他雀类更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饮膳正要-卷三-禽品-注解

金头鹅:金头鹅是鹅中的上品,因其头部羽毛呈金色而得名,肉质鲜美,被认为具有较高的滋补价值。

鹅弹:指鹅的睾丸,传统中医认为其具有补益五脏、益气的功效。

雁膏:雁的脂肪,中医认为其具有治疗耳聋和促进头发生长的功效。

丹雄鸡:指羽毛呈红色的公鸡,中医认为其具有补虚、温中、止血的功效,尤其适用于妇科疾病。

乌雌鸡:指羽毛呈黑色的母鸡,中医认为其具有治疗风寒湿痹、安胎血、疗乳难等功效。

鸡子:指鸡蛋,中医认为其具有益气、镇心、安五脏的功效,尤其适用于产后痢疾和小儿痢疾。

野鸭:野生的鸭子,中医认为其具有补中益气、消食、和胃气、治水肿的功效,绿头野鸭为上品。

鹌鹑:一种小型鸟类,中医认为其具有益气、补五脏、实筋骨、耐寒暑、消结热的功效。

雀肉:指麻雀的肉,中医认为其具有壮阳道、促进生育的功效,尤其适合冬季食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饮膳正要-卷三-禽品-评注

这段文本主要描述了多种禽类的性味、功效及食用禁忌,反映了古代中医对食物药性的深刻认识。通过对不同禽类的性味(如甘、酸、咸等)和功效(如补中益气、消渴、壮筋骨等)的详细描述,可以看出古代中医对食物的分类和利用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这种分类不仅基于食物的味道,还结合了其对人体五脏六腑的具体作用,体现了中医‘药食同源’的理念。

文本中提到的禽类如鹅、雁、鸡、鸭等,不仅是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赋予了特定的药用价值。例如,金头鹅被视为上品,其肉质被认为具有补中益气的功效;雁膏则被用于治疗耳聋和促进头发生长。这些描述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医对食物药性的细致观察,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此外,文本中还提到了许多食用禁忌,如‘六月、七月勿食雁,令人伤神’、‘先患骨热者,不可食黄雌鸡’等。这些禁忌反映了古代中医对食物与人体健康关系的深刻理解,强调了饮食与季节、体质之间的密切关联。这种对食物与健康关系的细致观察和总结,为后世的中医食疗学奠定了基础。

从文化角度来看,这段文本还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禽类的重视。禽类不仅是重要的食物来源,还被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例如,鸳鸯被视为爱情的象征,其肉被认为可以调和夫妻关系。这种将食物与情感、社会关系相联系的做法,体现了古代文化中对食物的多重理解和利用。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禽类性味、功效及食用禁忌的描述,古代中医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完整的食疗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也为现代中医食疗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饮膳正要-卷三-禽品》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618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