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忽思慧(13世纪—14世纪),元代医学家、营养学家,曾任宫廷御医。他结合蒙古族与汉族的饮食文化,编撰了《饮膳正要》。
年代:成书于元代(14世纪初)。
内容简要:《饮膳正要》共3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论述饮食养生的专著。书中详细介绍了食物的性味、功效及烹饪方法,强调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并收录了大量宫廷食谱和食疗方剂。它是研究古代饮食文化和营养学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饮膳正要-卷三-料物性味-原文
胡椒
味辛,温,无毒。主下气,除藏府风冷,去痰,杀肉毒。
小椒
味辛,热,有毒。主邪气咳逆,温中,下冷气,除湿痹。
良姜
味辛,温,无毒。主胃中冷逆,霍乱,腹痛,解酒毒。
茴香
味甘,温,无毒。主膀胱、肾经冷气,调中止痛,住呕。
莳萝
味辛,温,无毒。健脾开胃,温中,补水藏,杀鱼、肉毒。
陈皮
味甘,平,无毒。止消渴,开胃气,下痰,破冷积。
草果
味辛,温,无毒。治心腹痛,止呕,补胃,下气,消酒毒。
桂
味甘辛,大热,有毒。治心腹寒热,冷痰,利肝肺气。
姜黄
味辛苦,寒,无毒。主心腹结积,下气破血,除风热。
荜拨
辛,温,无毒。温中下气,补腰脚痛,消食,除胃冷。
缩砂
味辛,温,无毒。主虚劳冷泻,宿食不消,下气。
荜澄茄
味辛,温,无毒。消食下气,去心腹胀,令人能食。
甘草
味甘,平,无毒。和百药,解诸毒。
芫荽子
辛,温,无毒。消食,治五藏不足,杀鱼、肉毒。
干姜
味辛,温热,无毒。主胸膈咳逆,止腹痛,霍乱,胀满。
生姜
味辛,微温。主伤寒头痛,咳逆上气,止呕,清神。
五味子
味酸,温,无毒。益气,补精,温中,润肺、养藏强阴。
苦豆
味苦,温,无毒。主元藏虚冷,腹胁胀满,治膀胱疾。
红曲
味甘,平,无毒。健脾,益气,温中。腌鱼、肉内用。
黑子儿
味甘,平,无毒。开胃下气。烧饼内用,极香美。
马思答吉
味苦香,无毒。去邪恶气,温中利膈,顺气止痛,生津解渴,令人口香。(生回回地面,云是极香种类。)
咱夫兰
味甘,平,无毒。主心忧郁积,气闷不散,久食令人心喜。(即是回回地面红花,未详是否。)
哈昔呢
味辛,温,无毒。主杀诸虫,去臭气,破症瘕,下恶除邪,解蛊毒。(即阿魏。)
稳展
味辛,温苦,无毒。主杀虫去臭。其味与阿魏同。又云,即阿魏树根,腌羊肉香味甚美。
胭脂
味辛,温,无毒。主产后血运,心腹绞痛,可敷游肿。
栀子
味苦,寒,无毒。主五内邪气,疗目赤热,利小便。
蒲黄
味甘,平,无毒。治心腹寒热,利小便,止血疾。
回回青
味甘,寒,无毒。解诸药毒。可敷热毒疮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饮膳正要-卷三-料物性味-译文
胡椒
味道辛辣,性温,无毒。主要功效是帮助排气,消除脏腑的风寒,化痰,解毒。
小椒
味道辛辣,性热,有毒。主要治疗邪气引起的咳嗽和逆气,温暖中焦,排出冷气,消除湿痹。
良姜
味道辛辣,性温,无毒。主要治疗胃中的冷逆,霍乱,腹痛,解酒毒。
茴香
味道甘甜,性温,无毒。主要治疗膀胱和肾经的冷气,调和中焦止痛,止呕。
莳萝
味道辛辣,性温,无毒。健脾开胃,温暖中焦,补充水藏,解毒。
陈皮
味道甘甜,性平,无毒。止渴,开胃,化痰,破冷积。
草果
味道辛辣,性温,无毒。治疗心腹疼痛,止呕,补胃,排气,解酒毒。
桂
味道甘甜辛辣,性大热,有毒。治疗心腹的寒热,冷痰,利肝肺气。
姜黄
味道辛辣苦涩,性寒,无毒。主要治疗心腹的结积,排气破血,消除风热。
荜拨
味道辛辣,性温,无毒。温暖中焦排气,补腰脚痛,消食,消除胃冷。
缩砂
味道辛辣,性温,无毒。主要治疗虚劳冷泻,宿食不消,排气。
荜澄茄
味道辛辣,性温,无毒。消食排气,消除心腹胀,增加食欲。
甘草
味道甘甜,性平,无毒。调和各种药物,解各种毒。
芫荽子
味道辛辣,性温,无毒。消食,治疗五脏不足,解毒。
干姜
味道辛辣,性温热,无毒。主要治疗胸膈的咳逆,止腹痛,霍乱,胀满。
生姜
味道辛辣,性微温。主要治疗伤寒头痛,咳逆上气,止呕,清神。
五味子
味道酸,性温,无毒。益气,补精,温暖中焦,润肺养藏强阴。
苦豆
味道苦,性温,无毒。主要治疗元藏虚冷,腹胁胀满,治疗膀胱疾病。
红曲
味道甘甜,性平,无毒。健脾,益气,温暖中焦。用于腌制鱼肉。
黑子儿
味道甘甜,性平,无毒。开胃排气。用于烧饼中,非常香美。
马思答吉
味道苦香,无毒。消除邪恶气,温暖中焦利膈,顺气止痛,生津解渴,使人口香。(生长在回回地面,据说是非常香的种类。)
咱夫兰
味道甘甜,性平,无毒。主要治疗心忧郁积,气闷不散,长期食用使人心情愉快。(即是回回地面的红花,是否如此未详。)
哈昔呢
味道辛辣,性温,无毒。主要杀灭各种虫,去除臭气,破症瘕,下恶除邪,解蛊毒。(即阿魏。)
稳展
味道辛辣,性温苦,无毒。主要杀虫去臭。其味道与阿魏相同。又有人说,即是阿魏树根,腌制羊肉香味非常美。
胭脂
味道辛辣,性温,无毒。主要治疗产后血运,心腹绞痛,可以敷游肿。
栀子
味道苦,性寒,无毒。主要治疗五内邪气,治疗目赤热,利小便。
蒲黄
味道甘甜,性平,无毒。治疗心腹寒热,利小便,止血疾。
回回青
味道甘甜,性寒,无毒。解各种药毒。可以敷热毒疮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饮膳正要-卷三-料物性味-注解
胡椒:味辛,温,无毒。主下气,除藏府风冷,去痰,杀肉毒。胡椒在中医中被用于治疗风寒感冒、消化不良等症状,具有温中散寒、下气止痛的功效。
小椒:味辛,热,有毒。主邪气咳逆,温中,下冷气,除湿痹。小椒在中医中用于治疗寒湿痹痛、咳嗽等症状,但因其有毒,需谨慎使用。
良姜:味辛,温,无毒。主胃中冷逆,霍乱,腹痛,解酒毒。良姜在中医中常用于治疗胃寒、腹痛、霍乱等症状,具有温中散寒、止痛解毒的功效。
茴香:味甘,温,无毒。主膀胱、肾经冷气,调中止痛,住呕。茴香在中医中用于治疗肾虚、膀胱冷痛、呕吐等症状,具有温肾散寒、止痛止呕的功效。
莳萝:味辛,温,无毒。健脾开胃,温中,补水藏,杀鱼、肉毒。莳萝在中医中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症状,具有健脾开胃、温中解毒的功效。
陈皮:味甘,平,无毒。止消渴,开胃气,下痰,破冷积。陈皮在中医中用于治疗消化不良、痰多、冷积等症状,具有理气化痰、消食化积的功效。
草果:味辛,温,无毒。治心腹痛,止呕,补胃,下气,消酒毒。草果在中医中用于治疗胃痛、呕吐、酒毒等症状,具有温中止痛、止呕解毒的功效。
桂:味甘辛,大热,有毒。治心腹寒热,冷痰,利肝肺气。桂在中医中用于治疗寒热交替、冷痰、肝肺气滞等症状,但因其有毒,需谨慎使用。
姜黄:味辛苦,寒,无毒。主心腹结积,下气破血,除风热。姜黄在中医中用于治疗心腹结块、气滞血瘀、风热等症状,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功效。
荜拨:辛,温,无毒。温中下气,补腰脚痛,消食,除胃冷。荜拨在中医中用于治疗胃寒、腰脚痛、消化不良等症状,具有温中散寒、止痛消食的功效。
缩砂:味辛,温,无毒。主虚劳冷泻,宿食不消,下气。缩砂在中医中用于治疗虚劳、冷泻、消化不良等症状,具有温中散寒、消食下气的功效。
荜澄茄:味辛,温,无毒。消食下气,去心腹胀,令人能食。荜澄茄在中医中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具有消食化积、理气止痛的功效。
甘草:味甘,平,无毒。和百药,解诸毒。甘草在中医中常用于调和药性、解毒,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的功效。
芫荽子:辛,温,无毒。消食,治五藏不足,杀鱼、肉毒。芫荽子在中医中用于治疗消化不良、五脏虚弱等症状,具有消食化积、解毒的功效。
干姜:味辛,温热,无毒。主胸膈咳逆,止腹痛,霍乱,胀满。干姜在中医中用于治疗胸膈咳逆、腹痛、霍乱等症状,具有温中散寒、止痛止呕的功效。
生姜:味辛,微温。主伤寒头痛,咳逆上气,止呕,清神。生姜在中医中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咳嗽、呕吐等症状,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的功效。
五味子:味酸,温,无毒。益气,补精,温中,润肺、养藏强阴。五味子在中医中用于治疗气虚、精亏、肺燥等症状,具有补气养阴、润肺止咳的功效。
苦豆:味苦,温,无毒。主元藏虚冷,腹胁胀满,治膀胱疾。苦豆在中医中用于治疗肾虚、腹胀、膀胱疾病等症状,具有温肾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
红曲:味甘,平,无毒。健脾,益气,温中。腌鱼、肉内用。红曲在中医中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等症状,具有健脾益气、温中散寒的功效。
黑子儿:味甘,平,无毒。开胃下气。烧饼内用,极香美。黑子儿在中医中用于治疗消化不良、气滞等症状,具有开胃理气、消食化积的功效。
马思答吉:味苦香,无毒。去邪恶气,温中利膈,顺气止痛,生津解渴,令人口香。马思答吉在中医中用于治疗气滞、疼痛、口渴等症状,具有理气止痛、生津止渴的功效。
咱夫兰:味甘,平,无毒。主心忧郁积,气闷不散,久食令人心喜。咱夫兰在中医中用于治疗心郁气滞、胸闷等症状,具有理气解郁、安神定志的功效。
哈昔呢:味辛,温,无毒。主杀诸虫,去臭气,破症瘕,下恶除邪,解蛊毒。哈昔呢在中医中用于治疗虫积、臭气、症瘕等症状,具有杀虫解毒、破积散结的功效。
稳展:味辛,温苦,无毒。主杀虫去臭。其味与阿魏同。又云,即阿魏树根,腌羊肉香味甚美。稳展在中医中用于治疗虫积、臭气等症状,具有杀虫解毒、理气止痛的功效。
胭脂:味辛,温,无毒。主产后血运,心腹绞痛,可敷游肿。胭脂在中医中用于治疗产后血晕、心腹绞痛等症状,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肿的功效。
栀子:味苦,寒,无毒。主五内邪气,疗目赤热,利小便。栀子在中医中用于治疗内热、目赤、小便不利等症状,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
蒲黄:味甘,平,无毒。治心腹寒热,利小便,止血疾。蒲黄在中医中用于治疗寒热交替、小便不利、出血等症状,具有清热利湿、止血化瘀的功效。
回回青:味甘,寒,无毒。解诸药毒。可敷热毒疮肿。回回青在中医中用于治疗药毒、热毒疮肿等症状,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饮膳正要-卷三-料物性味-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多种中药材的性味、功效及主治病症,反映了古代中医药学的丰富知识和实践经验。每一味药材的描述都简洁明了,既包含了其性味(如辛、甘、苦等),又指出了其主治的病症(如下气、除痰、止痛等),体现了中医药学‘药性归经’的理论基础。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些药材的描述不仅是对其药效的总结,更是对自然界万物属性的深刻理解。古人通过对植物、矿物等自然物质的观察和实践,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药物分类和治疗体系。这种体系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表达准确,体现了古代文献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每一味药材的描述都遵循了‘性味归经’的规律,既有对药材性质的描述,又有对其功效的总结,形成了独特的文体风格。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研究古代中医药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不仅记录了古代医家对药材的认识和应用,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医疗水平和人们对健康的追求。通过对这些药材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现代医学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中医药学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智慧,为我们今天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