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酉阳杂俎-卷十四

作者: 段成式(803年—863年),唐代文学家、博物学家,以博学多才著称。他的作品内容丰富,涉及广泛。

年代:成书于唐代(9世纪)。

内容简要:《酉阳杂俎》共30卷,是一部笔记体著作,内容涵盖神话、传说、历史、地理、民俗等各个方面。书中记录了大量的奇闻异事和民间传说,语言生动,富有趣味性。它是研究唐代社会文化和民间信仰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唐代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酉阳杂俎-卷十四-原文

俗传崖山神娶河伯女,故河伯见火,必降雨救之。今山上多生水草。

华不注泉,齐顷公取水处,方圆百余步。北齐时,有人以绳千尺沉石试之不穷,石出,赤如血,其人不久坐事死。

荆州永丰县东乡里有卧石一,长九尺六寸。其形似人体,青黄隐起,状若雕刻。境若旱,便齐手(一作祭,无”齐”字)而举之,小举小雨,大举大雨。相传此石忽见于此,本长九尺,今加六寸矣。

清(一曰淯)水宛(一曰穴)口傍,义兴十二年,有儿群浴此水,忽然岸侧有钱出如流沙,因竟取之。手满置地,随复去,乃衣襟结之,然后各有所得。流钱中有铜车,以铜牛牵之,行甚迅速。诸童奔遂,掣得车一脚,径可五寸许。猪鼻毂有六幅,通体青色,毂内黄锐,状如常运。于时沈敬守南阳,求得车脚钱,行时贯草辄便停破,竟不知所终往。

虎窟山,相传燕建平中,济南太守胡谘于此山窟得白虎,因名焉。

乌山下无水,魏末,有人掘井五丈,得一石函。函中得一龟,大如马蹄,积炭五枝于函旁。复掘三丈,遇盘石,下有水流汹汹然,遂凿石穿水,北流甚驶。俄有一船触石而上,匠人窥船上得一杉木板,板刻字曰“吴赤乌二年八月十日,武昌王子义之船”。

平原县西十里,旧有杜林。南燕太上末,有邵敬伯者,家于长白山。有人寄敬伯一函书,言:“我吴江使也,令吾通问于济伯。今须过长白,幸君为通之。”仍教敬伯,但于杜林中取树叶,投之于水,当有人出。敬伯从之,果见人引出。敬伯惧水,其人令敬伯闭目,似入水中,豁然宫殿宏丽。见一翁,年可八九十,坐水精床,发函开书曰:“裕兴超灭。”侍卫者皆圆眼,具甲胄。敬伯辞出,以一刀子赠敬伯曰:“好去,但持此刀,当无水厄矣。”敬伯出,还至杜林中,而衣裳初无沾湿。果其年宋武帝灭燕。敬伯三年居两河间,夜中忽大水,举村俱没,唯敬伯坐一榻床,至晓着履,敬伯下看之,床乃是一大鼋(一曰龟)也。敬伯死,刀子亦失。世传杜林下有河伯冢。

妒妇津,相传言,晋大始中,刘伯玉妻段氏,字光明,性妒忌。伯玉常于妻前诵《洛神赋》,语其妻曰:“娶妇得如此,吾无憾焉。”明光曰:“君何以水神善而欲轻我?吾死,何愁不为水神。”其夜乃自沉而死。死后七日,托梦语伯玉曰:“君本愿神,吾今得为神也。”伯玉寤而觉之,遂终身不复渡水。有妇人渡此津者,皆坏衣枉妆,然后敢济,不尔风波暴发。丑妇虽妆饬而渡,其神亦不妒也。妇人渡河无风浪者,以为己丑,不致水神怒。丑妇讳之,无不皆自毁形容,以塞嗤笑也。故齐人语曰:“欲求好妇,立在津口。妇立水旁,好丑自彰。”

虞道施,义熙中,乘车山行。忽有一人,乌衣,径上车言寄载。头上有光,口目皆赤,面被毛。行十里方去,临别语施曰:“我是驱除大将军,感尔相容。”因留赠银环一双。

晋隆安中,吴兴有人年可二十,自号圣公,姓谢,死已百年,忽诣陈氏宅,言是己旧宅,可见还,不尔烧汝。一夕火发荡尽,因有鸟毛插地绕宅,周匝数重,百姓乃起庙。

大定初,有士人随新罗使,风吹至一处,人皆长须,语与唐言通,号长须国。人物茂盛,栋宇衣冠,稍异中国,地曰扶桑洲。其署官品,有正长、戢波、目役,岛逻等号。士人历谒数处,其国皆敬之。忽一日,有车马数十,言大王召客。行两日方至三大城,甲士守门焉。使者导士人入伏谒,殿宇高敞,仪卫如王者。见士人拜伏,小起,乃拜士人为司风长,兼附马。其主甚美,有须数十根。士人威势ピ赫,富有珠玉,然每归见其妻则不悦。其王多月满夜则大会,后遇会,士人见姬嫔悉有须,因赋诗曰:“花无蕊不妍,女无须亦丑。丈人试遣总无,未必不如总有。”王大笑曰:“驸马竟未能忘情于小女颐颔间乎?”经十余年,士人有一儿二女。忽一日,其君臣忧感,士人怪问之,王泣曰:“吾国有难,祸在旦夕,非驸马不能救。”士人惊曰:“苟难可弭,性命不敢辞也。”王乃令具舟,命两使随士人,谓曰:“烦驸马一谒海龙王,但言东海第三汊第十岛长须国有难求救。我国绝微,须再三言之。”因涕泣执手而别。士人登舟,瞬息至岸。岸沙悉七宝,人皆衣冠长大。士人乃前,求谒龙王。龙宫状如佛寺所图天宫,光明迭激,目不能视。龙王降阶迎士人,齐级升殿。访其来意,士人具说,龙王即令速勘。良久,一人自外白曰:“境内并无此国。”其人复哀祈,言长须国在东海第三汊第七岛。龙王复叱使者:“细寻勘速报。”经食顷,使者返,曰:“此岛虾合供大王此月食料,前日已追到。”龙王笑曰:“客固为虾所魅耳。吾虽为王,所食皆禀天符,不得妄食。今为客减食。”乃令引客视之,见铁锅数十如屋,满中是虾。有五六头色赤,大如臂,见客跳跃,似求救状。引者曰:“此虾王也。”士人不觉悲泣,龙王命放虾王一锅,令二使送客归中国。一夕,至登州。回顾二使,乃巨龙也。

天宝初,安思顺进五色玉带,又于左藏库中得五色玉杯。上怪近日西尽无五色玉,令责安西诸蕃。蕃言:“比常进皆为小勃律所劫,不达。”上怒,欲征之。群臣多谏,独李右座赞成上意,且言武成王天运谋勇可将。乃命王天运将四万人,兼统诸蕃兵伐之。及逼勃律城下,勃律君长恐惧请罪

悉出宝玉,愿岁贡献。天运不许,即屠城,虏三千人及其珠玑而还。

勃律中有术者言:“将军无义,不祥,天将大风雪矣。”

行数百里,忽起风四起,雪花如翼,风激小海水成冰柱,起而复摧。

经半日,小海涨涌,四万人一时冻死,唯蕃汉各一人得还。

具奏,玄宗大惊异,即令中使随二人验之。

至小海侧,冰犹峥嵘如山,隔冰见兵士尸,立者坐者,莹彻可数。

中使将返,冰忽稍释,众尸亦不复见。

郭代公尝山居,中夜有人面如盘,瞚目出于灯下。

公了无惧色,徐染翰题其颊曰:“久戍人偏老,长征马不肥。”

公之警句也。题毕吟之,其物遂灭。

数日,公随樵闲步,见巨木上有白耳,大如数斗,所题句在焉。

大历中,有士人庄在渭南,遇疾卒于京,妻柳氏因庄居。

一子年十一二,夏夜,其子忽恐悸不眠。

三更后,忽见一老人,白衣,两牙出吻外,熟视之。

良久,渐近床前。床前有婢眠熟,因扼其喉,咬然有声,衣随手碎,攫食之。

须臾骨露,乃举起饮其五藏。

见老人口大如簸箕,子方叫,一无所见,婢已骨矣。

数月后,亦无他。

士人祥斋,日暮,柳氏露坐逐凉,有胡蜂绕其首面,柳氏以扇击堕地,乃胡桃也。

柳氏遽取玩之掌中,遂长。初如拳,如碗,惊顾之际,已如盘矣。

嚗然分为两扇,空中轮转,声如分蜂。

忽合于柳氏首,柳氏碎首,齿着于树。

其物因飞去,竟不知何怪也。

贾相公在滑州,境内大旱,秋稼尽损。

贾召大将二人,谓曰:“今岁荒旱,烦君二人救三军百姓也。”

皆言:“苟利军州,死不足辞。”

贾笑曰:“君可辱为健步,乙日当有两骑,衣惨绯,所乘马蕃步鬣长,经市出城,君等踪之,识其所灭处,则吾事谐矣。”

二将乃裹粮衣皂,行寻之,一如贾言,自市至野二百余里,映大冢而灭,遂垒石标表志焉。

经信而返,贾大喜,令军健数百人具畚锸,与二将偕往其所。

因发冢,获陈粟数十万斛,人竟不之测。

胡珦为虢州,时猎人杀得鹿,重一百八十斤。

蹄下贯铜鐶,鐶上有篆字,博物不能识之。

博士丘濡说,汝州旁县,五十年前,村人失其女。

数岁忽自归,言初被物寐中牵去,倏止一处,及明,乃在古塔中。

见美丈夫,谓曰:“我天人,分合得汝为妻。自有年限,勿生疑惧。”

且戒其不窥外也。

日两返,下取食,有时炙饵犹热。

经年,女伺其去,窃窥之,见其腾空如飞,火发蓝肤,磔磔耳如驴焉。

至地乃复人矣,惊怖汗洽。

其物返,觉曰:“尔固窥我,我实野叉,与尔有缘,终不害尔。”

女素惠,谢曰:“我既为君妻,岂有恶乎?君既灵异,何不居人间,使我时见父母乎?”

其物言:“我辈罪业,或与人杂处,则疫疠作。今形迹已露,任公踪观,不久当尔归也。”

其塔去人居止甚近,女常下视,其物在空中不能化形,至地方与人杂。

或有白衣尘中者,其物敛手侧避。

或见枕其头唾其面者,行人悉若不见。

及归,女问之:“向见君街中有敬之者,有戏狎之者,何也?”

物笑曰:“世有吃牛肉者,予得而欺之。或遇忠直孝养,释道守戒律、法籙者,吾误犯之,当为天戮。”

又经年,忽悲泣语女:“缘已尽,候风雨送尔归。”

因授一青石,大如鸡卵,言至家可磨此服之,能下毒气。

一夕风雷,其物遽持女曰:“可去矣。”

如释氏言屈伸臂顷,已至其家,坠之庭中。

其母因磨石饮之,下物如青泥斗余。

李公佐大历中在庐州,有书吏王庚请假归。

夜行郭外,忽值引骑呵辟,书吏遽映大树窥之,且怪此无尊官也。

导骑后一人,紫衣,仪卫如节使。

后有车一乘,方渡水,御者前白:“车〈車勾〉索断。”

紫衣者言:“捡簿。”

遂见数吏捡簿,曰:“合取庐州某里张某妻脊筋。”

乃书吏之姨也。

顷刻吏回,持两条白物,各长数尺,乃渡水而去。

至家,姨尚无恙,经宿忽患背疼,半日而卒。

元和初,有一士人失姓字,因醉卧厅中。

及醒,见古屏上妇人等,悉于床前踏歌,歌曰:“长安女儿踏春阳,无处春阳不断肠。无袖弓腰浑忘却,蛾眉空带九秋霜。”

其中双鬟者问曰:“如何是弓腰?”

歌者笑曰:“汝不见我作弓腰乎?”

乃反首髻及地,腰势如规焉。

士人惊惧,因叱之,忽然上屏,亦无其他。

郑相在梁州,有龙兴寺僧智圆,善总持敕勒之术,制邪理痛多著效,日有数十人候门。

智圆腊高稍倦,郑公颇敬之。

因求住城东隙地,郑公为起草屋种植,有沙弥、行者各一人。

居之数年,暇日,智圆向阳科脚甲,有妇人布衣,甚端丽,至阶作礼。

智圆遽整衣,怪问:“弟子何由至此?”

妇人因泣曰:“妾不幸夫亡而子幼小,老母危病。知和尚神咒助力,乞加救护。”

智圆曰:“贫道本厌城隍喧啾,兼烦于招谢,弟子母病,可就此为加持也。”

妇人复再三泣请,且言母病剧,不可举扶,智圆亦哀而许之。

乃言从此向北二十余里一村,村侧近有鲁家庄,但访韦十娘所居也。

智圆诘朝如言行二十余里,历访悉无而返。

来日妇人复至,僧责曰:“贫道昨日远赴约,何差谬如此?”

妇人言:“只去和尚所止处二三里耳。和尚慈悲,必为再往。”

僧怒曰:“老僧衰暮,今誓不出。”

妇人乃声高曰:“慈悲何在耶?今事须去。”

因上阶牵僧臂。

惊迫,亦疑其非人,恍惚间以刀子刺之,妇人遂倒,乃沙弥误中刀,流血死矣。

僧忙然,遽与行者瘗之于饭瓮下。

沙弥本村人

家去兰若十七八里。

其日,其家悉在田,有人皂衣揭幞,乞浆于田中。

村人访其所由,乃言居近智圆和尚兰若。

沙弥之父欣然访其子耗,其人请问,具言其事,盖魅所为也。

沙弥父母尽皆号哭诣僧,僧犹绐焉。

其父乃锹索而获,即诉于官。

郑公大骇,俾求盗吏细按,意其必冤也。

僧具陈状:“贫道宿债,有死而已。”

按者亦以死论。

僧求假七日,令持念为将来资粮,郑公哀而许之。

僧沐浴设坛,急印契缚〈木暴〉考其魅。

凡三夕,妇人见于坛上,言:“我类不少,所求食处辄为和尚破除。沙弥且在,能为誓不持念,必相还也。”

智圆恳为设誓,妇人喜曰:“沙弥在城南某村几里古丘中。”

僧言于官,吏用其言寻之,沙弥果在,神已痴矣。

发沙弥棺,中乃苕帚也。

僧始得雪,自是绝珠贯,不复道一梵字。

元和初,洛阳村百姓王清,佣力得钱五银。

因买田畔一枯栗树,将为薪以求利。

经宿,为邻人盗斫,创及腹,忽有黑蛇举首如臂,人语曰:“我王清本也,汝勿斫。”

其人惊惧,失斤而走。

及明,王清率子孙薪之,复掘其根,根下得大瓮二,散钱实之。

王清因是获利而归。

十余年巨富,遂甃钱成龙形,号王清本。

元和中,苏湛游蓬鹊山,裹粮钻火,境无遗跬。

忽谓妻曰:“我行山中,睹倒崖有光镜,必灵境也。明日将投之,今与卿诀。”

妻子号泣,止之不得。

及明遂行,妻子领奴婢潜随之。

入山数十里,遥望岩有白光,圆明径丈,苏遂逼之。

才及其光,长叫一声,妻儿遽前救之,身如蠒矣。

有蜘蛛黑色,大如钴〈釒莽〉,走集岩下。

奴以利刀决其网,方断,苏已脑陷而死。

妻乃积柴烧其崖,臭满一山中。

相传裴旻山行,有山蜘蛛垂丝如匹布,将及旻。

旻引弓射杀之,大如车轮。

因断其丝数尺收之。

部下有金创者,剪方寸贴之,血立止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酉阳杂俎-卷十四-译文

民间传说崖山的神娶了河伯的女儿,所以河伯看到火,一定会降雨来救火。现在山上长满了水草。

华不注泉是齐顷公取水的地方,方圆有一百多步。北齐时,有人用千尺长的绳子沉下石头试探,结果石头出来时,红得像血一样,这个人不久就因为事情而死。

荆州永丰县东乡里有一块卧石,长九尺六寸。它的形状像人体,青黄色隐约可见,像是雕刻的一样。如果当地干旱,人们就会一起举起这块石头,小举就会下小雨,大举就会下大雨。相传这块石头突然出现在这里,原本长九尺,现在又增加了六寸。

清水宛口旁边,义兴十二年,有一群小孩在这里洗澡,忽然岸边有钱像流沙一样涌出,于是他们争相去拿。手一满就放在地上,钱又消失了,于是他们用衣襟包起来,然后各自得到了一些钱。流出的钱中有一辆铜车,用铜牛拉着,跑得很快。孩子们追着跑,抓住了一只车脚,直径大约五寸。车轮有六个辐条,通体青色,轮毂内是黄色,形状像平常的车轮。当时沈敬守在南阳,得到了这只车脚钱,使用时穿草就会停下来破掉,最终不知道去了哪里。

虎窟山,相传在燕建平年间,济南太守胡谘在这座山的洞穴里发现了一只白虎,因此得名。

乌山下没有水,魏朝末年,有人挖井五丈深,发现了一个石函。石函里有一只龟,大小像马蹄,旁边有五根炭。再挖三丈,遇到一块盘石,下面有水流汹涌,于是凿开石头穿过水流,水流向北流去。不久有一艘船撞到石头上,工匠们看到船上有一块杉木板,板上刻着字:“吴赤乌二年八月十日,武昌王子义之船”。

平原县西十里,以前有一片杜林。南燕太上末年,有一个叫邵敬伯的人,住在长白山。有人寄给敬伯一封信,说:“我是吴江的使者,让我向济伯传达问候。现在需要经过长白山,希望你能帮我传达。”还教敬伯,只要在杜林中取树叶,投到水里,就会有人出来。敬伯照做了,果然有人出来。敬伯怕水,那人让敬伯闭上眼睛,像是进入水中,突然看到宫殿宏伟壮丽。见到一个老人,大约八九十岁,坐在水晶床上,打开信说:“裕兴超灭。”侍卫们都是圆眼睛,穿着盔甲。敬伯告辞出来,那人送给他一把刀,说:“好好去吧,只要拿着这把刀,就不会有水灾。”敬伯出来后,回到杜林中,衣服一点也没湿。果然那一年宋武帝灭了燕。敬伯在两河之间住了三年,夜里突然发大水,整个村子都被淹没了,只有敬伯坐在一张床上,到天亮时穿上鞋子,敬伯低头一看,床原来是一只大龟。敬伯死后,刀也消失了。世人传说杜林下有河伯的坟墓。

妒妇津,相传在晋朝大始年间,刘伯玉的妻子段氏,字光明,性格嫉妒。伯玉常在妻子面前背诵《洛神赋》,对妻子说:“娶到这样的妻子,我无憾了。”明光说:“你为什么觉得水神好而轻视我?我死了,何愁不能成为水神。”那天晚上她就自沉而死。死后七天,托梦给伯玉说:“你本来希望我是神,我现在已经成为神了。”伯玉醒来后,终身不再渡水。有妇人渡这个津口时,都要弄坏衣服和妆容,然后才敢渡河,否则风波会突然发作。丑妇即使打扮得漂亮渡河,水神也不会嫉妒。妇人渡河没有风浪的,会认为自己丑,不会引起水神的愤怒。丑妇忌讳这个,无不自己毁坏容貌,以免被嘲笑。所以齐人说:“想找好媳妇,站在津口。妇人站在水边,好坏自然显现。”

虞道施,义熙年间,乘车在山中行走。忽然有一个人,穿着黑衣,直接上车说要搭车。头上有光,口和眼睛都是红色的,脸上有毛。走了十里才下车,临别时对施说:“我是驱除大将军,感谢你让我搭车。”于是留下了一对银环。

晋朝隆安年间,吴兴有一个人大约二十岁,自称圣公,姓谢,已经死了一百年,突然来到陈氏的宅子,说这是他的旧宅,要求归还,否则就烧掉。一天晚上,宅子被火烧尽,于是有鸟毛插在地上绕宅子几圈,百姓们就建了一座庙。

大定初年,有一个士人跟随新罗的使者,被风吹到一个地方,人们都长着长胡子,语言和唐朝相通,称为长须国。人物茂盛,建筑和衣冠与中国稍有不同,地方叫扶桑洲。他们的官职有正长、戢波、目役,岛逻等称号。士人拜访了几个地方,那个国家的人都尊敬他。忽然有一天,有几十辆车马,说大王召见客人。走了两天才到三大城,甲士守门。使者引导士人进去拜见,殿宇高大宽敞,仪仗像王者一样。见到士人拜伏,稍微起身,就任命士人为司风长,兼附马。他们的主人很美,有几十根胡子。士人威势显赫,富有珠玉,但每次回家见到妻子就不高兴。他们的王多在月圆之夜举行大会,后来有一次大会,士人看到姬嫔们都有胡子,于是赋诗说:“花没有花蕊就不美,女人没有胡子也丑。丈人试着让她们都没有,未必不如都有。”王大笑说:“驸马竟然不能忘情于小女的胡子之间吗?”过了十几年,士人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忽然有一天,君臣们忧心忡忡,士人奇怪地问,王哭着说:“我国有难,祸在旦夕,只有驸马能救。”士人惊讶地说:“如果难可以消除,我性命不敢推辞。”王于是命令准备船,派两个使者跟随士人,说:“麻烦驸马去拜见海龙王,只说东海第三汊第十岛长须国有难求救。我国非常微小,需要再三说明。”于是哭着握手告别。士人登船,瞬间到了岸边。岸上的沙子都是七宝,人们都穿着长大衣冠。士人于是上前,请求拜见龙王。龙宫的样子像佛寺里画的天宫,光明闪烁,眼睛不能直视。龙王走下台阶迎接士人,一起上殿。询问他的来意,士人详细说明,龙王立即命令迅速调查。过了很久,一个人从外面报告说:“境内并没有这个国家。”士人再次哀求,说长须国在东海第三汊第七岛。龙王再次叱责使者:“仔细寻找迅速报告。”过了片刻,使者回来,说:“这个岛的虾合供大王这个月的食物,前天已经追到了。”龙王笑着说:“客人原来是被虾迷惑了。我虽然是王,所吃的都是禀告天符,不能随便吃。现在为客人减少食物。”于是命令带客人去看,看到几十个铁锅像房子一样大,里面满是虾。有五六只红色的,大小像手臂,看到客人跳跃,像是求救的样子。引者说:“这是虾王。”士人不觉悲泣,龙王命令放掉一锅虾王,派两个使者送客人回中国。一夜之间,到了登州。回头看两个使者,原来是巨龙。

天宝初年,安思顺进献了一条五色玉带,又在左藏库中得到了五色玉杯。皇上奇怪最近西方没有五色玉,命令责问安西的各个蕃国。蕃国说:“最近进贡的都被小勃律劫走了,没有送到。”皇上大怒,想要征讨。群臣大多劝谏,只有李右座赞成皇上的意思,并且说武成王天运有谋略和勇气可以带兵。于是命令王天运带领四万人,兼统各个蕃国的军队去讨伐。到了勃律城下,勃律的君长恐惧请罪。

他们献出了所有的宝玉,希望每年都能进贡。但天意不允许,于是他们屠城,俘虏了三千人并带走了他们的珠宝。

勃律国中有术士说:“将军没有道义,不吉利,天将有大风雪。”

行进了几百里,突然四面起风,雪花像翅膀一样飞舞,风吹动小海的水形成了冰柱,冰柱升起又倒塌。

半天后,小海的水涨起来,四万人一下子冻死了,只有蕃汉各一人得以生还。

他们向皇帝报告,玄宗非常惊讶,立即命令中使跟随这两人去验证。

到了小海边,冰仍然像山一样高耸,透过冰可以看到士兵的尸体,站着的坐着的,清晰可数。

中使准备返回时,冰突然稍微融化,众尸体也不再可见。

郭代公曾经住在山中,半夜有人面如盘子,眼睛在灯下闪烁。

郭公毫无惧色,慢慢地在它的脸颊上题字:“久戍人偏老,长征马不肥。”

这是郭公的警句。题完后吟诵,那个东西就消失了。

几天后,郭公随樵夫散步,看到大树上有一个白耳,大如数斗,上面题的字还在。

大历年间,有一个士人的庄园在渭南,他因病在京城去世,妻子柳氏因此住在庄园里。

一个儿子十一二岁,夏夜,儿子突然害怕得睡不着。

三更后,突然看到一个老人,穿着白衣,两颗牙齿露在外面,仔细看着他。

过了很久,渐渐靠近床前。床前有一个婢女睡得很熟,老人掐住她的喉咙,咬得有声,衣服随手碎裂,抓起来吃掉。

不一会儿骨头露出来,老人举起她的五脏喝掉。

看到老人的口大如簸箕,儿子刚叫出声,什么也看不见了,婢女已经变成骨头了。

几个月后,也没有其他事情发生。

士人祥斋,傍晚,柳氏坐在外面乘凉,有胡蜂绕着她的头和脸,柳氏用扇子打落,原来是胡桃。

柳氏急忙拿在手中玩,胡桃开始长大。起初像拳头,像碗,惊讶之间,已经像盘子一样大了。

突然分成两半,在空中旋转,声音像蜜蜂分开。

突然合在柳氏的头上,柳氏的头碎裂,牙齿掉在树上。

那个东西飞走了,竟然不知道是什么怪物。

贾相公在滑州,境内大旱,秋天的庄稼都受损。

贾相公召见两位大将,对他们说:“今年荒旱,麻烦你们两位救救三军和百姓。”

两位大将都说:“如果有利于军州,死也不足惜。”

贾相公笑着说:“你们可以委屈一下做健步,乙日会有两个骑马的,穿着惨绯色的衣服,骑的马是蕃步鬣长的,经过市场出城,你们跟踪他们,找到他们消失的地方,我的事情就成功了。”

两位大将于是带着干粮穿着黑衣,按照贾相公的话去寻找,从市场到野外二百多里,映照着一个大坟墓而消失,于是他们垒石做标记。

经过信使返回,贾相公非常高兴,命令几百名军健带着工具,与两位大将一起去那个地方。

于是挖开坟墓,获得了数十万斛的陈粟,人们竟然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胡珦在虢州时,猎人杀了一只鹿,重一百八十斤。

蹄下贯穿着铜鐶,鐶上有篆字,博物学家也无法识别。

博士丘濡说,汝州旁县,五十年前,村里人失去了女儿。

几年后女儿突然自己回来,说最初被东西在睡梦中带走,突然停在一个地方,天亮时,就在古塔中。

见到一个美男子,对她说:“我是天人,注定要娶你为妻。自有年限,不要怀疑害怕。”

并且告诫她不要窥视外面。

每天两次往返,下去取食物,有时炙饵还是热的。

经过一年,女儿趁他离开时,偷偷窥视,看到他腾空如飞,皮肤发蓝,耳朵像驴一样。

到地上又恢复成人形,女儿惊吓得汗流浃背。

那个东西回来,察觉后说:“你果然窥视我,我其实是野叉,与你有缘,最终不会害你。”

女儿素来聪明,谢道:“我既然是你的妻子,怎么会对你有恶意呢?你既然有灵异,为什么不居住在人间,让我时常见到父母呢?”

那个东西说:“我们这类人有罪业,如果与人杂处,就会引发疫病。现在形迹已经暴露,任你观察,不久你就会回去了。”

那座塔离人居住的地方很近,女儿经常往下看,那个东西在空中不能化形,到地上才能与人杂处。

有时有白衣人在尘中,那个东西会收敛手侧避。

有时看到有人枕着他的头唾他的脸,行人似乎都看不见。

回来后,女儿问他:“刚才在街上有敬重你的,有戏弄你的,为什么?”

那个东西笑着说:“世上有吃牛肉的人,我可以欺负他们。如果遇到忠直孝养,释道守戒律、法籙的人,我误犯了他们,就会被天诛。”

又过了一年,那个东西突然悲伤地哭泣着对女儿说:“缘分已尽,等风雨送你回去。”

于是给她一块青石,大如鸡卵,说回到家可以磨碎服用,能解毒气。

一天晚上风雷大作,那个东西突然抱着女儿说:“可以走了。”

像释氏说的屈伸臂顷,已经到了她的家,坠落在庭院中。

她的母亲于是磨碎石头给她喝,排出的东西像青泥一样有一斗多。

李公佐在大历年间在庐州,有一个书吏王庚请假回家。

晚上在城外行走,突然遇到引骑呵斥,书吏急忙躲在大树后窥视,觉得奇怪这里没有尊官。

引骑后面有一个人,穿着紫衣,仪卫像节使。

后面有一辆车,正在渡水,御者上前说:“车〈車勾〉索断了。”

紫衣者说:“捡簿。”

于是看到几个吏员捡簿,说:“应该取庐州某里张某妻子的脊筋。”

原来是书吏的姨母。

不一会儿吏员回来,拿着两条白色的东西,各长数尺,然后渡水而去。

到家后,姨母还没有事,过了一夜突然患背疼,半天后就去世了。

元和初年,有一个士人忘记了姓名,因为醉酒躺在厅中。

醒来后,看到古屏风上的妇人等,都在床前踏歌,歌曰:“长安女儿踏春阳,无处春阳不断肠。无袖弓腰浑忘却,蛾眉空带九秋霜。”

其中双鬟者问:“什么是弓腰?”

歌者笑着说:“你没看到我做弓腰吗?”

于是反首髻及地,腰势如规。

士人惊惧,于是叱责她们,忽然她们上了屏风,也没有其他事情发生。

郑相在梁州,有龙兴寺的僧人智圆,擅长总持敕勒之术,制邪理痛多有成效,每天有几十人等候在门口。

智圆年纪大了有些疲倦,郑公非常敬重他。

于是请求住在城东的空地,郑公为他建起草屋种植,有一个沙弥和一个行者。

住了几年后,有一天,智圆在阳光下修剪脚甲,有一个穿着布衣的妇人,非常端庄美丽,到台阶上行礼。

智圆急忙整理衣服,奇怪地问:“弟子怎么到这里来了?”

妇人于是哭泣说:“我不幸丈夫去世,儿子年幼,老母病危。知道和尚有神咒助力,请求救护。”

智圆说:“贫道本来讨厌城隍的喧闹,也烦于招谢,弟子母亲病重,可以在这里加持。”

妇人再三哭泣请求,并且说母亲病重,不能扶起来,智圆也同情地答应了。

于是说从这里向北二十多里有一个村子,村子旁边有鲁家庄,只要找到韦十娘的住处。

智圆第二天按照她的话走了二十多里,找遍了也没有找到,于是返回。

第二天妇人又来了,僧人责备说:“贫道昨天远赴约,怎么会有这样的差错?”

妇人说:“只离和尚住的地方二三里而已。和尚慈悲,一定要再去。”

僧人生气地说:“老僧年纪大了,今天发誓不再出去。”

妇人于是高声说:“慈悲在哪里?现在事情必须去。”

于是上台阶拉住僧人的手臂。

僧人惊慌,也怀疑她不是人,恍惚间用刀子刺她,妇人倒下,原来是沙弥误中刀,流血而死。

僧人慌乱,急忙与行者将她埋在饭瓮下。

沙弥本是村里人。

家离兰若寺有十七八里。

那天,全家都在田里,有一个穿黑衣戴幞头的人,在田里讨水喝。

村里人问他从哪里来,他说住在智圆和尚的兰若寺附近。

沙弥的父亲高兴地去打听儿子的消息,那人详细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原来是妖怪所为。

沙弥的父母都哭着去找和尚,和尚还在欺骗他们。

沙弥的父亲用铁锹和绳索抓住了和尚,随即向官府告状。

郑公非常震惊,命令捕吏仔细审问,认为和尚一定是冤枉的。

和尚陈述道:“贫道有宿债,只有一死而已。”

审问的人也以死罪论处。

和尚请求宽限七天,让他持念为将来积攒资粮,郑公怜悯他,答应了。

和尚沐浴设坛,急忙用印契束缚妖怪,拷问它。

连续三个晚上,一个妇人出现在坛上,说:“我们这类妖怪不少,所求的食物总是被和尚破除。沙弥还在,如果和尚能发誓不再持念,我们一定归还沙弥。”

智圆恳切地发誓,妇人高兴地说:“沙弥在城南某村几里外的古丘中。”

和尚告诉官府,官吏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找到了沙弥,但沙弥的神智已经痴呆了。

打开沙弥的棺材,里面竟然是一把苕帚。

和尚这才得以洗清冤屈,从此不再念诵佛经,也不再提一个梵字。

元和初年,洛阳村的百姓王清,靠打工赚了五两银子。

于是买了田边的一棵枯栗树,打算砍了当柴卖钱。

过了一夜,被邻居偷砍,砍到树腹时,忽然有一条黑蛇抬起头来像手臂一样粗,对人说:“我是王清的本体,你不要砍。”

那人吓得丢了斧头就跑。

到了天亮,王清带着子孙去砍树,又挖了树根,树根下发现两个大瓮,里面装满了散钱。

王清因此获利回家。

十多年后,王清成了巨富,于是用钱堆成龙形,号称王清本。

元和年间,苏湛游蓬鹊山,带着干粮和火种,走遍了山中的每一寸土地。

忽然对妻子说:“我在山中看到倒崖上有光镜,一定是灵境。明天我要去那里,今天和你告别。”

妻子哭泣着,无法阻止他。

到了天亮,苏湛就出发了,妻子带着奴婢偷偷跟着他。

进山几十里,远远望见岩石上有白光,圆圆的,直径有一丈,苏湛靠近它。

刚碰到那光,苏湛就长叫一声,妻子和儿子急忙上前救他,他的身体已经像蚕茧一样了。

有一只黑色的蜘蛛,大小像钴〈釒莽〉,跑到了岩石下。

奴婢用利刀割断蜘蛛网,刚割断,苏湛的脑袋就陷进去死了。

妻子于是堆柴烧了那崖,臭味弥漫了整个山中。

相传裴旻在山中行走,有一只山蜘蛛垂下丝来像一匹布,快要碰到裴旻。

裴旻拉弓射杀了它,蜘蛛大得像车轮。

于是割下几尺蛛丝收起来。

部下有受金创的人,剪下一寸蛛丝贴在伤口上,血立刻止住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酉阳杂俎-卷十四-注解

度朔司刑:度朔是古代神话中的山名,司刑指掌管刑罚的神。这里指通过度朔山的刑罚可以了解鬼神的真实情况。

葆登掌祀:葆登是古代神话中的神名,掌祀指掌管祭祀。这里指通过祭祀可以感应神灵。

璇玑:古代天文仪器,用于观测天象。这里指圣人通过观测天象来制定礼仪制度。

巫祝:古代负责祭祀和占卜的官员。

十辉:指十种吉祥的天象。

九黎:古代传说中的部落,曾与黄帝发生战争。这里指平定九黎之乱。

灶下之驹掇:指灶神,传说灶神会变成小马驹在灶下活动。

户内之雷霆:指雷神,传说雷神会在屋内发出雷声。

随兕:古代传说中的神兽,楚庄王曾与之争斗。

委蛇:古代传说中的神蛇,齐桓公曾见到它而病愈。

昆仑之墟:古代神话中的仙山,被认为是天帝的下都。

浑潡:古代神话中的天神,形状奇特,能歌善舞。

帝江:古代神话中的水神,与浑潡有关。

形夭:古代神话中的神,与天帝争夺神位。

常羊山:古代神话中的山名,形夭被葬于此。

竹宫:汉代祭祀天神的场所。

太一君:古代神话中的天神,掌管天界秩序。

天翁:古代神话中的天神,姓张名坚。

北斗魁:北斗七星中的第一星,掌管阴间事务。

东王公:古代神话中的东方之神,掌管东方事务。

西王母:古代神话中的西方女神,掌管昆仑山。

灶神:古代神话中的灶神,掌管家庭事务。

河伯:河伯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河神,掌管河流,常与降雨、洪水等自然现象相关联,体现了古代对水资源的崇拜和管理。

甲子神:古代神话中的水神,掌管水中的事务。

甲戍神:古代神话中的火神,掌管火中的事务。

鬼仙:古代神话中的鬼魂,具有仙人的能力。

神荼、郁垒:古代神话中的门神,掌管万鬼。

龟兹国:古代西域国家,以佛教文化闻名。

乾陀国:古代西域国家,以勇猛著称。

历山:古代山名,传说有海神锁住山神。

崖山:古代山名,传说可以通过烧山求雨。

崖山神:崖山神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山神之一,传说中与河伯有联姻关系,反映了古代自然崇拜和神话传说中神灵之间的互动。

华不注泉:位于古代齐国,是齐顷公取水的地方,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反映了古代对水源的重视和利用。

荆州永丰县东乡里的卧石:这块卧石因其形似人体且具有祈雨功能而被神化,反映了古代对自然现象的崇拜和解释。

清(淯)水宛(穴)口:此处描述了古代儿童在河边发现铜车的神奇事件,反映了古代对金属工艺和交通工具的崇拜。

虎窟山:因传说中济南太守胡谘在此山窟得白虎而得名,体现了古代对白虎这一神兽的崇拜。

乌山下无水:描述了魏末时期人们在此地掘井发现石函和龟的神奇事件,反映了古代对地下水和龟的崇拜。

平原县西十里的杜林:杜林是南燕太上末年的一个神秘地点,与河伯冢的传说相关,反映了古代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拜。

妒妇津:妒妇津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对女性嫉妒心理的描绘和对水神的崇拜,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

虞道施:虞道施的故事描述了与驱除大将军的神秘相遇,反映了古代对神灵和超自然力量的信仰。

晋隆安中:描述了吴兴地区一个自称圣公的神秘人物,反映了古代对神灵和超自然现象的信仰。

大定初:描述了士人随新罗使到达长须国的神奇经历,反映了古代对异国和超自然现象的想象和描绘。

天宝初:描述了安思顺进献五色玉带和五色玉杯的事件,反映了古代对玉石和珍宝的崇拜和重视。

勃律:古代西域国名,位于今克什米尔地区。

玄宗:唐玄宗李隆基,唐朝第七位皇帝,以开元盛世著称。

中使:皇帝派出的使者,通常为宦官。

郭代公:唐代著名将领郭子仪,因功封代国公。

大历:唐代宗李豫的年号,公元766年至779年。

渭南:今陕西省渭南市,唐代为京畿地区。

滑州:今河南省滑县,唐代为重要州郡。

虢州:今河南省灵宝市一带,唐代为州郡。

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唐代为州郡。

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唐代为州郡。

元和:唐宪宗的年号,时间为806年至820年。

梁州:今陕西省汉中市,唐代为州郡。

龙兴寺:唐代著名寺庙,位于今陕西省汉中市。

兰若:佛教用语,指寺庙或僧侣的居所。

沙弥:佛教中未成年的出家男子,通常指初入佛门的少年僧侣。

魅:古代传说中的鬼怪或妖怪,常指迷惑人的邪灵。

锹索:指用铁锹和绳索等工具进行挖掘或捆绑。

郑公:此处指地方官员,可能是当时的县令或知府。

王清本:故事中的人物,因意外获得财富而成为巨富。

蓬鹊山:传说中的仙山,常与神仙或灵异事件相关。

裴旻:唐代著名的将领,以勇猛善战著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酉阳杂俎-卷十四-评注

《诺皋记》是一部记载古代神话、传说和怪异现象的文献,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神灵和超自然现象的理解与想象。本文通过对各种神灵、鬼怪、山川、祭祀等内容的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丰富的宗教文化和神话体系。

首先,文本中提到的神灵和鬼怪种类繁多,如度朔司刑、葆登掌祀、灶神、河伯等,这些神灵各司其职,掌管着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人类的生活。这些神灵的形象和功能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超自然现象的想象。例如,灶神不仅掌管家庭的灶火,还负责记录人们的善恶行为,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道德规范的重视。

其次,文本中提到的山川和地理现象,如昆仑之墟、常羊山、历山等,都是古代神话中的重要地点。这些地方不仅是神灵居住的场所,也是各种神奇事件的发生地。例如,昆仑之墟被认为是天帝的下都,百神所在,象征着天界的秩序和神圣性。而历山上的古铁锁则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解释,认为山神和海神之间的争斗导致了地理的变化。

此外,文本中还提到了各种祭祀仪式和占卜活动,如竹宫的祭祀、太一君的祭祀等。这些仪式不仅是古人沟通神灵的方式,也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手段。通过祭祀,古人希望能够获得神灵的庇佑,避免灾祸,确保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总的来说,《诺皋记》通过对神灵、鬼怪、山川、祭祀等内容的记载,展现了古代中国丰富的宗教文化和神话体系。这些内容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和超自然现象的理解,也体现了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秩序。通过对这些神话和传说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

这段古文通过一系列神话传说和神奇事件,展现了古代中国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背景。首先,崖山神与河伯的联姻传说反映了古代对自然神灵的崇拜和神话传说中神灵之间的互动,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解释。其次,华不注泉和荆州永丰县东乡里的卧石等地的描述,展示了古代对水源和自然现象的崇拜,以及通过祈雨等方式与自然神灵沟通的习俗。

清(淯)水宛(穴)口和虎窟山的神奇事件,进一步体现了古代对金属工艺、交通工具和神兽的崇拜,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技术和自然力量的敬畏。乌山下无水和杜林下的河伯冢的传说,则展示了古代对地下水和龟的崇拜,以及通过掘井等方式与地下神灵沟通的习俗。

妒妇津的传说通过描绘女性嫉妒心理和水神的崇拜,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心理的描绘和对水资源的重视。虞道施和晋隆安中的故事,则通过描述与神灵和超自然力量的相遇,展示了古代人们对神灵和超自然现象的信仰。

大定初的士人随新罗使到达长须国的神奇经历,以及天宝初的安思顺进献五色玉带和五色玉杯的事件,进一步体现了古代对异国和珍宝的崇拜和重视,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异国文化和珍宝的向往和追求。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一系列神话传说和神奇事件,展现了古代中国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背景,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神灵、技术和异国文化的崇拜和追求,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段古文包含了多个独立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充满了神秘和超自然的元素,反映了唐代社会对鬼神、灵异现象的普遍信仰和想象。这些故事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唐代社会文化、宗教信仰和民间传说的窗口。

第一个故事讲述了勃律国的一场灾难,将军因无义而遭到天谴,四万人在风雪中冻死。这个故事反映了唐代人对天命的敬畏和对道德行为的重视。将军的无义行为被视为不祥之兆,最终导致了灾难的发生。这种因果报应的观念在唐代文学中非常常见,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和宇宙观。

第二个故事讲述了郭代公在山居中遇到的神秘事件。郭代公面对突如其来的灵异现象,表现得非常镇定,甚至题诗于其颊,最终使灵异现象消失。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郭代公的胆识和智慧,还反映了唐代文人对灵异现象的态度——既敬畏又试图通过文学创作来化解恐惧。

第三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士人家庭遭遇的恐怖事件,白衣老人吞噬婢女的情节充满了惊悚色彩。这个故事反映了唐代民间对鬼怪的恐惧和想象,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家庭安全的担忧。

第四个故事讲述了贾相公在滑州大旱时通过灵异手段找到粮食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贾相公的智慧和领导能力,还反映了唐代社会对自然灾害的应对方式。通过灵异手段解决现实问题的情节,体现了唐代人对超自然力量的依赖和信仰。

第五个故事讲述了胡珦在虢州猎得一只带有铜鐶的鹿,鐶上有无法识别的篆字。这个故事反映了唐代人对神秘事物的好奇和对古代文化的尊重。铜鐶上的篆字象征着古代文明的遗存,博物者无法识别的情节则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

第六个故事讲述了一个村女被天人带走并最终归来的经历。这个故事充满了奇幻色彩,反映了唐代民间对天人、野叉等超自然存在的想象。故事中的天人既有神秘的力量,又有人性的温情,体现了唐代人对超自然存在的复杂情感。

第七个故事讲述了李公佐在庐州遇到的神秘事件,紫衣者取走书吏姨母脊筋的情节充满了恐怖色彩。这个故事反映了唐代人对生死、命运的神秘理解,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官僚体系的复杂情感。

第八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士人醉酒后遇到屏风上妇人踏歌的灵异事件。这个故事充满了诗意和神秘感,反映了唐代文人对艺术与灵异的结合。屏风上的妇人踏歌的情节,既是对唐代歌舞文化的反映,也是对超自然现象的想象。

第九个故事讲述了郑相在梁州遇到龙兴寺僧智圆的故事。智圆因误杀沙弥而陷入困境,反映了唐代社会对宗教与道德的复杂态度。智圆的慈悲与无奈,以及最终的悲剧结局,体现了唐代人对宗教力量的敬畏和对人性弱点的反思。

总的来说,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唐代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还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唐代社会文化、宗教信仰和民间传说的宝贵资料。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唐代人对超自然现象的敬畏、对道德行为的重视以及对生死命运的神秘理解。

这段古文包含了三个独立的故事,分别涉及佛教、灵异事件和民间传说。每个故事都充满了神秘色彩,反映了唐代社会对宗教、鬼怪和超自然现象的信仰与想象。

第一个故事讲述了智圆和尚与魅的斗争。魅是一种迷惑人的邪灵,常以人形出现,试图扰乱人间秩序。智圆和尚通过设坛、持念等佛教仪式,最终成功制服了魅,并找回了被魅迷惑的沙弥。这一故事体现了佛教在唐代社会中的影响力,尤其是僧侣通过宗教仪式驱邪的能力,反映了人们对佛教的依赖与信任。

第二个故事讲述了王清因意外获得财富而成为巨富的传奇经历。故事中的黑蛇象征着灵异力量,它保护了王清的财产,并指引他发现了埋藏的财富。这一故事反映了唐代民间对财富与命运的信仰,认为财富的获得往往与天意或灵异力量有关。同时,故事中的黑蛇也体现了古代对蛇的崇拜,蛇常被视为灵物或守护神。

第三个故事讲述了苏湛在蓬鹊山遭遇山蜘蛛的悲剧。山蜘蛛是一种传说中的巨型蜘蛛,常被视为危险的灵异生物。苏湛因好奇而接近灵境,最终被山蜘蛛所害。这一故事反映了唐代人对未知领域的敬畏与恐惧,尤其是对山林中的灵异生物的恐惧。同时,故事中的山蜘蛛也象征了自然界的不可控力量,提醒人们不要轻易挑战自然的极限。

总体而言,这三个故事通过不同的情节,展现了唐代社会对宗教、灵异和自然力量的复杂态度。它们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超自然现象的信仰与想象。这些故事在艺术上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通过夸张的情节和神秘的元素,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同时也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训。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酉阳杂俎-卷十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609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