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段成式(803年—863年),唐代文学家、博物学家,以博学多才著称。他的作品内容丰富,涉及广泛。
年代:成书于唐代(9世纪)。
内容简要:《酉阳杂俎》共30卷,是一部笔记体著作,内容涵盖神话、传说、历史、地理、民俗等各个方面。书中记录了大量的奇闻异事和民间传说,语言生动,富有趣味性。它是研究唐代社会文化和民间信仰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唐代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酉阳杂俎-卷十三-原文
冥迹
魏韦英卒后,妻梁氏嫁向子集。嫁日,英归至庭,呼曰:“阿梁,卿忘我耶?”子集惊,张弓射之,即变为桃人茅马。
长白山西有夫人墓,魏孝昭之世,搜扬天下才俊,清河崔罗什,弱冠有令望,被徵诣州,夜经于此。忽见朱门粉壁,楼台相望。俄有一青衣出,语什曰:“女郎须见崔郎。”什怳然下马,入两重门,内有一青衣通问引前。什曰:“行李之中,忽蒙厚命,素既不叙,无宜深入。”青衣曰:“女郎平陵刘府君之妻,侍中吴质之女。府君先行,故欲相见。”什遂前,入就床坐。其女在户东立,与什温凉。室内二婢秉烛,呼一婢令以玉夹膝置什前。什素有才藻,颇善风咏,虽疑其非人,亦惬心好也。女曰:“比见崔郎息驾庭树,嘉君吟啸,故欲一叙玉颜。”什遂问曰:”魏帝与尊公书,称尊公为元城令,然否?”女曰:“家君元城之日,妾生之岁。”什乃与论汉魏大事,悉与《魏史》符合,言多不能备载。什曰:”贵夫刘氏,愿告其名。”女曰:“狂夫刘孔才之第二子,名瑶,字仲璋。比有罪被摄,仍去不返。”什乃下床辞出,女曰:“从此十年,当更相逢。”什遂以玳瑁簪留之,女以指上玉环赠什。什上马行数十步,回顾乃见一大冢。什届历下,以为不祥,遂请僧为斋,以环布施。天统末,什为王事所牵,筑河堤于垣冢,遂于幕下话斯事于济南奚叔布,因下泣曰:“今岁乃是十年,可如何也作罢。”什在园中食杏,唯云:“报女郎信,我即去。”食一杏未尽而卒。什十二为郡功曹,为州里推重,及死,无不伤叹。
南巨川常识判冥者张叔言,因撰《续神异记》,具载其灵验。叔言判冥鬼十人,十人数内,两人是妇人。又乌龟狐亦判冥。
于襄阳頔在镇时,选人刘某入京,逢一举人,年二十许,言语明晤,同行数里,意甚相得。因藉草,刘有酒,倾数杯。日暮,举人指支迳曰:“某弊止从此数里,能左顾乎?”刘辞以程期,举人因赋诗:“流水涓涓芹努(一曰吐)牙,织乌双飞客还家。荒村无人作寒食,殡宫空对棠梨花。”至明旦,刘归襄州。寻访举人,殡宫存焉。
顾况丧一子,年十七。其子魂游,恍惚如梦,不离其家。顾悲伤不已,因作诗,吟之且哭。诗云:“老人丧其子,日暮泣成血。老人年七十,不作多时别。”其子听之感恸,因自誓:“忽若作人,当再为顾家子。”经日,如被人执至一处,若县吏者,断令托生顾家,复都无所知。忽觉心醒,开目认其屋宇,兄弟亲满侧,唯语不得。当其生也,已后又不记。年至七岁,其兄戏批之,忽曰:“我是尔兄,何故批我。”一家惊异,方叙前生事,历历不误,弟妹小名悉遍呼之。抑知羊叔子事非怪也。即进士顾非熊。成式常访之,涕泣为成式言。释氏《处胎经》言人之住胎,与此稍差。
尸穸
近代丧礼,初死内棺,而截亡人衣后幅留之。
又内棺加盖,以肉饭黍酒着棺前,摇盖叩棺,呼亡者名字,言起食,三度然后止。
琢钉及漆棺止哭,哭便漆不乾也。
铭旌出门,众人掣裂将去。
送亡人不可送韦革、铁物及铜磨镜奁盖,言死者不可使见明也。董勋言,“《礼》:‘弁服韎韐。’此用韦也。”(一曰”茅韦”)
刻木为屋舍、车马、奴婢,抵虫蛊等。周之前用涂车、萏灵,周以来用俑。
送亡者又以黄卷、〈虫葛〉钱、菟毫、弩机、纸疏、挂树之属。又作〈車康〉车。车,古蒌也,蒌似屏。
世人死者有作伎乐,名为乐丧。魌头,所以存亡者之魂气也。一名苏衣被,苏苏如也。一曰狂阻,一曰触圹。四目曰方相,两目曰〈亻欺〉。据费长房识李娥(一曰俄)药丸,谓之方相脑,则方相或鬼物也,前圣设官象之。
又忌狗见尸,令有重丧。
亡人坐上作魂衣,谓之上天衣。
送亡者不镜赍奁盖。
褮,鬼衣也。桐人起虞卿,明衣起左伯桃,挽歌起绋讴。故旧律发冢弃市,冢者重也,言为孝子所重,发一蠒土则坐,不须物也。
“吊”字,矢贯弓也。古者葬弃中野,《礼》:贯弓而吊,以助鸟兽之害。后魏俗竟厚葬,棺厚高大,多用柏木,两边作大铜鐶钮,不问公私贵贱,悉白油络幰帏[四庫本為“〈車靈〉”]车,迾素槊仗,打虏鼓,哭声欲似南朝。传哭挽歌无破声,亦小异于京师焉。
《周礼》:“方相氏〈區攵〉[四庫本為“毆”]罔象。”罔象好食亡者肝,而畏虎与柏。墓上树柏,路口致石虎,为此也。
昔秦时陈仓人,猎得兽若彘而不知名。道逢二童子,曰:“此名弗述,常在地中食死人脑。欲杀之,当以柏插其首。”
遭丧妇人有面衣,期已下妇人着帼,不着面衣。又妇人哭,以扇掩面。或有帷幄内哭者。
汉平陵王墓,墓多狐。狐自穴出者,皆毛上坌灰。
魏未有人至狐穴前,得金刀镊、玉唾壶。
贝丘县东北有齐景公墓,近世有人开之,下入三丈,石函中得一鹅,鹅回转翅以拨石。复下入一丈,便有青气上腾,望之如陶烟,飞鸟过之辄堕死,遂不敢入。
元魏时,菩提寺增多(一曰“达多”)发冢取砖,得一人,自言姓崔名涵,字子洪,在地下十二年,如醉人,时复游行,不甚辨了。畏日及水火兵刃。常走,疲极则止。洛阳奉洛里多卖送死之具,涵言:“作柏棺莫作桑欀。吾地下发鬼兵,一鬼称是柏棺,主者曰:‘虽是柏棺,乃桑欀也。’”
南朝薨卒赠予者以密
应看貂蝉者以雁代之,绶者以书。
先贤大臣冢墓,揭〈衤戈〉[四庫本為“〈衤弋〉”]题其官号姓名,五品以上漆棺,六品以下但得漆际。
南阳县民苏调女,死三年,自开棺还家,言夫将军事。赤小豆、黄豆,死有持此二豆一石者,无复作苦。又言可用梓木为棺。
刘晏判官李邈,庄在高陵,庄客悬欠租课,积五六年。邈因官罢归庄,方欲勘责,见仓库盈羡,输尚未毕。邈怪问,悉曰:”某作端公庄客二三年矣,久为盗。近开一古冢,冢西去庄十里,极高大,入松林二百步方至墓。墓侧有碑,断倒草中,字磨灭不可读。初,旁掘数十丈,遇一石门,固以铁汁,累日洋粪沃之方开。开时箭出如雨,射杀数人。众惧欲出,某审无他,必机关耳,乃令投石其中。每投箭辄出,投十余石,箭不复发,因列炬而入。至开第二重门,有木人数十,张目运剑,又伤数人。众以棒击之,兵仗悉落。四壁各画兵卫之像。南壁有大漆棺,悬以铁索,其下金玉珠玑堆集。众惧,未即掠之。棺两角忽飒飒风起,有沙迸扑人面。须臾风甚,沙出如注,遂没至膝,众皆恐走。比出,门已塞矣。一人复(一曰后)为沙埋死,乃同酹地谢之,誓不发冢。”
《水经》言,越王勾践都琅琊,欲移允(一曰元)常冢,冢中风生,飞沙射人,人不得近,遂止。按《汉旧仪》,将作营陵地,内方石,外沙演,户交横莫耶,设伏弩、伏火、弓矢与沙,盖古制有其机也。
又侯白《旌异记》曰(一作言):“盗发白茅冢,棺内大吼如雷,野雉悉雊。穿内火起,飞焰赫然,盗被烧死。”得非伏火乎?
永泰初,有王生者,住在扬州孝感寺北。夏月被酒,手垂于床。其妻恐风射,将举之。忽有巨手出于床前,牵王臂坠床,身渐入地。其妻与奴婢共曳之,不禁地如裂状,初余衣带,顷亦不见。其家并力掘之,深二丈许,得枯骸一具,已如数百年者,竟不知何怪。
江淮元和中有百姓耕地,地陷,乃古墓也。棺中得裩五十腰。
处士郑宾于言,尝客河北,有村正妻新死,未殓。日暮,其儿女忽觉有乐声渐近,至庭宇,尸已动矣。及入房,如在梁栋间,尸遂起舞。乐声复出,尸倒,旋出门,随乐声而去。其家惊惧,时月黑,亦不敢寻逐。一更,村正方归,知之,乃折一桑枝如臂,被酒大骂寻之。入墓林约五六里,复闻乐声在一柏林上。及近树,树下有火荧荧然,尸方舞矣。村正举杖举之,尸倒,乐声亦住,遂负尸而返。
医僧行儒说,福州有弘济上人,斋戒清苦,常于沙岸得一颅骨,遂贮衣篮中归寺。数日,忽眠中有物啮其耳,以手拨之落,声如数升物,疑其颅骨所为也。及明,果坠在床下,遂破为六片,零置瓦沟中。夜半,有火如鸡卵,次第入瓦下。烛之,弘济责曰:“尔不能求生人天,凭朽骨何也?”于是怪绝。
近有盗,发蜀先主墓。墓穴,盗数人齐见两人张灯对棋,侍卫十余。盗惊惧拜谢,一人顾曰:“尔饮乎?”乃各饮以一杯,兼乞与玉腰带数条,命速出。盗至外,口已漆矣。带乃巨蛇也。视其穴,已如旧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酉阳杂俎-卷十三-译文
冥迹
魏国的韦英去世后,他的妻子梁氏改嫁给了向子集。在改嫁的那天,韦英的灵魂回到了家中,喊道:“阿梁,你忘记我了吗?”向子集非常惊恐,拉开弓射向韦英,结果韦英变成了桃木人和茅草马。
长白山的西边有一座夫人墓,魏孝昭帝时期,朝廷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人才,清河人崔罗什,年轻有为,被征召到州里任职。一天夜里,他经过这座墓时,突然看到朱红色的门和粉白的墙壁,楼台相望。不久,一个青衣女子出来,对崔罗什说:“女郎想见崔郎。”崔罗什恍惚下马,进入两重门,里面有一个青衣女子引导他前行。崔罗什说:“我在旅途中,突然受到这样的厚待,素不相识,不宜深入。”青衣女子说:“女郎是平陵刘府君的妻子,侍中吴质的女儿。府君已经去世,所以想见你。”崔罗什于是上前,坐在床上。女子站在门东,与崔罗什寒暄。室内有两个婢女拿着蜡烛,女子叫一个婢女把玉夹膝放在崔罗什面前。崔罗什素有才华,擅长吟咏,虽然怀疑她不是人类,但也感到愉快。女子说:“刚才看到崔郎在庭树下休息,欣赏你的吟咏,所以想与你一叙。”崔罗什于是问道:“魏帝给你父亲写信,称他为元城令,对吗?”女子说:“我父亲在元城任职时,我出生了。”崔罗什于是与她讨论汉魏的大事,内容与《魏史》完全吻合,言谈中很多内容无法一一记载。崔罗什说:“请问你丈夫刘氏的名字。”女子说:“我丈夫是刘孔才的第二个儿子,名叫瑶,字仲璋。他因犯罪被逮捕,至今未归。”崔罗什于是下床告辞,女子说:“十年后,我们会再相见。”崔罗什留下玳瑁簪,女子则赠给他指上的玉环。崔罗什上马走了几十步,回头一看,只见一座大墓。崔罗什到了历下,认为这是不祥之兆,于是请僧人做斋事,将玉环布施出去。天统末年,崔罗什因公务繁忙,在垣冢修筑河堤,于是向济南的奚叔布讲述了这件事,并流泪说:“今年正好是十年,不知该如何是好。”崔罗什在园中吃杏子时,只说:“告诉女郎,我马上就去。”吃了一个杏子还未吃完就去世了。崔罗什十二岁时担任郡功曹,受到州里的推崇,他去世后,人们无不感到悲伤。
南巨川认识一个能判断冥界事务的人叫张叔言,于是撰写了《续神异记》,详细记载了这些灵异事件。张叔言判断冥界事务的鬼有十人,其中两人是妇女。此外,乌龟和狐狸也能判断冥界事务。
于襄阳頔在镇守时,选人刘某进京,遇到一个举人,年纪大约二十岁,言谈清晰,两人同行数里,彼此非常投缘。于是坐在草地上,刘某拿出酒来,倒了几杯。天色渐晚,举人指着一条小路说:“我的住处离这里只有几里路,你能顺路去看看吗?”刘某以行程紧迫为由推辞,举人于是赋诗:“流水涓涓芹努(一说吐)牙,织乌双飞客还家。荒村无人作寒食,殡宫空对棠梨花。”第二天早上,刘某回到襄州。他去找那个举人,发现那里只有一座殡宫。
顾况失去了一个儿子,年仅十七岁。儿子的灵魂游荡,恍惚如梦,一直留在家中。顾况非常悲伤,于是作诗,边吟边哭。诗中说:“老人丧其子,日暮泣成血。老人年七十,不作多时别。”儿子听到后非常感动,于是发誓:“如果我能再做人,一定要再做顾家的儿子。”几天后,儿子仿佛被人带到一个地方,像是县吏,判决他托生在顾家,之后便什么都不知道了。突然他感到心醒,睁开眼睛认出自己的家,兄弟和亲戚都在身边,只是不能说话。当他出生后,又记不起前世的事。到了七岁,他的哥哥开玩笑打他,他突然说:“我是你哥哥,为什么打我?”全家人都感到惊讶,于是开始讲述前世的事,细节丝毫不差,弟妹的小名也都叫得出来。这才知道羊叔子的事并非怪谈。这个儿子就是进士顾非熊。成式经常拜访他,顾非熊流着泪向成式讲述这些事。佛教的《处胎经》中关于人住胎的描述,与此稍有不同。
尸穸
近代的丧礼,人刚去世时,将尸体放入内棺,并截取死者衣服的后幅留下。
然后在内棺上加盖,将肉、饭、黍、酒放在棺前,摇动盖子敲打棺材,呼唤死者的名字,说“起来吃饭”,重复三次后停止。
在棺木上钉钉子和涂漆时要停止哭泣,因为哭泣会使漆不干。
铭旌出门时,众人会撕扯它带走。
送葬时不能送韦革、铁器和铜磨镜奁盖,因为死者不能见到光亮。董勋说:“《礼记》中提到‘弁服韎韐’,这是用韦革做的。”(一说“茅韦”)
用木头雕刻屋舍、车马、奴婢等,以抵御虫蛊。周朝以前用涂车、萏灵,周朝以后用俑。
送葬时还会用黄卷、〈虫葛〉钱、菟毫、弩机、纸疏、挂树等物品。还会制作〈車康〉车。车,古时称为蒌,蒌像屏风。
世人死后会演奏音乐,称为乐丧。魌头是用来保存死者魂气的。又叫苏衣被,苏苏如也。也叫狂阻,也叫触圹。四只眼睛的叫方相,两只眼睛的叫〈亻欺〉。据费长房识李娥(一说俄)药丸,称之为方相脑,方相可能是鬼物,古代圣人设官模仿它。
还忌讳狗见到尸体,认为这会带来重丧。
死者坐的地方会放上魂衣,称为上天衣。
送葬时不带镜子、奁盖。
褮是鬼衣。桐人起源于虞卿,明衣起源于左伯桃,挽歌起源于绋讴。古代法律中,盗墓者会被处死,因为墓是孝子所重视的,即使只挖一捧土也会被判刑,不需要盗取物品。
“吊”字,是箭穿过弓的意思。古代人将死者葬在野外,《礼记》中说:用箭穿过弓来吊唁,以防止鸟兽侵害。后魏时期盛行厚葬,棺木厚大,多用柏木,两边有大铜环钮,不论公私贵贱,都用白油络幰帏车,排列素槊仗,打虏鼓,哭声要像南朝。传哭挽歌不能有破声,与京师稍有不同。
《周礼》中说:“方相氏〈區攵〉(四库本为“毆”)罔象。”罔象喜欢吃死者的肝,但害怕虎和柏树。墓上种柏树,路口放石虎,就是为了这个原因。
从前秦朝时,陈仓有个人猎到一只像猪的野兽,但不知道它的名字。路上遇到两个童子,说:“这野兽叫弗述,常在地下吃死人的脑。想杀它,要用柏树枝插它的头。”
丧事期间,妇女要戴面衣,期已下的妇女戴帼,不戴面衣。妇女哭泣时,用扇子遮住脸。有的在帷幄内哭泣。
汉平陵王的墓中,有很多狐狸。狐狸从洞穴中出来时,毛上都会沾满灰。
魏朝末年,有人到狐狸的洞穴前,得到了金刀镊和玉唾壶。
贝丘县东北有齐景公的墓,近代有人挖开它,深入三丈,在石函中发现一只鹅,鹅转动翅膀拨动石头。再深入一丈,便有青气上升,看起来像陶烟,飞鸟经过就会坠落而死,于是不敢再深入。
元魏时期,菩提寺增多(一说“达多”)挖墓取砖,发现一个人,自称姓崔名涵,字子洪,在地下十二年,像醉人一样,时常游荡,不太清醒。他害怕日光、水火和兵刃。经常走动,累了就停下。洛阳奉洛里有很多卖送葬器具的,崔涵说:“做柏棺不要做桑欀。我在地下发动鬼兵,一个鬼说这是柏棺,主事者说:‘虽然是柏棺,但其实是桑欀。’”
南朝时,去世的人会得到密赠。
应该用雁来代替貂蝉,用书信来代替绶带。
先贤大臣的坟墓,应该用〈衤戈〉(四库本为“〈衤弋〉”)来标明他们的官职和姓名,五品以上的官员用漆棺,六品以下的官员只能用漆来装饰棺木的边缘。
南阳县的百姓苏调的女儿,死了三年后,自己打开棺材回到家中,说她的丈夫是将军。赤小豆和黄豆,如果有人死后持有这两种豆子一石,就不会再受苦。还说可以用梓木做棺材。
刘晏的判官李邈,庄园在高陵,庄客拖欠租税,已经五六年了。李邈因为罢官回到庄园,正要追究责任,却发现仓库里堆满了财物,租税还没有交完。李邈感到奇怪,询问庄客,庄客说:”我做端公的庄客已经两三年了,一直是个盗贼。最近挖开了一座古墓,墓在庄园西边十里处,非常高大,进入松林两百步才到墓地。墓旁有块石碑,断倒在草丛中,字迹已经模糊不清。起初,在旁边挖了几十丈,遇到一扇石门,用铁汁封住,连续几天用粪水浇灌才打开。打开时箭如雨下,射死了几个人。大家害怕想出去,我觉得没有其他危险,一定是机关,于是让大家往里面投石头。每投一次石头,箭就会射出,投了十几块石头后,箭不再射出,于是大家举着火把进去。到了打开第二重门,有几十个木人,睁着眼睛挥剑,又伤了几个人。大家用棒子打它们,兵器都掉了下来。四壁都画着兵卫的画像。南壁有一口大漆棺,用铁索悬挂,下面堆满了金玉珠宝。大家害怕,不敢立即掠夺。棺材两角突然刮起风,沙子扑向人脸。不一会儿风越来越大,沙子像水一样涌出,很快就淹到膝盖,大家都吓得逃跑了。等到出来时,门已经被堵住了。一个人后来被沙子埋死了,于是大家一起祭拜道歉,发誓不再挖墓。”
《水经》记载,越王勾践建都琅琊,想迁移允(一说元)常的坟墓,墓中突然刮起风,飞沙射人,人无法靠近,于是作罢。根据《汉旧仪》,建造陵墓时,内部用方石,外部用沙子,门口交错设置伏弩、伏火、弓矢和沙子,这是古代的制度。
侯白的《旌异记》说(一说记载):”盗墓贼挖开白茅冢,棺材里突然发出雷声,野鸡都叫了起来。墓内起火,火焰冲天,盗墓贼被烧死了。”这难道不是伏火吗?
永泰初年,有个叫王生的人,住在扬州孝感寺北边。夏天他喝醉了酒,手垂在床边。他的妻子怕风吹到他,想把他扶起来。突然有一只大手从床前伸出,拉着王生的手臂把他拽下床,身体渐渐陷入地下。他的妻子和奴婢一起拉他,但地面像裂开一样,起初还能看到衣带,后来也不见了。他的家人一起挖掘,挖了两丈多深,发现一具枯骨,看起来像几百年前的,最终不知道是什么怪物。
江淮元和年间,有百姓耕地时,地面塌陷,发现了一座古墓。棺材里有五十条裤子。
处士郑宾于说,他曾经在河北做客,村里有个村正的妻子刚死,还没有入殓。傍晚,她的儿女突然听到乐声渐渐靠近,到了院子里,尸体已经动了。等到进入房间,尸体好像在梁栋间,随后跳起舞来。乐声再次响起,尸体倒下,随即出门,跟着乐声走了。她的家人非常害怕,当时天色已黑,也不敢去追。一更时分,村正刚回来,知道这件事后,折了一根桑树枝,像手臂一样粗,喝醉了酒大骂着去找尸体。进入墓林约五六里,又听到乐声在一棵柏树上。靠近树时,树下有微弱的火光,尸体正在跳舞。村正举起桑树枝打它,尸体倒下,乐声也停了,于是他把尸体背了回来。
医僧行儒说,福州有个弘济上人,斋戒清苦,常在沙岸上捡到一个头骨,就放在衣篮里带回寺庙。几天后,他睡觉时突然有东西咬他的耳朵,用手拨开,声音像几升东西掉下来,他怀疑是头骨干的。天亮后,果然发现头骨掉在床下,摔成了六片,散落在瓦沟里。半夜,有像鸡蛋大小的火球,依次进入瓦片下。弘济上人点蜡烛责备道:”你不能求生人天,凭什么依附朽骨?”于是怪事就停止了。
最近有盗墓贼挖开了蜀先主的墓。进入墓穴后,几个盗墓贼同时看到两个人在点灯下棋,旁边有十几个侍卫。盗墓贼惊恐地跪拜道歉,其中一个人看着他们说:”你们要喝一杯吗?”于是每人给了一杯酒,还给了几条玉腰带,让他们赶快出去。盗墓贼出来后,嘴巴已经被漆封住了。腰带其实是巨蛇。再看墓穴,已经恢复原状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酉阳杂俎-卷十三-注解
桃人茅马:桃木制成的人形和茅草扎成的马,古代用于驱邪或祭祀。
长白山:位于中国东北的山脉,历史上被认为是神圣的地方。
魏孝昭:北魏孝昭帝,名元恭,北魏的皇帝之一。
清河崔罗什:清河是地名,崔罗什是人物名,弱冠指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
朱门粉壁:红色的门和白色的墙,形容豪华的住宅。
青衣:古代指侍女或仆人,因其常穿青色衣服而得名。
平陵刘府君:平陵是地名,刘府君是对刘姓官员的尊称。
侍中吴质:侍中是古代官职名,吴质是人物名。
玉夹膝:古代一种玉制的装饰品,用于夹在膝盖上。
玳瑁簪:用玳瑁壳制成的发簪,古代贵族的装饰品。
玉环:玉制的环形装饰品,常用于佩戴。
天统:北齐的年号之一。
垣冢:垣指城墙,冢指坟墓,此处指在城墙附近的坟墓。
济南奚叔布:济南是地名,奚叔布是人物名。
郡功曹:古代郡级行政机构中的官职名。
续神异记:古代记载神异事件的书籍。
判冥:指审判阴间的事务。
乌龟狐:指乌龟和狐狸,古代传说中能通灵的动物。
襄阳頔:襄阳是地名,頔是人物名。
举人: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功名。
殡宫:停放灵柩的地方。
顾况:唐代诗人。
羊叔子:指羊祜,西晋名将。
顾非熊:顾况的儿子。
尸穸:指尸体和坟墓。
铭旌:古代出殡时用的旗帜,上面写有死者的名字和事迹。
韦革:用皮革制成的物品。
黄卷:古代用于记录文字的黄色绢帛。
菟毫:指兔毛制成的笔。
弩机:古代弩的发射装置。
纸疏:古代用于祭祀的纸钱。
乐丧:古代丧礼中的一种仪式,用音乐送葬。
魌头:古代丧礼中用于驱邪的面具。
方相:古代驱邪的神灵。
褮:古代丧礼中用于覆盖尸体的衣物。
桐人:用桐木制成的人形,古代用于祭祀。
明衣:古代丧礼中用于覆盖尸体的衣物。
挽歌:古代丧礼中用于哀悼的歌曲。
吊:古代丧礼中的一种仪式,用于哀悼死者。
柏木:柏树的木材,古代常用于制作棺材。
铜鐶钮:古代棺材上的铜制装饰品。
白油络幰帏:古代丧礼中用于覆盖棺材的白色绢帛。
素槊仗:古代丧礼中用于仪仗的白色长矛。
打虏鼓:古代丧礼中用于哀悼的鼓声。
罔象: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妖怪,喜欢食亡者的肝。
柏插其首:古代驱邪的一种方法,用柏树枝插在妖怪的头上。
面衣:古代丧礼中用于覆盖死者面部的衣物。
帼:古代妇女的头巾。
帷幄:古代丧礼中用于遮挡的帷幕。
狐穴:狐狸的洞穴。
金刀镊:古代用于修剪的工具。
玉唾壶:古代用于盛放唾液的玉制容器。
贝丘县: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
齐景公墓:齐景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墓指其陵墓。
石函:石制的盒子。
青气: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秘气体。
菩提寺:古代寺庙名。
崔涵:人物名,字子洪。
柏棺:用柏木制成的棺材。
桑欀:用桑木制成的棺材。
南朝:指中国历史上的南朝时期。
薨卒:古代指王公贵族的死亡。
貂蝉:古代传说中的美女,常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子。
雁:古代常用来比喻书信或传递消息的使者。
绶:古代官员佩戴的丝带,象征官职和身份。
漆棺:古代贵族或高官使用的棺材,表面涂漆,象征尊贵。
赤小豆、黄豆:古代认为具有驱邪避灾的功效,常用于丧葬仪式。
梓木:古代常用于制作棺材的木材,因其质地坚硬且耐腐。
端公:古代对官员的尊称。
伏弩、伏火、弓矢与沙:古代墓葬中设置的机关,用于防盗。
白茅冢:古代墓葬的一种,常与神秘事件或灵异现象相关。
裩:古代的一种衣物,类似于裤子。
村正:古代村落的负责人或村长。
弘济上人:佛教僧侣,以清苦修行著称。
蜀先主:指三国时期的蜀汉开国皇帝刘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酉阳杂俎-卷十三-评注
《冥迹》是一篇充满神秘色彩的古文,通过多个故事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生死、鬼神、灵魂等超自然现象的想象与信仰。文章以魏韦英死后灵魂归来为开篇,引出了一系列关于冥界、鬼魂、转世等主题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死后世界的复杂观念。
文中提到的‘桃人茅马’、‘朱门粉壁’、‘玳瑁簪’等物品,不仅是古代贵族生活的象征,也体现了古人对死后世界的物质化想象。通过这些物品,古人试图在冥界中延续生前的荣华富贵,反映了他们对死后生活的期待与恐惧。
文章中的‘判冥’、‘方相’、‘罔象’等概念,揭示了古代人们对冥界秩序的想象。‘判冥’指的是阴间的审判,反映了古人对死后善恶报应的信仰;‘方相’则是驱邪的神灵,体现了古人对鬼神的敬畏与依赖;‘罔象’则是传说中的妖怪,象征着古人对未知世界的恐惧。
此外,文中还涉及了古代丧礼的细节,如‘铭旌’、‘乐丧’、‘挽歌’等,这些仪式不仅是古人对死者的哀悼,也是他们对死后世界的仪式化表达。通过这些仪式,古人试图与死者建立联系,安抚亡灵,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死的思考与感悟。
《冥迹》中的故事虽然充满了神秘与奇幻,但其背后反映的是古代人们对生死、鬼神、灵魂等永恒主题的深刻思考。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窥见古人对死后世界的复杂情感与信仰,感受到他们对生命的敬畏与对死亡的恐惧。这些故事不仅是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我们理解古人思想与信仰的重要窗口。
这段古文通过多个故事片段,展现了古代中国对墓葬、鬼神、灵异现象的复杂态度和丰富想象。文本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墓葬习俗、灵异事件等,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信仰和风俗习惯。
首先,文本提到了古代墓葬的等级制度,如五品以上官员使用漆棺,六品以下则只能漆棺的边缘。这种等级制度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官僚体系,也反映了古人对死后世界的重视。
其次,文本中多次提到墓葬中的机关和灵异现象,如石门、箭雨、木人、飞沙等。这些描写不仅展示了古代墓葬防盗技术的复杂性,也反映了古人对死后世界的恐惧和敬畏。特别是刘晏判官李邈的故事,通过盗墓者的视角,揭示了古代墓葬的神秘和危险。
此外,文本中还涉及了一些灵异事件,如苏调女死而复生、王生被巨手拉入地下、村正妻尸舞等。这些故事不仅充满了神秘色彩,也反映了古人对生死、灵魂、鬼神等问题的思考。特别是村正妻尸舞的故事,通过尸体的舞蹈和乐声,展现了古人对死亡和灵魂的复杂情感。
最后,文本中还提到了一些历史人物的墓葬,如越王勾践和蜀先主刘备的墓葬。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反映了古人对历史人物的崇拜和纪念。特别是蜀先主墓的故事,通过盗墓者的经历,展现了古人对历史人物的敬畏和神秘感。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多个故事片段,展现了古代中国对墓葬、鬼神、灵异现象的复杂态度和丰富想象。这些故事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信仰和风俗习惯,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