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段成式(803年—863年),唐代文学家、博物学家,以博学多才著称。他的作品内容丰富,涉及广泛。
年代:成书于唐代(9世纪)。
内容简要:《酉阳杂俎》共30卷,是一部笔记体著作,内容涵盖神话、传说、历史、地理、民俗等各个方面。书中记录了大量的奇闻异事和民间传说,语言生动,富有趣味性。它是研究唐代社会文化和民间信仰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唐代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酉阳杂俎-卷十七-原文
广动植之二
龙,头上有一物,如博山形,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
井鱼,井鱼脑有穴,每翕水辄于脑穴蹙出,如飞泉散落海中,舟人竟以空器贮之。海水咸苦,经鱼脑穴出反淡,如泉水焉。成式见焚僧菩提胜说。
异鱼,东海渔人言,近获鱼,长五六尺,肠胃成胡鹿刀槊之状,或号秦皇鱼。
鲤,脊中鳞一道,每鳞有小黑点,大小皆三十六鳞。国朝律,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号赤鯶公。卖者杖六十,言”鲤”为”李”也。
黄鱼,蜀中每杀黄鱼,天必阴雨。
乌贼,旧说名河伯度(一曰从)事小吏,遇大鱼辄放墨,方数尺,以混其身。江东人或取墨书契,以脱人财物,书迹如淡墨,逾年字消,唯空纸耳。海人言,昔秦皇东游,弃算袋于海,化为此鱼,形如算袋,两带极长。一说乌贼有碇,遇风则蚪前一须下碇。〈魚舀〉鱼,凡诸鱼欲产,〈魚舀〉鱼辄舐其腹,世谓之众鱼之生母。
〈魚昔〉鱼,章安县出。出入〈魚昔〉腹,子朝出索食,暮入母腹。腹中容四子。颊赤如金,甚健,网不能制,俗呼为河伯健儿。
鲛鱼,鲛子惊则入母腹中。
马头鱼,象浦有鱼,色黑,长五丈余,头如马,伺人入水食人。
印鱼,长一尺三寸,额上四方如印,有字。诸大鱼应死者,先以印封之。
石班鱼,僧行儒言,建州有石班鱼,好与蛇交。南中多隔蜂,窠大如壶,常群螫人。土人取石班鱼就蜂树侧灸之,标于竿上向日,令鱼影落其窠上,须臾有鸟大如燕,数百,互击其窠。窠碎,落如叶,蜂亦全尽。
鲵鱼,如鲇,四足长尾,能上树。天旱辄含水上山,以草叶覆身,张口,鸟来饮水,因吸食之,声如小儿。峡中人食之,先缚于树鞭之,身上白汗出如构汁,此方可食,不尔有毒。
鲎,雌常负雄而行,渔者必得其双。南人列肆卖之,雄者少肉。旧说过海辄相负于背,高尺余,如帆乘风游行。今鲎壳上有一物,高七八寸,如石珊瑚,俗呼为鲎帆。成式荆州尝得一枚。至今闽岭重鲎子酱。鲎十二足,壳可为冠,次于白角。南人取其尾,为小如意也。
飞鱼,朗山浪水有鱼,长一尺,能飞,飞即凌云空,息即归潭底。
温泉中鱼,南人随溪有三亭城,城下温泉中生小鱼。
羊头鱼,周陵溪溪中有鱼,其头似羊,俗呼为羊头鱼。丰肉少骨,殊美于余鱼。
〈魚重〉鱼,济南郡东北有〈魚重〉坑,传言魏景明中,有人穿井得鱼,大如镜。其夜,河水溢入此坑,坑中居人皆为〈魚重〉鱼焉。
玳瑁,虫不再交者,虎鸳与玳瑁也。
螺蚌,鹦鹉螺如鹦鹉,见之者凶。蚌当雷声则〈疒秋〉(一曰痢)。
蟹八月腹中有芒,芒真稻芒也,长寸许,向东输与海神,未输不可食。
善苑国出百足蟹,长九尺,四螯。煎为胶,谓之螯胶,胜凤喙胶也。
平原郡贡糖蟹,采于河间界。每年生贡,斩冰火照,悬老犬肉,蟹觉老犬肉即浮,因取之。一枚直百金。以毡蜜束于驿马,驰至于京。
蝤蛑,大者长尺余,两螯至强。八月,能与虎斗,虎不如。随大潮退壳,一退一长。
奔〈魚孚〉,奔〈魚孚〉一名罽,非鱼非蛟,大如船,长二三丈,色如鲇,有两乳在腹下,雄雌阴阳类人。取其子着岸上,声如婴儿啼。顶上有孔通头,气出哧哧作声,必大风,行者以为候。相传懒妇所化。杀一头得膏三四斛,取之烧灯,照读书、纺绩辄暗,照欢乐之处则明。
系臂,如龟,入海捕之,人必先祭。又陈所取之数,则自出,因取之。若不信,则风波覆船。
蛤梨,候风雨,能以壳为翅飞。
拥剑,一螯极小,以大者斗,小者食。
寄居,壳似蜗,一头小蟹,一头螺蛤也。寄在壳间,常候蜗(一曰螺)开出食。螺欲合,遽入壳中。
牡蛎,言牡,非谓雄也。介虫中唯牡蛎是咸水结成也。
玉桃,似蚌,长二寸,广五寸,壳中柱炙之如牛头肱项。
数丸,形似蟛蜞,竟取土各作丸,丸数满三百而潮至(一曰沙丸)。
千人捏,形似蟹,大如钱,壳甚固,壮夫极力捏之不死。俗言千人捏不死,因名焉。
虫篇
蝉,未脱时名复育,相传言蛣蜣所化。秀才韦翾(一曰翻)庄在杜曲,尝冬中掘树根,见复育附于朽处,怪之。村人言蝉固朽木所化也,翾因剖一视之,腹中犹实烂木。
蝶,白蛱蝶,尺蠖蠒所化也。秀才顾非熊少年时,尝见郁栖中坏绿裙幅,旋化为蝶。工部员外郎张周封言,百合花合之,泥其隙,经宿化为大胡蝶。
蚁,秦中多巨黑蚁,好斗,俗呼为马蚁。次有色窃赤者。细蚁中有黑者,迟钝,力举等身铁。有窃黄者,最有兼弱之智。成式儿戏时,尝以棘刺标蝇,置其来路,此蚁触之而返,或去穴一尺,或数寸,才入穴中者如索而出,疑有声而相召也。其行每六七有大首者间之,整若队伍。至徙蝇时,大首者或翼或殿,如备异蚁状也。元和中,假居在长兴里。庭有一穴蚁,形状大如次窃赤者,而色正黑,腰节微赤,首锐足高,走最轻迅。每生致蠖及小鱼(一曰虫)入穴,辄坏垤窒穴,盖防其逸也。自后徙居数处,更不复见此。山人程宗乂(一曰文)云:”程执恭在易定,野中蚁楼三尺余。”
蜘蛛,道士许象之言,以盆覆寒食饭于暗室地上,入夏悉化为蜘蛛。
吴公,绥安县多吴公,大者兔寻,能以气吸兔(一云”大者能以气吸兔”)。小者吸蜥蜴,相去三四尺,骨肉自消。
蠮螉,成式书斋多此
虫,盖好窠于书卷也。或在笔管中,祝声可听。有时开卷视之,悉是小蜘蛛,大如蝇虎,旋以泥隔之,时方知不独负桑虫也。
颠当,成式书斋前,每雨后多颠当,窠(俗人所呼)深如蚓穴,网丝其中,土盖与地平,大如榆荚。常仰捍其盖,伺蝇蠖过也翻盖捕之,才入复闭,与地一色,并无丝隙可寻也。其形似蜘蛛(如墙角乱緺中者),《尔雅》谓之王蛈蜴,《鬼谷子》谓之蛈母。秦中儿童对曰:”颠当颠当牢守门,蠮螉寇汝无处奔。”
蝇,长安秋多蝇,成式蠹书,常日读百家五卷,颇为所扰,触睫隐字,驱不能已。偶拂杀一焉,细视之,翼甚似蜩,冠甚似蜂。性察于腐,嗜于酒肉。按理首翼,其类有苍者声雄壮,负金者声清聒,其声在翼也。青者能败物。巨者首如火,或曰大麻蝇,茅根所化也。
壁鱼,补阙张周封言,尝见壁上白瓜子化为白鱼,因知《列子》言朽瓜为鱼之义。
蛣蜣,草中有蛣蜣树。
天牛虫,黑甲虫也。长安夏中,此虫或出于离壁间必雨,成式七度验之皆应。
异虫,温会在江州,与宾客看打鱼。渔子一人,忽上岸狂走。温问之,但反手指背,不能语。渔者色黑,细视之,有物如黄叶,大尺余,眼遍其上,啮不可取,温令烧之落。每对一眼,底有觜如钉,渔子出血数升而死,莫有识者。
冷蛇,申王有肉疾,腹垂至骭,每出则以百练束之,至暑月,常骭息不可过。玄宗诏南方取冷蛇二条赐之,蛇长数尺,色白,不螫人,执之冷如握冰。申王腹有数约,夏月置于约中,不复觉烦暑。
异蜂,有蜂如蜡蜂稍大,飞劲疾,好圆裁树叶,卷入木窍及壁罅中作窠。成式常发壁寻之,每叶卷中实以不洁,或云将化为蜜也。
白蜂窠,成式修竹里私第,果园数亩。壬戌年,有蜂如麻子蜂,胶土为窠于庭前檐,大如鸡卵,色正白可爱。家弟恶而坏之,其冬果衅钟手足。《南史》言,宋明帝恶言白门。《金楼子》言,子婚日,疾风雪下,帏幕变白,以为不祥。抑知俗忌白久矣。
毒蜂,岭南有毒菌,夜明,经雨而腐化为巨蜂,黑色,喙若锯,长三分余。夜入人耳鼻中,断人心系。
竹蜜蜂,蜀中有竹蜜蜂,好于野竹上结窠。窠大如鸡子,有带,长尺许。窠与蜜并绀色可爱,甘倍于常蜜。
水蛆,南中水溪涧中多有蛆,长寸余,色黑。夏深变为虻,螫人甚毒。
水虫,象浦其川渚有水虫,攒水食船,数十日船坏。虫甚微细。抱抢,水虫也。形如蛣蜣,稍大,腹下有刺似抢,如棘针螯人,有毒。
负子,水虫也。有子多负之。
避役,南中名避役,一曰二十辰虫。状似蛇医,脚长,色青赤,肉鬣。暑月时见于篱壁间,俗云见得多称意事。其首倏忽更变为十二辰状。成式再从兄鄩尝观之。
食胶虫,夏月食松胶,前脚传之,后脚聂之,内之尻中。
〈虫敦〉〈虫禺〉,形如蝉,其子如虾,着草叶。得其子,则母飞来就之。煎食,辛而美。
灶马,状如促织,稍大,脚长,好穴于灶侧。俗言灶有马,足食之兆。
谢豹,虢州有虫名谢豹,常在深土中。司马裴沈子常治坑获之。小类虾蟆,而圆如球,见人以前两脚交覆首,如羞状。能穴地如鼢鼠,顷刻深数尺。或出地听谢豹鸟声,则脑裂而死,俗因名之。
碎车虫,状如唧聊,苍色,好栖高树上,其声如人吟啸,终南有之。一本云,沧州俗呼为搔前,太原有大而黑者,声唧聊。碎车,别俗呼为没盐虫也。
度古,似书带,色类蚓,长二尺余,首如铲,背上有黑黄襕,稍触则断。尝趁蚓,蚓不复动,乃上蚓掩之,良久蚓化。惟腹泥如涎,有毒,鸡吃辄死。俗呼土虫。
雷蜞,大如蚓,以物触之乃蹙缩,圆转若鞠。良久引首,鞠形渐小,复如蚓焉。或云啮人毒甚。
矛,蛇头鳖身,入水缘树木,生岭南,南人渭之矛。膏至利,铜瓦器贮浸出,惟鸡卵壳盛之不漏。主肿毒。
蓝蛇,首有大毒,尾能解毒,出梧州陈家洞。南人以首合毒药,谓之蓝药,药人立死。取尾为腊,反解毒药。
蚺蛇,长十丈,常吞鹿,消尽,乃绕树出骨。养创时肪腴甚美。或以妇人衣投之,则蟠而不起。其胆上旬近头,中旬在心,下旬近尾。
蝎,鼠负虫巨者多化为蝎。蝎子多负于背,成式尝见一蝎负十余子,子色犹白,才如稻粒。成式尝见张希复言,陈州古仓有蝎,形如钱,螫人必死。’江南旧无蝎,开元初,尝有一主簿,竹筒盛过江,至今江南往往亦有,俗呼为主簿虫。蝎常为蜗所食,以迹规之,蝎不复去。旧说过满百,为蝎所螫。蝎前谓之螫,后谓之虿。
虱,旧说虱虫饮赤龙所浴水则愈。虱恶水银。人有病虱者,虽香衣沐浴不得已。道士崔白言,荆州秀才张告,尝扪得两头虱。有草生山足湿处,叶如百合,对叶独茎,茎微赤,高一二尺,名虱建草,能去虮虱。有水竹,叶如竹,生水中,短小,亦治虱。
蝗,荆州有帛师,号法通,本安西人。少于东天竺出家,言蝗虫腹下有梵字,或白天下来者,乃忉利天梵天来者。西域验其字作木天坛法禳之。今蝗虫首有”王”字,固自不可晓。或言鱼子变,近之矣。旧言虫食谷者,部吏所致,侵渔百姓则虫食谷。虫身黑头赤,武吏也。头黑身赤,儒吏也。
野狐鼻涕,螵蛸也,俗呼为野狐鼻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酉阳杂俎-卷十七-译文
广动植之二
龙,头上有一个像博山形状的东西,叫做尺木。龙如果没有尺木,就不能升天。
井鱼,井鱼的脑部有一个洞,每次吸水时水就会从脑洞中喷出,像飞泉一样散落在海中,船夫们会用空容器接住这些水。海水本来是咸苦的,但经过井鱼脑洞喷出的水却变得淡如泉水。这是成式听焚僧菩提胜说的。
异鱼,东海的渔夫说,最近捕获了一种鱼,长五六尺,肠胃的形状像胡鹿的刀和槊,有人称它为秦皇鱼。
鲤鱼,脊背中间有一道鳞,每片鳞上都有一个小黑点,大小都是三十六片鳞。朝廷规定,捕获鲤鱼后应该放生,不能吃,称它为赤鯶公。卖鲤鱼的人会被杖打六十下,因为”鲤”与”李”谐音。
黄鱼,蜀中每次杀黄鱼,天必定会下雨。
乌贼,旧时传说它是河伯的度事小吏,遇到大鱼就会喷出墨汁,墨汁能扩散数尺,用来混淆大鱼的视线。江东有人用乌贼的墨汁写字据,用来骗取财物,字迹像淡墨,过一年后字迹消失,只剩下空纸。海边的人说,秦始皇东游时,把算袋丢进海里,化成了这种鱼,形状像算袋,两带极长。还有一种说法,乌贼有锚,遇到风时会把前须像锚一样放下。〈魚舀〉鱼,每当其他鱼要产卵时,〈魚舀〉鱼就会舔它们的腹部,世人称它为众鱼之母。
〈魚昔〉鱼,章安县出产。鱼子白天出来觅食,晚上回到母鱼的腹中。母鱼腹中可以容纳四只鱼子。鱼颊红如金,非常健壮,网无法捕捉,俗称它为河伯健儿。
鲛鱼,鲛鱼的孩子受惊时会躲进母鱼的腹中。
马头鱼,象浦有一种鱼,颜色黑,长五丈多,头像马,会等待人下水后吃掉人。
印鱼,长一尺三寸,额头上有一个方形的印,上面有字。每当有大鱼要死时,印鱼会先用印封住它。
石班鱼,僧人行儒说,建州有一种石班鱼,喜欢与蛇交配。南方有很多隔蜂,蜂巢大如壶,常常成群蜇人。当地人把石班鱼放在蜂巢旁边的树上烤,用竿子标向太阳,让鱼的影子落在蜂巢上,不久就会有数百只像燕子一样大的鸟互相攻击蜂巢,蜂巢破碎如落叶,蜂群也会全部消失。
鲵鱼,像鲇鱼,有四只脚和长尾巴,能爬树。天旱时它会含水上山,用草叶盖住身体,张开嘴,等鸟来喝水时趁机吸食它们,叫声像小孩。峡中人吃它时,会先把它绑在树上鞭打,直到它身上流出像构汁一样的白汗,这样才可以吃,否则有毒。
鲎,雌鲎常常背着雄鲎行走,捕鱼的人一定会同时捕获一对。南方人把鲎放在市场上卖,雄鲎肉少。旧时传说鲎过海时会互相背着,高尺余,像帆一样乘风游行。现在鲎壳上有一个东西,高七八寸,像石珊瑚,俗称鲎帆。成式在荆州曾得到一只。至今闽岭地区重视鲎子酱。鲎有十二只脚,壳可以做帽子,仅次于白角。南方人用它的尾巴做小如意。
飞鱼,朗山浪水中有一种鱼,长一尺,能飞,飞起来能凌空,休息时回到潭底。
温泉中的鱼,南方人沿着溪流有三亭城,城下的温泉中生有小鱼。
羊头鱼,周陵溪中有一种鱼,头像羊,俗称羊头鱼。肉多骨少,味道比其他鱼更美。
〈魚重〉鱼,济南郡东北有一个〈魚重〉坑,传说魏景明年间,有人挖井时得到一条鱼,大如镜子。那天晚上,河水涌入这个坑,坑中的居民都变成了〈魚重〉鱼。
玳瑁,虫类中不再交配的,有虎鸳和玳瑁。
螺蚌,鹦鹉螺像鹦鹉,见到它的人会有凶事。蚌在雷声时会生病(一说会腹泻)。
蟹在八月时腹中有芒,芒像稻芒,长一寸左右,向东输送给海神,未输送前不能吃。
善苑国出产百足蟹,长九尺,有四只螯。煎成胶后叫螯胶,比凤喙胶更好。
平原郡进贡糖蟹,采自河间界。每年进贡时,要斩冰火照,悬挂老犬肉,蟹闻到老犬肉的味道就会浮上来,然后被捕获。一只蟹值百金。用毡蜜包裹后绑在驿马上,快速送到京城。
蝤蛑,大的长尺余,两只螯非常强壮。八月时,能与虎斗,虎斗不过它。随着大潮退壳,每退一次壳就长大一次。
奔〈魚孚〉,奔〈魚孚〉又叫罽,既不是鱼也不是蛟,大如船,长二三丈,颜色像鲇鱼,腹下有两乳,雄雌阴阳像人。把它的子放在岸上,叫声像婴儿啼哭。头顶有孔通到头,气出时发出哧哧声,必定有大风,行人以此为征兆。相传是懒妇所化。杀一头能得到三四斛膏,用来烧灯,照读书、纺绩时会变暗,照欢乐的地方则明亮。
系臂,像龟,入海捕它时,人必须先祭祀。还要说明要捕的数量,它就会自己出来,然后被捕获。如果不信,就会遇到风浪翻船。
蛤梨,能预知风雨,能用壳做翅膀飞。
拥剑,一只螯极小,用大螯斗,小螯吃。
寄居,壳像蜗牛,一头是小蟹,一头是螺蛤。寄居在壳中,常常等蜗牛(一说螺)打开壳时出来吃。螺要合上壳时,它迅速躲进壳中。
牡蛎,说它是牡,并不是指雄性。介虫中只有牡蛎是咸水结成的。
玉桃,像蚌,长二寸,宽五寸,壳中的柱子烤起来像牛头的肱项。
数丸,形状像蟛蜞,竞相取土做丸,丸数满三百时潮水就会来(一说沙丸)。
千人捏,形状像蟹,大如钱,壳非常坚固,壮汉用力捏也捏不死。俗话说是千人捏不死,因此得名。
虫篇
蝉,未脱壳时叫复育,相传是蛣蜣所化。秀才韦翾(一说翻)的庄园在杜曲,曾在冬天挖树根时,看到复育附在朽木上,感到奇怪。村里人说蝉是朽木所化,韦翾于是剖开一只看,腹中果然有烂木。
蝶,白蛱蝶是尺蠖的茧所化。秀才顾非熊年轻时,曾在郁栖中看到坏掉的绿裙幅,瞬间化为蝶。工部员外郎张周封说,百合花合上后,用泥封住缝隙,过一夜就会化为大蝴蝶。
蚁,秦中有很多巨黑蚁,好斗,俗称马蚁。其次有红蚁。细蚁中有黑蚁,行动迟钝,但能举起与自身体重相等的铁。有黄蚁,最有兼并弱者的智慧。成式小时候玩时,曾用棘刺标蝇,放在蚁的来路上,这些蚁碰到棘刺就会返回,有的离洞穴一尺,有的几寸,刚进洞穴的蚁会像绳索一样出来,似乎有声音在召唤它们。它们行走时每六七只中有一只大头的蚁,整齐如队伍。搬运蝇时,大头的蚁有时在前有时在后,像是在防备其他蚁。元和年间,成式住在长兴里。院子里有一窝蚁,形状像红蚁,但颜色纯黑,腰节微红,头尖足高,行动非常迅速。每次抓到蠖或小鱼(一说虫)进洞时,都会破坏蚁丘堵住洞口,防止它们逃跑。后来搬到别处,再也没见过这种蚁。山人程宗乂(一说文)说:”程执恭在易定,野外的蚁楼有三尺多高。”
蜘蛛,道士许象之说,用盆盖住寒食节的饭放在暗室的地上,到了夏天就会全部化为蜘蛛。
吴公,绥安县有很多吴公,大的能吸兔子(一说”大的能用气吸兔子”)。小的能吸蜥蜴,相距三四尺,骨肉就会自行消失。
蠮螉,成式的书斋里有很多这种虫。
虫子,喜欢在书卷中筑巢。有时在笔管中,发出的声音很好听。有时打开书卷一看,全是小蜘蛛,大小像蝇虎,立刻用泥巴隔开,这时才知道不只是桑虫会这样。
颠当,成式的书斋前,每次雨后都会有很多颠当,它们的巢穴(俗称)深得像蚯蚓的洞穴,里面有网丝,土盖与地面平齐,大小像榆荚。它们常常仰起盖子,等待苍蝇或蠖虫经过时翻盖捕捉,一旦进入就立刻关闭,与地面颜色一致,没有丝线的缝隙可以寻找。它们的形状像蜘蛛(像墙角乱丝中的那种),《尔雅》中称之为王蛈蜴,《鬼谷子》中称之为蛈母。秦中的儿童有句顺口溜:“颠当颠当牢守门,蠮螉寇汝无处奔。”
苍蝇,长安的秋天有很多苍蝇,成式读书时,每天读百家五卷,常常被它们打扰,苍蝇碰到眼睛遮住字迹,驱赶也赶不走。偶尔拍死一只,仔细看它的翅膀很像蝉,冠子很像蜂。它们喜欢腐败的东西,嗜好酒肉。根据它们的头部和翅膀,有的苍色苍蝇声音雄壮,有的金色苍蝇声音清脆,声音来自翅膀。青色的苍蝇能破坏物品。巨大的苍蝇头部像火,有人称之为大麻蝇,是茅根变成的。
壁鱼,补阙张周封说,曾经看到墙上的白瓜子变成了白鱼,因此明白了《列子》中说的朽瓜变成鱼的意思。
蛣蜣,草中有蛣蜣树。
天牛虫,是一种黑甲虫。长安的夏天,这种虫子如果出现在离壁间,必定会下雨,成式验证了七次都准确。
异虫,温会在江州时,和宾客一起看打鱼。一个渔夫突然上岸狂奔。温会问他,他只是反手指着背,说不出话。渔夫皮肤黑,仔细看,有个像黄叶的东西,大小一尺多,上面布满眼睛,咬住不放,温会让人烧它才掉下来。每对眼睛下面有个像钉子的嘴,渔夫出血数升而死,没有人认识这种虫子。
冷蛇,申王有肉疾,肚子垂到小腿,每次出门都要用百练布束紧,到了夏天,常常因为小腿肿胀而无法行走。玄宗下令从南方取来两条冷蛇赐给他,蛇长数尺,白色,不咬人,握在手里像冰一样冷。申王腹部有几个带子,夏天时把蛇放在带子里,就不再觉得烦热。
异蜂,有一种蜂像蜡蜂但稍大,飞行迅速,喜欢把树叶卷成圆形,塞进木洞或墙缝中筑巢。成式常常拆开墙壁寻找它们,每片卷叶中都塞满了不干净的东西,有人说它们会变成蜜。
白蜂窠,成式在修竹里的私宅,有几亩果园。壬戌年,有一种像麻子蜂的蜂,用胶土在庭前屋檐下筑巢,大小像鸡蛋,颜色纯白可爱。家弟讨厌它,把它破坏了,那年冬天果然发生了手足相残的事。《南史》中说,宋明帝讨厌提到白门。《金楼子》中说,儿子结婚那天,疾风雪下,帏幕变白,被认为是不祥之兆。可见民间忌讳白色已经很久了。
毒蜂,岭南有一种毒菌,夜晚发光,经过雨水后腐烂变成巨蜂,黑色,喙像锯子,长三分多。夜晚进入人的耳朵或鼻子,切断人的心脉。
竹蜜蜂,蜀中有一种竹蜜蜂,喜欢在野竹上筑巢。巢大小像鸡蛋,有带子,长一尺多。巢和蜜都是绀色,非常可爱,甜度比普通蜜高。
水蛆,南方的水溪涧中有很多蛆,长一寸多,黑色。夏天深时变成虻,咬人很毒。
水虫,象浦的川渚中有一种水虫,聚集在水里吃船,几十天后船就坏了。虫子非常细小。抱抢,也是一种水虫。形状像蛣蜣,稍大,腹部下面有刺像枪,像棘针一样螫人,有毒。
负子,是一种水虫。有很多子虫背负着它。
避役,南方叫避役,也叫二十辰虫。形状像蛇医,脚长,颜色青赤,有肉鬣。夏天时常见于篱笆或墙壁间,民间说见到它会有很多称心的事。它的头会突然变成十二辰的形状。成式的再从兄鄩曾经见过。
食胶虫,夏天吃松胶,前脚传递,后脚接住,塞进屁股里。
〈虫敦〉〈虫禺〉,形状像蝉,它的子虫像虾,附着在草叶上。得到它的子虫,母虫就会飞来。煎着吃,味道辛辣而美味。
灶马,形状像促织,稍大,脚长,喜欢在灶边打洞。民间说灶有马,是食物充足的征兆。
谢豹,虢州有一种虫叫谢豹,常常在深土中。司马裴沈子曾经挖坑抓到它。形状像虾蟆,但圆得像球,见到人时用前两脚交叉遮住头,像害羞的样子。能像鼢鼠一样挖地,瞬间深数尺。有时出地听到谢豹鸟的叫声,就会脑裂而死,因此得名。
碎车虫,形状像唧聊,苍色,喜欢栖息在高树上,声音像人吟啸,终南山有这种虫。还有一种说法,沧州俗称它为搔前,太原有大而黑的,声音像唧聊。碎车,别的地方俗称没盐虫。
度古,形状像书带,颜色像蚯蚓,长二尺多,头像铲子,背上有黑黄条纹,稍微碰触就会断。曾经追赶蚯蚓,蚯蚓不动了,就爬上蚯蚓盖住它,很久后蚯蚓化掉。只有腹部的泥像涎水,有毒,鸡吃了会死。俗称土虫。
雷蜞,大小像蚯蚓,用东西碰它就会缩成一团,像球一样转动。很久后伸出头,球状逐渐变小,又像蚯蚓一样。有人说它咬人很毒。
矛,蛇头鳖身,入水后沿着树木爬行,生长在岭南,南方人称之为矛。它的油脂非常锋利,用铜瓦器盛放会漏出,只有鸡蛋壳能盛住不漏。主治肿毒。
蓝蛇,头部有剧毒,尾部能解毒,出产于梧州陈家洞。南方人用它的头部制作毒药,称之为蓝药,人吃了立刻死亡。用尾部制作腊药,反而能解毒。
蚺蛇,长十丈,常常吞食鹿,消化完后,绕着树排出骨头。养伤时脂肪非常美味。如果用妇人的衣服投给它,它就会蟠曲不动。它的胆在上旬靠近头部,中旬在心脏附近,下旬靠近尾部。
蝎子,鼠负虫大的常常变成蝎子。蝎子常常背负着子虫,成式曾经见过一只蝎子背着十多只子虫,子虫还是白色,大小像稻粒。成式曾经听张希复说,陈州古仓有蝎子,形状像钱,咬人必死。江南原本没有蝎子,开元初年,曾经有一个主簿用竹筒装着蝎子过江,至今江南也常常有蝎子,俗称主簿虫。蝎子常常被蜗牛吃掉,根据痕迹判断,蝎子不会再回来。旧时说如果超过一百只,就会被蝎子咬。蝎子前面叫螫,后面叫虿。
虱子,旧时说虱子喝了赤龙洗澡的水就会痊愈。虱子讨厌水银。有人得了虱病,即使穿香衣洗澡也无法摆脱。道士崔白说,荆州秀才张告曾经抓到两只双头虱。有一种草生长在山脚潮湿的地方,叶子像百合,对叶独茎,茎微红,高一二尺,名叫虱建草,能去除虮虱。还有一种水竹,叶子像竹叶,生长在水中,短小,也能治虱。
蝗虫,荆州有个帛师,号法通,原本是安西人。年轻时在东天竺出家,说蝗虫腹下有梵字,或者从天上下来的,是忉利天梵天来的。西域验证这些字后,用木天坛法禳除。现在蝗虫头上有“王”字,本来就不容易理解。有人说它是鱼子变的,接近了。旧时说虫吃谷物,是部吏导致的,侵夺百姓则虫吃谷物。虫身黑头赤,是武吏。头黑身赤,是儒吏。
野狐鼻涕,就是螵蛸,俗称野狐鼻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酉阳杂俎-卷十七-注解
尺木:龙头上的一种象征性装饰物,形状像博山,传说龙没有尺木就无法升天。
井鱼:一种传说中的鱼,脑部有穴,能通过脑穴吸水并喷出,形成飞泉,其喷出的水比海水淡。
秦皇鱼:一种传说中的鱼,肠胃形状像胡鹿刀槊,可能与秦始皇有关。
赤鯶公:鲤鱼的别称,因国朝律法规定不得捕食鲤鱼,故有此称。
河伯度事小吏:乌贼的别称,传说乌贼遇到大鱼时会放出墨汁以混淆视线。
河伯健儿:〈魚昔〉鱼的别称,因其颊赤如金,非常健壮,网不能制。
鲎帆:鲎壳上的一种装饰物,形状像石珊瑚,传说鲎过海时会相负于背,高尺余,如帆乘风游行。
螯胶:由百足蟹煎制而成的胶,传说其效果胜于凤喙胶。
复育:蝉未脱壳时的名称,传说由蛣蜣所化。
马蚁:秦中地区的一种巨黑蚁,好斗,俗称马蚁。
虫:在古代文献中,虫常指各种小昆虫,有时也泛指小动物。
颠当:一种小昆虫,形似蜘蛛,善于捕食其他小昆虫。
蝇:常见的昆虫,常被视为害虫,因其喜食腐物和酒肉。
壁鱼:传说中的生物,据说由朽瓜变化而成。
蛣蜣:一种生活在草中的昆虫。
天牛虫:一种黑甲虫,古人认为其出现预示着降雨。
异虫:指形态或行为异常的昆虫,常带有神秘色彩。
冷蛇:一种传说中的蛇,体色白,触感冰冷,被认为有降温的效果。
异蜂:指形态或行为异常的蜂类。
白蜂窠:一种蜂巢,因其白色而被认为不祥。
毒蜂:指有毒的蜂类,常带有攻击性。
竹蜜蜂:一种在竹子上筑巢的蜜蜂,其蜜甜美。
水蛆:生活在水中的小虫,夏季会变成虻,螫人甚毒。
水虫:指生活在水中的各种小虫。
负子:一种水虫,常背负其子。
避役:一种形似蜥蜴的昆虫,古人认为其出现预示着好运。
食胶虫:一种以松胶为食的昆虫。
〈虫敦〉〈虫禺〉:形似蝉的昆虫,其子如虾,煎食味美。
灶马:一种形似蟋蟀的昆虫,常生活在灶旁。
谢豹:一种形似虾蟆的昆虫,见人时会遮住头部,如害羞状。
碎车虫:一种形似唧聊的昆虫,其声如人吟啸。
度古:一种形似蚯蚓的昆虫,有毒。
雷蜞:一种形似蚯蚓的昆虫,触之会蜷缩成球状。
矛:一种蛇头鳖身的生物,其膏油有药用价值。
蓝蛇:一种头部有毒、尾部能解毒的蛇。
蚺蛇:一种巨大的蛇,常吞食鹿类,其胆有药用价值。
蝎:一种有毒的节肢动物,常被视为不祥之物。
虱:一种寄生在人体上的小虫,常被视为不洁之物。
蝗:一种食谷的昆虫,古人认为其出现与官吏的腐败有关。
野狐鼻涕:指螵蛸,一种昆虫的卵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酉阳杂俎-卷十七-评注
这段文本详细描述了多种鱼类和昆虫的传说和特性,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想象。通过对这些生物的描写,可以看出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命多样性的认识。
文本中的许多描述带有浓厚的传说色彩,如井鱼能通过脑穴喷水、乌贼能放出墨汁混淆视线等,这些传说不仅丰富了古代中国的神话体系,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理解。
文本中还提到了一些与法律和习俗相关的内容,如国朝律法规定不得捕食鲤鱼,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某些生物的尊重和保护,可能与宗教信仰或文化传统有关。
通过对这些生物的描写,可以看出古人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和丰富想象,这些描写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为研究古代中国的自然观和生态观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文本中的一些描述还带有科学探索的意味,如对蚂蚁行为的观察和记录,这些内容不仅展示了古人对昆虫行为的兴趣,也为现代昆虫学研究提供了历史参考。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具有文学和艺术价值,还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丰富想象,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自然观和生态观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这段古文通过对各种昆虫和小动物的描述,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生物的细致观察和丰富想象。文中不仅记录了这些生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还融入了许多民间传说和迷信观念,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方式。
例如,文中提到的‘颠当’和‘谢豹’等昆虫,不仅描述了它们的形态和行为,还赋予了它们一定的象征意义。‘颠当’因其捕食方式而被视为机警的象征,而‘谢豹’则因其害羞的行为而被赋予了人性化的特征。这些描述不仅具有科学观察的价值,还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诗意理解。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带有神秘色彩的生物,如‘冷蛇’和‘蓝蛇’。这些生物的存在和特性,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未知事物的想象。‘冷蛇’被认为具有降温的效果,而‘蓝蛇’则因其头部有毒、尾部能解毒的特性而被赋予了药用价值。这些描述不仅丰富了古人对生物的认识,还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崇拜和利用。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各种昆虫和小动物的描述,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和丰富想象。这些描述不仅具有科学观察的价值,还融入了许多民间传说和迷信观念,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方式和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