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酉阳杂俎-卷二十

作者: 段成式(803年—863年),唐代文学家、博物学家,以博学多才著称。他的作品内容丰富,涉及广泛。

年代:成书于唐代(9世纪)。

内容简要:《酉阳杂俎》共30卷,是一部笔记体著作,内容涵盖神话、传说、历史、地理、民俗等各个方面。书中记录了大量的奇闻异事和民间传说,语言生动,富有趣味性。它是研究唐代社会文化和民间信仰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唐代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酉阳杂俎-卷二十-原文

鹰内之最大。生卢龙、和龙以北,不知远近,向涣休、巨黑(一曰里)、章武、合口、光州(一曰川)飞。虽稍软,若值快者,越于前鹰。土黄,所在山谷皆有。生柞栎树上,或大或小。

黑皂鹂,大者五斤,生渔阳山松杉树上,多死。时有快者,章武飞。白皂鹂,大者五斤,生渔阳、白道、河阳、漠北,所在皆有。生柏枯树上,便鸟,向灵丘、中山、范阳、章武飞。青斑,大者四斤,生代北及代川白杨树上。细斑者快,向灵丘山、范阳飞。

鴘鹰荏子,青黑者快,蜕净眼明,是未尝养雏,尤快。若目多眵,蜕不净者,已养雏矣,不任用,多死。又条头无花,虽远而聚。或条出句然作声,短命之候。口内赤,反掌热,隔衣蒸人,长命之候。叠尾、振卷打格、只立理面毛、藏头睡,长命之候也。

凡鸷鸟飞尤忌错,喉病入叉,十无一活。叉在咽喉骨前皮里,缺盆骨内,嗉之下。

吸筒,以银〈釒棄〉为之,大如角鹰翅管。鹰已下,筒大小准其翅管。

凡夜条不过五条数者短命,条如赤小豆汁与白相和者死。

凡网损、摆伤、兔蹋伤、鹤兵爪,皆为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酉阳杂俎-卷二十-译文

鹰是鸟类中最大的。它们生活在卢龙、和龙以北的地方,具体距离不详,会飞向涣休、巨黑(一说为里)、章武、合口、光州(一说为川)。虽然它们的飞行速度稍慢,但如果遇到飞行速度快的鹰,它们会超越前面的鹰。它们的羽毛呈土黄色,分布在山谷中。它们栖息在柞栎树上,体型有大有小。

黑皂鹂,体型大的有五斤重,生活在渔阳山的松杉树上,多数会死亡。有时会有飞行速度快的黑皂鹂,飞向章武。白皂鹂,体型大的也有五斤重,生活在渔阳、白道、河阳、漠北等地,分布广泛。它们栖息在柏枯树上,是常见的鸟类,飞向灵丘、中山、范阳、章武。青斑鹂,体型大的有四斤重,生活在代北及代川的白杨树上。细斑的飞行速度快,飞向灵丘山、范阳。

鴘鹰的幼鸟,青黑色的飞行速度快,蜕皮干净且眼睛明亮,这样的幼鸟没有养过雏鸟,飞行速度尤其快。如果眼睛多眵,蜕皮不干净,说明已经养过雏鸟,不适合使用,多数会死亡。此外,条头没有花纹的鹰,虽然飞得远但会聚集在一起。如果条头发出声音,是短命的征兆。口内红色,反掌发热,隔着衣服也能感觉到热气,是长命的征兆。叠尾、振卷打格、只立理面毛、藏头睡觉,都是长命的征兆。

所有猛禽在飞行时特别忌讳出错,如果喉咙生病并进入叉状物,十只中几乎没有一只能存活。叉状物位于咽喉骨前的皮里,缺盆骨内,嗉囊的下方。

吸筒是用银制成的,大小如角鹰的翅管。鹰以下的鸟类,吸筒的大小根据它们的翅管来定。

所有夜条不超过五条的鸟类寿命短,条状物如赤小豆汁与白色混合的会死亡。

所有因网损、摆伤、兔蹋伤、鹤兵爪受伤的,都是病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酉阳杂俎-卷二十-注解

肉攫部:古代关于捕捉和驯养鹰类的文献,主要记载了捕捉鹰的方法、鹰的成长过程及其分类等。

黄蘖:一种植物,其树皮可用来染色,具有防虫作用。

杼汁:从杼树中提取的汁液,用于染色。

螽虫:一种昆虫,常以植物为食,可能对鹰网造成损害。

网竿、都栻、吴公:捕捉鹰时使用的工具,具体形状和用途不详。

磔竿:用于固定鹰网的竿子,分为鹑竿和鹄竿两种。

菆鹰:指雏鹰,即幼小的鹰。

鴘:鹰的一种,通常指经过一定变化的鹰。

鶬:鹰的一种,通常指成熟的鹰。

齐王高纬:北齐的皇帝,对鹰类有特别的兴趣和收藏。

齐王高洋:北齐的皇帝,同样对鹰类有特别的兴趣和收藏。

金脚:对某种特殊鹰类的美称,因其爪色金黄而得名。

荆窠白:一种鹰的名称,因其生活在荆窠上且羽毛白色而得名。

代都赤:一种鹰的名称,因其生活在代都地区且羽毛赤色而得名。

漠北白:一种鹰的名称,因其生活在漠北地区且羽毛白色而得名。

房山白:一种鹰的名称,因其生活在房山地区且羽毛白色而得名。

渔阳白:一种鹰的名称,因其生活在渔阳地区且羽毛白色而得名。

东道白:一种鹰的名称,因其生活在东道地区且羽毛白色而得名。

鹰内之最大:指鹰类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可能指某种特定的鹰类。

卢龙、和龙: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东北部,靠近长城。

涣休、巨黑、章武、合口、光州: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位于今河北、山东一带。

柞栎树:一种常见的落叶乔木,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

黑皂鹂:一种黑色的鸟类,体型较大,可能指某种鹂鸟。

渔阳:古代地名,位于今北京市密云区一带。

白皂鹂:一种白色的鸟类,体型较大,可能指某种鹂鸟。

灵丘、中山、范阳:古代地名,分别位于今山西、河北一带。

青斑:一种带有青色斑点的鸟类,可能指某种鹰类。

代北、代川: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北部。

鴘鹰荏子:指某种鹰类的幼鸟,可能因其羽毛颜色而得名。

蜕净眼明:指鹰类在蜕皮后眼睛明亮,可能象征其健康状态。

条头无花:指鹰类头部没有花纹,可能象征其年轻或健康。

吸筒:一种用于捕捉鹰类的工具,可能由银制成。

夜条:指鹰类在夜间活动的行为,可能与其寿命有关。

网损、摆伤、兔蹋伤、鹤兵爪:指鹰类在捕猎或飞行中可能受到的伤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酉阳杂俎-卷二十-评注

《肉攫部》是一篇详细记载古代捕捉和驯养鹰类的文献,其内容不仅涵盖了捕捉鹰的具体方法,还包括了鹰的成长过程、分类及其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这篇文献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狩猎文化和动物驯养技术的重要资料。

从文化内涵来看,《肉攫部》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鹰类的深厚兴趣和高度尊重。鹰作为一种高贵的猎鸟,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常被视为权力和速度的象征。文献中提到的各种鹰类及其变化过程,不仅展示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界规律的深刻理解。

艺术特色方面,《肉攫部》以其详尽的描述和系统的分类,展现了古代文献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文献中对鹰的捕捉工具、染色方法、防虫措施等的描述,不仅具有实用价值,也体现了古代工艺技术的高超水平。此外,文献中对鹰类羽毛颜色变化的细致描绘,也展示了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情趣。

历史价值方面,《肉攫部》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狩猎文化、动物驯养技术以及自然观察方法的重要线索。通过对这篇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文献中提到的各种鹰类及其分布情况,也为研究古代地理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的来说,《肉攫部》不仅是一篇关于鹰类的详细记录,更是一部反映古代文化、艺术和科学成就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篇文献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中国北方地区几种鹰类的生活习性、分布区域以及它们的健康状况与寿命之间的关系。通过对鹰类的细致观察,古人总结出了一套判断鹰类健康与寿命的方法,如观察其眼睛的明亮程度、羽毛的蜕皮情况、头部的花纹等。这些观察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们对鹰类这种猛禽的敬畏与尊重。

文中提到的地名如卢龙、和龙、涣休、巨黑等,多为古代北方的重要地理标志,反映了鹰类在这些地区的广泛分布。同时,文中提到的柞栎树、松杉树、柏枯树等,也揭示了鹰类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这些细节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古代北方自然环境的线索,也展示了古人对自然生态的细致观察与记录。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捕捉鹰类的工具,如吸筒,以及鹰类在捕猎或飞行中可能受到的伤害,如网损、摆伤等。这些内容不仅反映了古代捕鹰技术的水平,也揭示了鹰类在捕猎过程中面临的危险与挑战。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鹰类这种猛禽的复杂情感,既有敬畏与崇拜,也有对其生存状态的关注与担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一份关于鹰类的生态记录,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通过细致的观察与描述,为我们展现了古代中国北方地区的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与尊重。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关注,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体现。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酉阳杂俎-卷二十》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605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